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蜀还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艺术系,广东 深圳 518060)
心理学解释:“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1],也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行为在身体动作上表现得越强就说明其情绪越强,例如,人们在争吵的时候,气息自然会用在较深的部位,嗓门自然会开大,声调同时会高亢,身体也会随着情绪手舞足蹈。这就是情绪在身体动作上的反应之一。本文所探讨的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对发声与歌唱时产生的一种心理认知态度和心理现象,并转化成的歌唱情绪。在声乐课上,这种情绪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调控人体各发声器官积极运转的主要因素,是保证一节声乐课完整、有效进行的重要基础。
对于声乐技巧的研究不能忽视的原则之一是歌唱者的演唱情绪与歌唱技巧的内在联系,如果歌唱者在演唱时没有内在的情绪,那么,要发出感人的声音是做不到的。清代声乐理论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宜重。唱曲不得其情,则正邪不分,悲喜无别。”[2]歌唱的情绪来自歌者内心的感受,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如果学生在练唱时萎靡不振,思想不集中,缺乏应有的创作激情,那么,他们就不可能获得正确的声音。
在教学和演唱研究中,情绪和歌唱的技巧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认证内在的联系。
(一)歌唱情绪与气息的内在联系
歌唱情绪有助于气息通畅,歌者运用气息包括两种状态:一种是技术技能必须做到的,胸廓打开、肺部扩展、横膈膜下降、腰肌扩张、小腹内收等;另一种是情绪呼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完全凭演唱者情绪的激动,使生理的呼吸肌能得到更充分的运用。然而,这种情绪的呼吸又为歌唱呼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气息通畅,还可以使气息稳定在较深的部位,使之形成正确的歌唱呼吸。
歌唱的呼吸细节是很精确的,肌能结构是复杂的,歌唱的呼吸需要数百种复杂的肌肉收缩与协调。我们不可能按精确的方式伸缩呼吸肌肉,更不能只调节某部分的呼吸肌肉,这种复杂的生理活动必须在统一的指令下完成,这种统一目的的指令是包括情绪在内的综合。当大脑发出指令后,情绪和呼吸肌能同时协调工作,才能达到歌唱呼吸的深入和通畅。假如在歌唱的开始,只是下意识地控制肌肉,脱离情绪地孤立肌肉动作,这样的歌声是不理想、不恰当和不尽人意的,声音也会显得空洞。正如《乐府传声》所说:“唱曲不得其情,则正邪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色妙,而与词曲相背,非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2]
有些学生很注意歌唱的呼吸方式,似乎对呼吸的道理懂得很精细,但是他们脱离了情绪的重要内在动力,尽管相当刻苦努力,还是很难获得协调理想的歌唱呼吸,声音的表现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歌唱的呼吸是包含情感因素的,在歌唱中要用心理活动指导生理活动,只是单纯的控制肌肉是不够的,也是不恰当的。只有在把握作品基调并在头脑中形成明确指令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作品表现所需要的呼吸状态
(二)歌唱情绪与喉咙稳定的内在联系
歌唱情绪有助于打开喉咙。歌唱训练中“打哈欠”动作是我们常常用来帮助打开喉咙,得到美好的声音的常见手段。但是,有的歌唱者只会机械地“打哈欠”,特别是初学的学生,在他们的歌唱“哈欠”中,只有僵硬的肌肉动作,情绪在他们的歌唱中毫无踪迹,好像歌唱情绪与“哈欠”无关,接踵而来的就是不自然的副作用。然而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在歌唱中,甚至在练声时如能调动歌唱情绪,就比较容易地进入正确的歌唱“打哈欠”状态,也有助于在整个歌唱发声中保持住“打哈欠”的状态,使声音统一通畅。
歌唱的“哈欠”要求喉咙的打开和气息的深沉同时产生。这时情绪的兴奋,能促成气息的深入,如惊叹的倒吸一口气,喉咙会向下稳定并打开,随之气息也会有沉入丹田之感,腔体也会扩张打开,由情绪带动的声音会圆润悦耳。而我们生理上的“哈欠”则不需要气息的同时配合,因此没有必要运用情绪,这与歌唱有着本质区别。
初学者有一个通病就是情绪抑制歌唱状态,他们的肌能还处在未开发的状态,不知道如何打开喉咙或总是很难打开喉咙,加之他们没有情绪的结合,没有腔体的概念,没有整体歌唱的状态,所有的歌唱器官都没能充分调动。因此,往往在演唱一首歌曲时站似木桩,神情呆滞。歌唱者唱得难受,教师听得别扭。因此由歌唱情绪引发并保持的“打哈欠”状态,是歌唱者在一段时间的基础学习中必须体会、练习和掌握的。
(三)歌唱情绪与歌唱心理的内在联系
情绪和心理有着直接内在的联系。歌唱是人的情绪和心理控制的高级产物,没有高级的心理控制能力,没有超过常人的内在情绪,想演绎好歌曲是无法想象的。学生情绪不佳,心理产生异常状况,会使演唱很难得到正常发挥,甚至出现失误。
