浙江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战略思考*

2012-01-29 07:17杨天平
关键词:浙江省浙江办学

杨天平

(浙江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浙江 金华 321004)

2008年底,OECD发布《2030年的高等教育》研究报告,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探讨经合组织成员国高等教育的未来趋势,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了预测:生育率将逐步下降,但高等教育入学率将持续提高,高等教育形式也将日趋多样等。这些情况在浙江省已现端倪。如何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势和本省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的需要,将浙江雄厚的经济优势及丰厚的人文优势转化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优势,明确发展目标,厘清发展思路,传承高等教育薪火,创新高等教育模式,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战略转型,从而为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一个崭新而重大的时代课题。

一、以追溯历史为线索,系统总结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经验

浙江自古就有耕读传家、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远在东汉时期,就有了学校教育的萌芽,迄至唐代,出现了书院等现代高等教育的雏形。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开办第一所新式高等学府——求是书院,至1911年,已建新式高等学堂7所。新中国建立以后,浙江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1978年后的30余年,高等教育获得空前发展。特别是1999年以来,浙江省紧紧抓住高校扩招的历史机遇,通过建设高教园区和新校区、改革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等举措,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高教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8.96%跃升至2010年的45%,持续领先并稳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实现了由高等教育小省向高等教育大省、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历史性跨越。至2010年,全省共有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80所,在校大学生9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也稳居全国前列,并已基本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公办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19世纪末,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以“求是”命名,倡行“务求实学,存是去非”。1938年,西迁中的浙江大学辗转五千里,一路播撒现代科学文明,在战乱年代为沿途省市的经济和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并抱定“求是”校训,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展为当时国内最好的4所大学之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将其与牛津、剑桥并论,誉之为“东方剑桥”。1998年,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4校强强联合,组建新的浙江大学,从而拉开了共和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二次大手笔的整、合、并、转序幕。经过10年建设,浙江大学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与日俱增,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综合大学。在2011年《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最新总排名中,首度超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名列榜首。[1]浙江大学的办学传统对全省高校的影响至深且巨,逐步带动并形成了浙江高等教育特有的求是卓献、经略滋世和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良好风气。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不仅是独立学院的发祥地,而且率先在全国创办高教园区,高等职业教育实施“高起点准入、高标准建设”,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也走在全国前列。199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科教兴省战略。2002年,省委省政府确立教育强省建设目标。自1984年第一所民办的浙江树人大学成立以来,1999年,全国第一所由公办高校改制的浙江万里学院诞生,至2010年,民办普通高校已发展到12所。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面世,至2010年独立学院已发展到22所。[2]2000年,浙江省全面启动高教园区工程,先后投资188亿元,在杭州、宁波和温州建设五大园区,总占地3.6万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0多万平方米,安排动迁高校37所,在校生规模达30万人。[3]2004年,与英国合作开办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宁波诺丁汉大学。2006年,浙江成为全国首个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复核的省份,当年,复核通过的合作项目52项,到2010年,增至99项。[4]根据《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发展规划(2009-2013年)》,到2013年,全省新增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0个、非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若干个,每年招生 8000 人。[5]

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百年旅程,特别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越式进程,充分体现了吴越文化敢为天下先、勇于创造突破的主体特质,形成了坚持真理与追求卓越、经世致用与服务社会、抢抓机遇与快速发展等独特的浙江经验,需要认真加以总结、提炼、传扬和创新。

二、以应对需求为指向,客观分析浙江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民营经济发展迅速。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30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连续第26年居各省、自治区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第10年居省、区之首。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高等教育相比,对照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形势,对照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盼,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亟需寻求切实的解决之道。比如,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缺乏、高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及人才培养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教育水平不够高、结构不尽合理、优质资源不够充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度和贡献率偏低等。

首先,高等教育的实力相对偏弱,与经济文化的发达程度形成明显反差。浙江是全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GDP总量以及人均GDP连续数年在全国双双排名第4位。然而,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对全国各省市区的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民办高校综合竞争力得分总和的排名中,2006年至2010年,浙江的研究生教育排名分别为第8、第8、第10、第8、第7位,从2006年的第8降至2008年的第10位,呈下滑趋势,又从2008年的第10升至2009年的第8,再升至2010年的第7位,虽在提高,但升幅有限,与经济发展在全国的排位始终存在着剪刀差。其原因是,浙江省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不强,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得分总和与区域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得分均不高。2006年至2010年,浙江的本科教育先后位列第11、第9、第9、第11、第10,总体呈“∩”型走势,其原因是各高校的绝对得分总和下降,区域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得分的增幅相对小于其他省份,而且同样存在着与经济发展在全国排位的剪刀差。同时,地方高教层级失衡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自1998年组建新的浙江大学以来,全省的“211工程”学校由4所锐减至1所(其中,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通过“211”预审),出现除浙江大学以外省属院校没有一所进入“985”或“211”的断层现象。

