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康舒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比如: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具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能力,要有运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的能力,等等。那么,作为培养中小学语文师资的高师院校,“我们应积极面对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及时把语文新课程改革对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范围,使师范生尽早尽快熟悉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1]。然而,目前我国地方高师中文师范专业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课程设置以及学生教学基本功等方面与中小学校脱节的现象比较突出,师范生教育的改革滞后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中文师范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革中文师范专业教育的途径。
(一)中文师范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滞后于新课程改革
高师院校中文师范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通常要学习包括中文学科专业课和教育类两大模块的课程,但是学科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总是存在“两张皮”的现象[2],学科专业课教师潜心搞学术科研,着力研究“教什么”,而对于“怎么教”,他们认为只是教学法教师的职责,不屑于去研究教学方法。比如:研究文学史的教师就专门研究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之类,写文章也是专门写文学研究方面的文章,而对于中小学文学作品如何教学的问题却不怎么关心,通常也没有一种意识要把自己的课程教学和中小学的文学作品教学结合起来。虽然有较多的专业任课教师以前也是师范专业毕业的,但以前学习过的教育教学理论现在大多已经陈旧,他们在学生观、教师观、知识观、课程观等方面基本上都没有与时俱进,但是我们的学生学习的是师范方向,将来很多学生都会去中小学当语文教师,专业任课教师教育理念的滞后,对学生是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在教学中,“教师一厢情愿地强制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师中心主义’仍然普遍存在,课堂教学变成独白式的理论知识的灌输,呈现出唯理化倾向,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有活力,教师上课和学生厌学的现象都比较突出。”[3]教师的独白式的灌输理论知识使学生习惯于重教轻学,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过多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的实现。
(二)中文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滞后于新课程改革
我们都知道,课程设置是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它决定着学校培养计划的实现,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规格。我们作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师资,师范特色的保持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合理适宜的课程设置。那么,当下的地方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呢?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范性还不是特别突出。据有关调查显示,普通教育课程在发达国家的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占比较大的比重,比如:“在美国,普通教育课程占总课程的1/3,日本大概是占总课程的37%,俄罗斯大约是占25%~30%,而我国大概只占总课程的20%~25%;在教育类专业课程方面,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美国大概占到全部课程的20%~30%,英国大约占到25%~40%,德国大约占33%。从发达国家师范专业设置的教育实习时间来看,一般规定在15~27周之间。相比之下,我国师范类专业的教育专业课程占课程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0%,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的时间一般只有6~8周时间。”[1]由此可见,我们在师范类专业的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学时偏少、比例偏低和教育实践时间相对较短的弊病。
2.教育类课程的内容有的相对陈旧,或者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类课程本应体现一种时代性和国际性,展示最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信息,但实际上,“现行的教育类课程缺乏时代性、国际性和最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信息;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独立的内容构成;其科学性、准确性较差,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各种鲜活的问题或案例在课程中难觅芳踪;重刻板的原理罗列,重概念、定义的解说,重理论根据的陈述,却忘记了理论的价值在于应用,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4]。高等师范院校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也缺乏及时的了解,对于国内外基础教育的改革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更缺少主动改革的前瞻性。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不少师范院校对改革都表现出一种冷漠迟钝的态度,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课程理念、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了解不够,因此,培养出的师资也就很难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学生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实习效果不理想
目前,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觉练习,一般师范院校都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估制度,也没有监督体系做保证,因此,这种靠学生个人的自觉练习来提升教学能力的方式是很难持之以恒的。有的学生在教学实习中写错别字;有的板书很差;有的普通话不好,不敢进行课文的范读;有的写作水平比较差,不知该如何进行作文的指导与评点,等等。因为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实习学校的领导和指导教师担心影响教学质量,一般不会让实习生多上课,所以实习生的实践机会也就很少。好一点的中学基本上都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实习,即使是接收了实习生实习,安排给实习生的课时也很少,有的甚至在为期6周的教育实习中仅能安排4节课。在这仅有的几节课中,学生的教育实习只能停留于模仿,对教学实践很难进行深入的总结和反思,这样的实习对于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很难有实质性的帮助。有的教学质量偏差一点的实习学校,一般会按高师院校的实习计划分配足够的课时给实习生上课,但是很多指导教师却把实习学生当成免费的劳动力,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教学工作量太大,疲于奔命,实习效果大打折扣。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实习学校不太重视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投入的精力不多,对实习生要求也不严,所以实习生并不能学到很多真功夫。