情绪可分为兴奋、激动、快乐、思念、忧愁、痛苦、悲伤等若干方面。学生在演唱当中,要有丰富的感情,要合理地运用这些情绪来表现作品。当歌唱者的情绪与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相一致时,歌唱者不但声音动听,而且因为用了感情,唱出来的声音更具感染力,声情并茂的演唱会让观众在视听的同时产生愉悦的心理共鸣。反之,当演唱者情绪异常,与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产生冲突,或者总想着演唱的状态是否正确,或者演唱者没有抓住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种种原因都会使演唱者心情紧张,进而出现气息不通、声音不松弛等问题,严重影响其演唱水平。也就是说,情绪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体感官和器官的协调统一,因此,情绪的好与坏,是歌唱是否成功的必要条件。
情绪是受心理支配的,心理是激发情绪的源泉,是完成歌唱的内在动力。世界万物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感受,转化为情绪,歌唱者将情绪和情感表达出来,人们有了感受才使情绪表达有依据并生动真实。学习声乐的人都应该明白在歌唱艺术中最为感人的并不只是声音,而是激发声音且蕴涵于声音之中的感情。充满感情的歌唱才是最为感人的歌唱。有位哲人曾说,如果人类没有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找到人类的真理。当人们的认识渗透着情感的时候,人们的感情沉浸在歌唱的艺术创造之中,用优美的歌唱去完美地表现人类的情感世界。学生由于阅历浅,对很多的事物没有亲身的感受,有时很难体会作品表现的情感,因此应该用他们经历过的事情引导他们。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社会现象在他们的心理上也会产生极为微妙的影响,并使其心理状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变化。积极方面能让演唱者更好地发挥演唱水平。消极的方面会让演唱者心理上受到干扰,从而影响整体水平的发挥,这就是情绪的两面性。对学生演唱时情绪达不到要求的,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引导的办法完善他们的心理感受。影响演唱的心理原因还有以下几方面。
1.演唱技术不熟练。有些同学非常喜爱声乐,对书本中的各种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声乐理论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只要一演唱,头脑中便浮现了所有的“方法”,结果是越唱越不自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歌唱技巧还不成熟,还没有完全入门就急于运用各种理论指导歌唱。没有一个固定的正确状态,演唱时左思右想,由于心理紧张而造成浑身僵硬,气息与声音脱离,情绪与作品情感相悖,因而也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歌唱了。他们这种害怕心理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唱得不够好,思前想后而造成惴惴不安,最终导致对上台表演产生恐惧心理。
2.准备工作不充分。有些学生声音已经到达一定的水平,但由于事前没有经过充分的准备,对歌曲的情感把握不到位,认为只要把声音唱好就是一个好的歌唱者。结果自己在演唱时情感平平,表情机械生硬,台下的观众听得睡意连连,丝毫没有感染力,更谈不上与观众互动了。发声的技能技巧与歌曲情感和内容的表现构成歌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好的歌唱不仅发声的方法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内容表现要好。
3.缺乏经验不自信。有些学生先天条件与学习能力都一般,平时没有受到老师很多的赞赏,更谈不上舞台经验的积累,所以自信心不足。他们在演出时心理很紧张,完全顾不上表达歌曲的感情;另外,一部分学生不甘心唱小歌,在自身歌唱能力和心理状态没达到相应的水平时就演唱力所不能及的作品,为自己的演唱增加负担。因为能力不够的原因而导致的没有把握和难度过大,致使学生在演出前就开始紧张,演唱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除了教授学生声乐知识外,还应该在课内课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4.选择演唱作品不准确。英国歌唱家卢齐厄·马南说:“……必须具有能力表达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要求的种种风格和特点”[3]。可见选择作品的重要性。给学生选择作品是一个很关键的课题,演唱作品选对了,为学生充分发挥其演唱水平提供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声音条件、学习能力、艺术素养、舞台表现等方面做细致的考量,综合各方面因素给学生选择作品,并对高年级的学生培养自我选择作品的能力。
歌唱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歌唱的情感表达。歌曲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演唱者必须深入地挖掘音乐的内涵,用情感的魅力打动观众的心灵。歌唱的情绪表达则是声乐表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特别是在声乐学习的高级阶段,情感的表达成功与否更是演唱是否有艺术的感染力、能否打动听众的心灵、是否取得美感效果的重要前提,而且是演唱能否成功的关键。
