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向清
前喻式成人教育在促进代际互动中的作用
车向清
代际和谐需要各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即代际互动,而代际互动呼吁前喻式成人教育。代际距离的拉近、各代观念的转变等都需要这种由下而上的知识传递方式。前喻式成人教育作为顺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创新型教育模式,是代际互动的桥梁和纽带。前喻式成人教育为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创造条件,为代际互动构建平台,为代际沟通提供方便渠道,从而有效促进代际互动。
前喻式成人教育;代际互动;作用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文化传递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的演替交变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人们面对思想观念在依循传统与不断更新间何去何从时各执己见,代与代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代际间的沟通和交流逐渐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同时,也会催生出一种新的自下而上的文化传递方式——前喻式成人教育,它是促进代际互动的有效推动力。
前喻文化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提出的三喻文化(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又译后象征文化,同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又译互象征文化,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又译前象征文化)之一。简单地说,前喻文化是指文化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向和方式传递,既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授、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文化。前喻文化中社会化的对象是成年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反向社会化的过程;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则是一个成人教育的过程,这种过程可以说是跨越代沟的最佳桥梁。米德的这一理论不仅对世界范围内代沟的产生和解决给予了有力阐释,也对人类的学习和教育产生重要启迪。成人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及境域的开放性,与三喻文化呈现密切关系。文化传递客观地存在于成人教育之中,它不仅是成人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成人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文化传递与成人教育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不同的文化传递方式对应着不同的文化传递模式,既后喻文化对应着后喻式成人教育,同喻文化对应着同喻式成人教育,前喻文化则对应着前喻式成人教育。[1]与后喻文化的传统型和复制型特点有所不同的是,前喻文化是面向未来不断创新的文化,那么,与之相应的前喻式成人教育也自然是面向未来顺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其中所蕴含的寻找前象征性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
在具有封闭性的传统社会中,几乎没有社会流动和代际流动,“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所接受和传授的都是同一套信息”[2],代际关系是同质未分化的,长者本位、尊老传统和长者统治是一致认同的价值取向,因此,代际关系明显固定和平滑,在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几乎不存在代际冲突。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和经济发展通过消解传统、组建核心家庭的渴望而影响亲子居住模式(Hirschman&Minh,2002),而职业和地域流动(即从农业、农村向工业、城市的转化)更促成了年轻人的独立。”[3]亲子同住概率的降低、传统教育模式所带来的文化传递的单向性、工作性质的代际转变等客观现实,减少了代际沟通的机会,弱化了代际沟通的共同语言。“世界变化很快,每一代人所处的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基础结构都与上一代不同,而且差异程度一代比一代大”[4],代际关系呈现出异质化、分化的特点,代与代之间在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差异日益加大,代际流动空前活跃,代际平等的价值观逐渐被人们所认同,代际冲突也时有发生,单靠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代际关系的发展需要。因此,逐渐形成一种必然,既年长者不得不转向年少者学习,年少者更有可能也有必要成为施教主体。面对代际间日益显现的种种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新教育模式的需求,呼吁一种新的力量加入,去实现代际互动,促进代际和谐。以成人为教育对象的成人教育有责任也有条件担此重任。前喻式成人教育正是年轻一代教年长一代,年长者向年轻人学习的教育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唯师命是从”、“长者为师”的观念,走出了文化单向传递的园囿,能够与传统教育模式合力完成文化的双向传递,是实现代际互动,走向代际和谐的有效途径。
在中国,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变化,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相互碰撞,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与青年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一定的分化,其表现之一就是,青年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更加趋向先锋性,而老年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则更加稳重,也更加保守。思想观念的“保守”又往往导致思想观念的“滞后”,如果说“保守”具有一种主观欲求和自觉取向意味的话,那么,“滞后”就完全是一种客观的状态了。[5]要改变滞后的客观状态必须从改变主观的保守入手,但值得注意的是,打破传统观念并不代表对年长者观念的全盘否定,而是引导其稳重中存有开放,这样才利于代际之间的双向沟通。在前喻式成人教育中,年轻一代在讲授新知、向上传递文化的同时,倾听年长者的心声,理解老一代人的保守,如此互动交流,做到互相接纳和理解,尽可能地缩小代际差异,减缓代际冲突,力求实现不同代之间的辩证整合,以及社会主导文化和价值观在代与代良性互动基础上的顺利传承。
