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产率理论再考察

2012-01-29 07:07:35杨衍江
肇庆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利润率生产率

杨衍江

(肇庆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西方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概念不同于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概念,我国却常常把国内外仍然广泛使用的劳动生产率概念和劳动生产率的计量方法归咎为马克思的“创举”。本文拟对马克思的生产率理论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尝试说明马克思劳动生产率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总劳动过程的最终效果——劳动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衡量与测度劳动活动,可用两个从不同角度出发却又相互联系的指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率的最基本、最抽象的含义是用单位时间产出量来表示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力是人类已经拥有的潜在的劳动(生产)能力。因此,劳动生产力状况和水平规定了劳动生产率可能实现的、最大的效率“可能性边界”。“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1]59《资本论》中许多场合下劳动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互相通用,这是劳动生产力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劳动生产率与劳动生产力相一致时的情形[2]。

无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具体劳动的生产力(简称生产力),其力量之源来自于劳动力、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力,其构成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分别是生产力的三个源泉和三要素。劳动生产力的三源泉和三要素的已有状态及其不同的动态组合,将直接影响作为生产力发挥作用结果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单位时间的产出,即劳动生产力的三要素和三源泉是劳动生产率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

张薰华先生概括而富有创造地指出[3]:(1)劳动力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劳动力、自然力和科学技术力互相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劳动生产力。劳动力与劳动力相结合成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劳动的集体生产力);劳动力与自然力结合成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劳动力与科学技术力相结合成为劳动的科学技术力。以上各种生产力相结合就是一般含义的社会生产力。(2)任何社会形式中,生产力三要素始终是生产的因素。其中,劳动力是最基本的要素,劳动手段是人的智力和劳动经验的物化,是人类劳动器官的延长、扩张和提高,劳动对象形成或辅助形成使用价值实体。(3)生产力三源泉和三要素紧密相关。生产力力量源泉的劳动力“人化”在劳动者身上,自然力物化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科学技术力则渗透在生产力的三个构成要素之中。(4)社会生产力是运动着的有机系统。它从源泉开始,到直接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到这些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结果又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源泉和新的生产力要素。社会生产力在它自己的系统中循环并螺旋式向前发展。

“劳动生产力(此处系指劳动生产率——引者注)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53这是国内许多政治经济学著作和教材讨论劳动生产率时常引用的经典表述。《资本论》分别精辟阐述了这些影响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从投入的劳动要素看,现代商品生产是由许多劳动者结合在一起的集体活动,劳动者个体素质客观上存在差别,因此,作为集体活动绩效的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个体劳动者素质,更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除了在此处提出投入的劳动力要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之外,马克思此后没有具体分析劳动力素质差别对生产效率的不同影响,而是把投入的劳动要素具有同质性作为一般假定条件,即劳动力不存在素质差别——产出量的多少、剩余价值的大小、利润率的高低只与预付可变资本量(V)的多寡相关。

科学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极其重要的因素,马克思对此予以了精辟说明。如,阐述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马克思说:“在简单协作中,资本家在单个工人面前代表社会劳动体的统一和意志,工场手工业使工人畸形发展,变成局部工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1]400论述“机器和大工业”时,马克思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1]424“机器生产的原则是把生产过程分解为各个组成阶段,并且应用力学、化学等等,总之就是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个原则到处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505论述资本积累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 ”[1]664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包含分工与协作、管理、企业规模(最低资本限额)、企业组织形式(工厂制度)等。许多人一起劳动不仅能提高个人生产率,还能创造一种集体力,“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1]362-363“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1]366但马克思主要考察了由于“社会结合”形成的分工协作而产生的优越性,没有具体考察不同个体组合(如个性、年龄等“素质”差异的不同组合)可能给组织带来的效率损益。