演唱,是歌唱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如何让一个歌唱者的演唱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情感的表达无疑就是重要的精华。我们常常说以情带声,当一个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么我们在演唱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需要用自己内心的情感去征服观众的心。如何让自己很有感情地去表达一首作品呢?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熟悉作品,对作品的歌词进行分析,看看是写什么的?是要表达什么情感的?其次,要分析谱面,具体分析作品的调式调性、曲式结构、音域范围、力度速度及表情标记、钢琴伴奏谱等。接下来,我们要更深一层去了解这首歌曲的创作年代和创作背景,作者当时创作此作品的心路历程以及作曲家在那个时期创作音乐的风格特点。倘若我们无法找到这样的资料,那就需要我们去了解同一风格的曲子作为参考,尽量让自己的思绪、情感融入到歌曲当中,通过我们学习和积累的对音乐的认知去表达作品也不失为一种能够帮助我们较好地实现情感表达的方式。
当然,情感的建立还需要歌唱者学习不同风格、不同体裁、各种题材的作品,甚至还需要借鉴相关的姊妹艺术,以便于自己较轻松地驾驭声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歌唱道路变得更加的宽广。此外,我们在注重情感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对艺术的求知欲,需要不断地进行对同一作品的推敲和拔高,因为同样的一首作品在不同时期人们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会做不同的处理,所以,就需要我们在不同时期反复地去练习,巩固我们曾经所掌握的歌曲。这样,情感驾驭才会越来越好,我们对歌唱艺术的理解也会更深一层。
良好的歌唱情绪是完美歌唱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在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而往往在训练中,我们会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将技术训练与情绪的训练截然分开,只强调技术,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得歌唱的声音苍白空洞,达不到感染人的艺术效果;二是只强调感情的抒发而不顾声音的质量,这样的结果也只能使得歌唱的音色变得粗糙,失去歌唱艺术的魅力,也是不可取的。专业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清楚:“声音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为依据,”绝对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技术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内在的歌唱情感体验作为重点,实施各阶段歌唱情感要求的目标。
(一)从练声与“案头”工作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演唱情绪
练声是歌唱的雏形,是很枯燥的单调的学习,在初学阶段要完成肌能的训练,使“人体乐器”的肌体达到歌唱所需要的状态,这时的学习很容易陷入单纯的技术操作中,而成为发声的“匠人”。这个阶段经常会忽略歌曲情感的表达,当然技术不解决何来情感的表达,这就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如何平衡从最基本的练声开始情感的进入呢?首先要解决观念上的问题。技术的学习还不到位时,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孕育基本的情绪概念,歌唱情感应该伴随技术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应该要求学生做到“练声也要充满感情”,把每一首练声曲都想象成一首歌,学生必须明确的是在音乐作品中每个音都是有生命的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演唱。第二步是做好“案头”的工作。声乐是表演艺术,是内在修养与外在演唱的完美结合,歌唱者只有真正地喜欢这首歌,把自己的情感与歌曲融为一体,这样演唱作品才具备感染力。每首作品都可能会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民俗、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我们必须深入到歌曲的灵魂中,将歌曲潜在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因此,学生在演唱新作品之前,做好充分的“案头”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研究作品内容,了解音乐家及其时代背景、作品风格,并深入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深知作品背后的故事等,同时,需要认真研究歌谱,分析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掌握好节奏、速度、强弱等细微的变化。做完这些工作,就可以酝酿情绪,设计演唱的声音音色,制定歌曲的声音情绪,把自己融入歌曲特定的情景中去进行训练[4]。