(一)调整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高师院校的师范教育是兼顾学科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的双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优化课程结构,要重新调整基础课、主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组建新的核心课程。在学科教育方面,适当压缩学科专业理论课,增大选修课的比重,要开设师范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课程,让师范生能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选修课程,形成有个性特点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5]。课程设置可以按照综合素质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与技能课、实践能力培养课等四大模块操作,强化基础教育所需的基础课程和基本功训练,增设与中小学联系密切的教育理论课程,可将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及多媒体课件制作、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普通话和教师口语、书法技能、微格教学等基础性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可将班主任工作方法与艺术、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课程与教学设计、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管理与班级管理、中小学学习和生活指导、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中外教育史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优化教育类课程的结构,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实行小课程、小学分、多门类精选精讲精学;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注重向学生渗透与教育学科相关的知识,全方位提高学生教育科学的素养。
(二)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要学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我们的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不论是学科专业课的教师还是教育类课程的教师,都应该系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了解教学观念的新变化,重视教学过程,尊重学生个性,明确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2]。
教学内容是靠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高师教育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要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比如:不论是中文学科教育的教师,还是中文师范专业教育类的教师,都要综合采用包括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机会提出问题,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回答问题,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各个模块的教师都要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意识,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积极采取对话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留出宽广的自学空间。
(三)改变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条件,使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训练相辅相成
1.教师挑选典型的教学案例、录像让学生进行观摩学习,使师范学生能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和教学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师生立体化交流的信息平台,使学生能够超越时空局限,共享课程资源,扩大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窗口。
2.为学生提供完备的教学硬件设施和条件。根据师范生的人数建立相应数量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微格教学实验室等,使师范生通过足够的训练有效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模拟教学、说课练习、微格教学加大技能训练的力度与密度,为师范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学以致用。
3.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做到实践与反思紧密结合,提高教育实践成效。原来的教育实习时间只有6周,应增加到12周左右。当今世界各国的师范教育都非常重视改革和加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纷纷提前和延长教育实践的时间。总结各国的经验,一般师范生的教育临床实践时间平均不少于3个月[6]。师范教育实习是师范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全方位地接触并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这也是培养师范生教师责任感和教师人格的好时机。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的主要责任者,应与实习学校齐抓共管,从严要求师范生,切实做好师范生的实习指导工作。
4.与中小学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取长补短。高等师范院校应与中小学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足量的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让师范生尽可能地走出去,深入到中小学校,了解中小学的现状、发展趋势,对教师的发展要求,中小学实习基地要为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指派工作在第一线且有丰富教改经验的教师,让师范生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高师院校与中小学之间可以互派教师,相互听课和评课,从而增强双方的反思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彼此的教育教学与研究水平[1]。对于一些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直接请中小学的校长或教师到高等师范院校来讲课或开专题讲座,效果可能会比高等师范院校的老师讲的更好。
(四)建构新的素质评估体系
对师范生应加强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考核工作,建立以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为着眼点的考核评定办法。制定师范生教育教学基本功考核手册,师范生人手一册,定期考核记载。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比如,指导学生开展师范生基本技能竞赛、说课比赛、讲课比赛、多媒体课件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书法比赛,等等,这样全方位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各项从教能力。
总之,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地进一步深入,面对不断变革的中小学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改变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这样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让我们的师范生在跨出校门的时候不觉得手足无措,能迅速适应中小学的各类教育教学岗位的要求,成为中小学合格甚至优秀的师资。
[1] 李红惠.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1):84-87.
[2] 李壮成,成良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学改革的挑战[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7(4):66-68.
[3] 韦芳.新课改与中文专业师范生的职前教育[J].河池学院学报,2008,2(1):86-91.
[4] 唐福华,王莺莺.论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160-163.
[5] 单永志.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新课程体系的促进作用——从人才培养视角说起[J].新课程研究,2010,1(175):14-17.
[6] 周晓红,李天鹰.高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构想[J].课程·教材·教法,2000(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