其次,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偏低,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应该看到,“十一五”以来,浙江的高等院校为全省各行各业输送了百万名毕业生,获授权发明专利3168项,获国家科技奖励67项、国家教学成果奖39项,为浙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但仍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需求。浙江是中小企业发达的省份之一,但由于产业层次偏低、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含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而以高等教育人口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又滞后于经济发展。一些高校对市场反应迟钝且时滞太长,社会急需的专业开不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供过于求的专业减不掉,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不受欢迎。有些专业追风逐利,为办而办,名不副实,师资与课程建设及教学水平跟不上,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要求。

三、以“五化”工程为基点,着力推进浙江高等教育强省建设

针对上述问题,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应以稳定数量和规模为基础、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营建特色和品牌为重点,进一步发扬自身办学的优良传统,着力实施“五化”工程,从而开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新局面。

一是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层次的有序化。充分借鉴当年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的战略思维,科学制定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蓝图。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联盟体系,加快高等教育资源合作与共享,大力加强省属高校建设,合理安排各类高校的层级结构,赋予其不同的目标使命和发展定位,健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其分类发展、错位竞争、和谐共赢。要引导各高校结合本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财务运行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核心、队伍建设为重点。既着眼于学校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协调一致,有选择地增加总量和服务能力,巩固提高传统优势、强势与特色学科,开辟发展新兴交叉、边缘与综合学科,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融合、创新及各学科的普惠共赢,又要致力于推进教育创新和民主管理,有重点地提升自身素质和办学水平。教学以育人为本、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教师为主体,在本专科生与研究生及留学生教育、学科与专业及学位点建设、教学与科研及管理队伍建设、校园信息化与重点实验室及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注重整体推进、全方位发展,多层面提高学生素质,多渠道输送优秀人才,多途径产出科研精品,多形式服务社会进步。

二是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化。根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围绕三大产业带建设及现代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升级,统筹协调高等教育发展与全省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不断优化高等院校区域布局、层次类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经费投入和资源能效结构,逐步建成杭州、宁波、温州和浙中城市群四大高等教育中心,进一步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与浙江经济强省地位相适应的高等院校设置格局和发展能力,整体提升浙江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加快浙江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进程。

三是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多样多元是大众化乃至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显著标志。数据表明,未来十多年内浙江的户籍人口呈下降趋势,2010年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为317.54万人,预计2015年为273.66万人,2020年将降至237.50万人,而高等教育的需求则持续走高,形式也日渐多样。因此,应根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及人口发展的趋势,进一步丰富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确立扩大数量与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与水平也是发展,调整结构与类型是发展、追求功能与效率也是发展等一体多面、内外双和的科学发展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逐步形成政府调控有力、市场调节有度、区域统筹有效、社会参与有序、高校自主有方的和谐运行机制。浙江省的高等教育既要承担传统的育人、科研、服务社会职能,又要积极应对生育率下降、入学率攀升等新情况,进一步增加高校类型,扩大高教对象和范围,拓宽教育途径和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和手段,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建设学习型社会。

四是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办学的开放化。开放化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其主要特征在于校际、省际、国际及老师与学生、学校与社会等之间多方位、立体式的交流合作、共同提高与发展。因此,应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促进浙江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企业,以新建、嫁接等方式,创办中外合作学校,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加快浙江高等学校的开放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步伐。尤其要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国外经验,引进国外资源,开展深度合作,提高开放水平,不断增强浙江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五是着力推进高教人才培养的高端化。现代社会已步入高阶社会,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当仁不让的职责。应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强化博、硕学位授权体系建设,扩大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的覆盖面,增加博士和硕士学位点的数量,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浙江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应坚持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内涵建设为重点、质量提升为核心,注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深化教学研究、优化专业结构、强化素质教育、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着力培养创新型专门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

浙江的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是一种历史性的战略选择,既是目标与过程的有机统一,更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辩证法。首先,要从宏观层面处理好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定位准确、规划科学、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制度健全、持续有序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其次,要从微观层面处理好高校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全面实现学校事业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和应有作用,提升高等教育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份额,为浙江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2011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54.

[2]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11-05].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es/2011-05-16/news201110516102757.html.

[3]朱振岳.来自浙江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报告[EB/OL].[2011-11-06].http://www.edu.cn/20011210/3013456.shtml.

[4]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名单[EB/OL].[2011-11-10].http://www.zjedu.gov.cn/gb/articlse/2011-08-30/news20110830142620.html

[5]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发展规划(2009 -2013 年)[EB/OL].[2011-11-10].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lar&gid=17058182,2009-02-26.

猜你喜欢
浙江省浙江办学
《初心》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2018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