(二)善用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启发学生的情感
要激发学生演唱时的情绪,教师必须像演员那样地情绪激昂,带动学生,感染学生。如果教师都没有情绪,那么对学生完成演唱是毫无帮助的,学生的发声器官就不会由情绪的带动而更协调地打开扩张,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不会理想。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为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纠正他们不良的发声习惯,训练正确发声的歌唱肌能,还要用教师本身对艺术追求的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情绪表现在:1.范唱,2.伴奏,3.表现。教师应该坚持有表情范唱,用自己的情感与情绪去感染学生。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表情、范唱、动作等都会传递给学生各种情感的信号。教师弹奏钢琴伴奏的音色、力度、速度和声音传递到学生的大脑,学生的大脑接受后会马上作出判断,指令发声器官的动作和力度,做出演唱情绪的判断和操作。教师以优秀的伴奏带动学生演唱的情绪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会经常会碰到学生歌唱时比较僵硬,歌唱的站姿好似木桩,一动也不动。在教授这类学生时,一是靠教师的指导启发,情绪的带动;二是教师的伴奏也能将学生的音乐情绪带起来;三是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要求学生面带表情地演唱歌曲,让他们在最初的声乐学习中掌握丰富的、恰如其分的表情,并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演唱过程一开口就有相应的表情。“实际上表情通常与人的内在情感是一致的”。要做到唱什么,内心就有什么,面部就表现什么。
(三)由歌唱情绪激起的声音音波是表现歌曲的灵魂
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必然会引起自身的情绪波动,这时声带和气息的良好配合会产生良好的音波,正确的是每秒钟达4-5次。因此,指导他们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声音的音波有部分的因素是来自情感的激起,有部分来自技能技巧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演唱时要放松,但所谓的放松是指心理和身体肌肉本身的放松,处于一个松弛的状态,才可以让歌唱者,完全地进入歌唱状态,使其精神饱满,正确地采用要领使双肩略后展,双脚稍分开站稳,头部要端正,颈部肌肉放松,下颌不向前突出,口形也应该根据字的发音要求自然张合。 同时,在歌唱的过程中,不要拘泥于个人的小范围,可以把整个演唱的环境当作自己的舞台,可以自由地随着情境和音乐的内涵用动作或眼神等作为辅助。一个人的情绪易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歌唱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感觉与外界的环境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情绪,从而在不同的音乐作品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与情感去准确地把握情绪。只有这样,自己的情绪才会真正地与自己所演唱的音乐融为一体,流露的情感才是最真挚的。与此同时,演唱的技巧也会随着情感的宣泄而获得意外的提升。
作为声乐教师,应该意识到情绪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应当通过运用一些适当的方法和举措,循序渐进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并运用情绪的作用帮助他们进行声乐的学习,最终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情声并茂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1] 荆其诚主编.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374.
[2] 徐大椿.乐府传声[M].吴桐宾,等译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76.
[3]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声乐译丛[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80:67.
[4] 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417-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