管理是集体劳动必须的工作,“随着许多雇佣工人的协作,资本的指挥发展成为劳动过程本身的进行所必要的条件,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一旦从属于资本的劳动成为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就成为资本的职能。”[1]367-368马克思的管理思想与行为科学学派及其以前的管理思想家比较而言,尤其是与马克思同时代的管理思想萌芽阶段的管理思想家比较而言,更具全面性、深刻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马克思在论述个别企业生产和再生产以及在揭示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市场与企业的关系)的过程中,已揭示了系统而全面的企业管理思想,包括管理“二重性”原理、管理人员劳动的性质、管理计划职能、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劳动人事与工资管理、销售管理等[4]。

劳动效率提高与企业规模(最低资本限额)密切相关。起初,“由小业主变成资本家,从而使资本关系在形式上建立起来,需要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单个资本。现在这个最低限额又表现为使许多分散的和互不依赖的单个劳动过程转化为一个结合的社会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1]367。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从总体来说,各个产业部门的最低资本限额均趋于提高,企业规模趋于扩大。由于规模是“结合的社会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不能达到规模条件者,结果将导致较低的劳动效率。

《资本论》第一卷第11—13章按历史顺序考察了由于技术进步产生的企业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变迁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历史轨迹,说明了企业组织形式选择与企业技术基础紧密相关;反过来,企业组织形式又影响劳动效率。“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 ”[1]403

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条件。“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技艺,而且也取决于他的工具的完善程度……工厂手工业时期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这样,工厂手工业时期也就同时创造了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1]378-379如果说,简单协作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者个人技艺和经验,工场手工业时期劳动生产率提高取决于劳动者和工具两种投入要素,进入机器大工业后,劳动资料的改进则成为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日益重要的因素。“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厂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1]408。

从机器使用到机器协作、机器体系和自动化机器体系出现,劳动资料的每一次改进,均使劳动生产率趋于提高。劳动资料变革产生于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部门,率先使用先进技术的部门对其他部门又必将产生波及与示范效应,“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1]421。从其作用程度来说,将加深自然力与科学技术力的应用程度,导致劳动组织方式变革,“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劳动过程的协作性质,现在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 ”[1]423

自然条件(自然力)是劳动过程的基本条件,它与劳动集体力、科学力共同决定劳动生产率水平。“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1]560“各种不费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并入生产过程。”[5]自然条件差异将产生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如,“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6]922

二、生产率概念辨析: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和机器生产率

上述马克思论点证明,劳动生产率受所有投入要素状况及其组合状态影响,它是所有投入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不同于传统并且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的劳动生产率。传统劳动生产率的基本内涵是:产出量/人或产出量/人·时或产出量/工资,它只是劳动这一种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只能说是劳动力生产率或劳动者生产率,而非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

实际上马克思已明确区分了劳动生产率、工人个人生产率和机器生产率。马克思讨论协作导致生产资料节约时说:“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条件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而与工人相对立,所以劳动条件的节约也表现为一种特殊操作,与工人无关,因而与提高工人的个人生产率的方法没有联系。”[1]362在这里,劳动过程投入要素被区分为劳动条件和工人(劳动力)两种,工人个人生产率是劳动力或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不是总体劳动过程的效率。

讨论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条件时,马克思说:“机器所费的劳动和它所节省的劳动之间的差额,或机器生产率的高低,显然不是由机器本身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工具的价值之间的差额来决定……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1]428在这里,马克思讨论了机器生产率的衡量,机器生产率也不是总体劳动过程的效率。

讨论资本积累量的影响因素时,马克思说:“一定量的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数量是同劳动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比例地增加的。因此,虽然同量的劳动始终只是给自己的产品增加同量的新价值,但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由劳动转移到产品上的旧资本的价值仍会增加。”[1]665引文中“一定量的劳动”是指一定量的劳动力投入,“劳动的生产效率”中的劳动是指总体的劳动过程,“劳动生产率”是指总体劳动过程的最终效率。

从以上论证可见,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已明确区分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过程的各种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 (即西方经济学中使用的单要素生产率,partial productivity),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的内涵是指总体劳动过程的最终效率,而非某一种或几种投入要素的效率。

三、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衡量

马克思分别使用四个指标说明劳动生产率水平,即单位劳动时间产出的使用价值量或生产单位使用价值必需的劳动时间、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

从商品使用价值看,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单位劳动时间内产出的使用价值量越多或生产单位使用价值必需的劳动时间越少,这是国内政治经济学原理类教材通常采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衡量指标。“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1]60“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1]350该指标无疑能反映劳动生产率水平,但此处的“使用价值量”以质量不变为假定前提。除该指标外,《资本论》还讨论了上述其他衡量劳动生产率的指标。

从单位商品价值量来看,若个别企业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则其个别价值就会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可获得超额利润,若全社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所有企业均可获得相对剩余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意味着商品价格降低,商品售价降低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征。

从商品价值构成来看,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判别标准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加入商品的总劳动时间,即过去劳动的时间和活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是在于:活劳动的份额减少,过去劳动的份额增加,但结果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量减少;因而所减少的活劳动要大于所增加的过去劳动。”因此,“加入商品的劳动总量的这种减少,好像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主要标志,无论在什么社会条件下进行生产都一样。在生产者按照预定计划调节生产的社会中,甚至在简单的商品生产中,劳动生产率也无条件地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5]290-291就是说,任何社会条件下进行生产,商品价值构成中C的比例上升和V的比例下降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征。

商品价值构成变化源自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反映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又一指标。

分析资本积累时,马克思说:“如果撇开土壤肥力等等自然条件,撇开分散劳动的独立生产者的技能(这种技能更多地表现在质量即制品的优劣上,而不是表现在数量即制品的多寡上),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就表现为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工人用来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的量,随着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只要生产资料的量比并入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相对增长,这就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 ”[1]682-683

分析利润率时,马克思说:“事实上,投在一个产业部门的资本的价值构成,也就是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一定比率,总是表示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所以,一旦这个比率的变化不是由不变资本的各个物质组成部分的单纯的价值变化或工资的变化引起的,那也就表示,劳动生产率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c、v和m这几个因素的变化同时也包含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6]60“社会劳动生产力在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特殊发展,在程度上是不同的,有的高,有的低,这和一定量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成正比,或者说,和一定数目的工人在工作日已定的情况下所推动的生产资料量成正比,也就是说,和推动一定量生产资料所必需的劳动量成反比。 ”[6]183

上述四个指标中,资本有机构成是基础性的衡量指标,只要资本有机构成发生变化,即说明劳动生产率水平已变化。马克思生产率理论中,劳动生产率变化总是与技术进步联系在一起。随着人类劳动技术基础由手工劳动向机器大工业过渡,预付总资本中C的物质构成的“质”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将日臻增大,如前所述,马克思已阐述如下事实:手工劳动为基础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个人技艺与经验和工具这两个生产投入要素,进入机器大工业之后,劳动资料的改进则成为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日益重要的因素。

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构成和单位劳动时间内产出的使用价值量可以看成是结果性指标。劳动生产率提高,由于预付总资本中C比重的提高,商品价值构成中,c的比例将提高且v的比例将下降;由于单位时间劳动效率提高,单位劳动时间产出的使用价值量将增多,单位商品价值量将相应减少。相反,则反之。

四、劳动生产率与利润率

劳动生产率是利润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利润率变动并非唯一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变动。“m/C这个比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6]54,利润率公式表明影响预付资本增殖程度的因素包括:(1)m′即剩余价值率。(2)劳动生产率。(3)资本周转的速度。(4)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同时还包括 (5)“如果一定量可变资本的剩余价值已定,这个剩余价值会表现为多大的利润率,从而会提供多大的利润量,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资本家自己或他的经理和职员个人的经营本领”,“同一剩余价值量的表现上的这种差别,或利润率从而利润本身的差别,在劳动的剥削程度相等时,也可以由别的根源引起;但是它也可以只是来源于两个企业的经营技巧上的差别”[6]155-156。可见,利润率变动不能完全归因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它“也可以由别的根源引起”。

劳动生产率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可从多个层面加以考察。从企业层面看,同一产业部门中,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劳动能起到“自乘的”劳动的作用,“这个单个资本用高于社会平均生产率的生产率来进行工作,按低于同种商品的社会平均价值的价值来提供产品,因而会实现一个额外利润”[6]60。

从产业部门层面看,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且其他条件不变,利润率差别将主要来自于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和资本周转时间的差别。“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不同生产部门所使用的资本的周转时间不同,或者这些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价值比率不同,那么,同时并存的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就会不同。”[6]161“在资本构成相同,其他条件也相同时,利润率和周转时间成反比;我们还看到,如果同一个可变资本的周转时间不同,它生产的年剩余价值就会不等。”[6]169劳动生产率对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与资本有机构成呈正向关系变化。恩格斯曾写道:“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进步”、“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改进交通”[6]84-85。恩格斯说的“改进交通”可以扩展理解为提高流通领域的劳动效率,流通领域的劳动同样存在效率问题。若市场需求或者说市场容量足够大,提高流通领域劳动生产率就是提高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方法。

从社会总体层面看,一般利润率以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及各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为基础,一般利润率不仅受各企业与产业部门的有差别的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的影响,而且还受产业结构即不同生产部门在总体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影响。“在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上,不仅要考虑达到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的差别,求出它们的简单平均数,而且还要考虑到不同利润率在平均数形成上所占的比重。而这取决于投在每个特殊部门的资本的相对量,也就是取决于投在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多大的部分。 ”[6]182

从动态角度考察,一般利润率形成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存在前提,资本必须能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自由转移。马克思列举了资本转移的一些条件 ,这些条件说明,完善的市场机制是以追逐更高利润率为目的、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竞争的必要条件。企业之间以及产业部门部门之间的竞争,在利益内在驱动和竞争外在压力下,在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不断地提高其劳动效率,最终将导致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这并不是说不能由于别的原因而暂时下降,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证明了一种不言而喻的必然性” 。“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同一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一方面表现为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表现为所占有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的绝对量的不断增加;结果,可变资本和利润的相对减少总的来说是同二者的绝对增加相适应的”[6]248。

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微观基础是重复发生的企业和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导致的商品售价下降。“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同时利润量却会增加,这个规律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的并通过商品出售所实现的利润量却会增加。”[6]251“商品价格下降,而数量已经增加的变得便宜的商品的利润量增加,这种情况实际上只是利润率下降,而利润量同时增加这个规律的另一种表现。 ”[6]257

五、简要结论

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概念内涵是总劳动过程的最终效率,该效率取决于劳动过程的所有投入要素及其组合和使用的状况,这些投入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因素,它不同于流行使用的劳动生产率,流行的劳动生产率属单要素生产率范畴。

根据马克思的生产率理论,可以认为技术进步是劳动生产率趋于不断提高的主要推动力。技术进步引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单位时间产出的使用价值量增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同一资本能够获得的利润总量增加。

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概念类似当代西方经济学使用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它们都是所有投入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两者又有区别:马克思理论计量劳动生产率侧重于劳动过程的结果;西方经济学计量劳动生产率则着眼于包括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综合结果——它以SNA体系的核算方法为基础,其结果并非完全由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致。可见,马克思的劳动生产率概念注重于劳动过程,属于技术效率范畴,西方经济学的劳动生产率概念注重于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属于经济效率范畴。

马克思分析了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但缺乏各种因素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西方经济学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如生产函数、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和投入产出法等)分析了各种投入要素对生产率的贡献,这种方法虽然存在一定局限(如生产函数的选取确定和“由别的根源引起”的效率分解问题),但对仍需进一步发展的马克思生产率理论来说富有借鉴意义。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 洪远朋,主编.新编《资本论》(第一卷)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87.

[3] 张薰华.《资本论》脉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1-12.

[4] 杨衍江.马克思的企业管理思想评介[J].肇庆学院学报,2005(6).

[5]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4.

[6]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利润率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决策(2022年7期)2022-08-04 09:24:20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2017年1-7月塑料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82%
消费导刊(2017年15期)2017-11-07 03:42:36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
破解“利润率下降规律之谜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