前喻式成人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教育是代与代之间的相互影响,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一代都可以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方面,前喻式成人教育凭借其特殊的教育模式对年长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年长者意识到应该努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尊重并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改变传统的认为年轻人做事毛躁、思想不成熟的偏差观念,开始逐渐承认年轻一代的主体性。通过向年轻人学习,年长者慢慢发现年轻人的优点。例如,通过前喻式成人教育年长者自觉接受年轻一代所具有的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平等意识和批判意识强,兴趣爱好广泛等优秀品质。另一方面,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年轻人在向年长者悉心传授新知识、传递新思想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地成长。知识的传授、思想的交流使年轻人不再一味抱怨而是慢慢理解年长者,并且从中获得很多年轻一代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另外,良好的前喻式成人教育可以向社会展示年轻一代的才能,引导社会用平等的眼光去衡量各代,从社会的角度缩小代际差异。前喻式成人教育使年轻一代和年长者处于良性互动中,二者观念相互熏染,朝一种和谐的方向转变着,彼此促进,共同提高。开放和理解的思想观念从主观上为代际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前喻文化广泛存在于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和社区等众多领域,前喻式成人教育的实施也必然从多方面进行,其领域的广泛性为代际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家庭中采取前喻式成人教育模式,晚辈将成为教育活动的教育者,而长辈将作为教育活动的受教育者。例如,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地移民家庭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着新环境的挑战,尤其是在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的年长者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苏霍姆林斯基在探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孩子本身对成人来说,是个伟大的教育力量。”[6]移民家庭中的年轻成员在学校及其他社交活动中能够很快地习得新的语言,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形成新的价值观念。此时,前喻式成人教育就成为年轻人向其长辈解释周围文化,使长辈在知识、观念及行为方面快速发生变化的首选教育模式。在学校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同时,也是一个施教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对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教师,教师成为了学习者,促进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代际互动。从家庭到学校,再延展到其他场所,前喻式成人教育积极地为各代间的交流提供机会和平台。前喻式成人教育的实施过程,将实现家庭、学校及社区等部门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这一自下而上的文化传递过程,弥补了后喻文化中文化由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单向传递的不足,完成父与子、师与徒等各代之间的双向互动。
建立在平等、理解和参与基础上的对话教育方法,在前喻式成人教育中显示出其蓬勃的生命力。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转移信息的过程,是一个人获得他人思想、情感、见解和价值观的一种途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知识和情感,也可以消除误会,增进了解。要达到良好的代际互动,这座桥梁不容忽视。沟通方式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代际交流的效果和质量。随着现代化通讯手段的飞速发展,人际沟通方式越发多样,沟通速度和效率也大大提高,然而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对话,代际间最恰当、最方便的沟通方式不外乎直接的对话交流。对话交流能提供大量的信息线索,可以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即时反馈,能够充分地展示人格魅力,在代际互动中增强代际吸引。面对面的交流所达成的沟通效果是其他交流方式无法取得的。“现在前象征文化的发展要靠一种不断的对话。在这种对话中,年轻人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他们能在未知的方向中为长者引路。”[2]通过对话交流向长者传递新知,表露年轻一代的真情实感,力求得到长者的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鼓励年长者积极自省,认识到代际互动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一旦年轻人和老年人真正认识到有一条深深的、新的、史无前例的、世界性的代沟存在的事实,交流才能够重新建立。只有成年人像父母和老教师那样认为自己需要内省,需要用自己青年时代的所作所为来理解眼前的年轻人,交流才是可能的。前喻式成人教育中,年轻人作为晚辈的同时,又是一名施教者,代际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这就避免了因对话双方地位差异而引起的沟通障碍。年轻者和年长者均应意识到并承认代际之间差别的存在,特别是老年人应该理解年轻人的行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话交流这一简单方式完成思想上的沟通,促进年长一代与年轻一代在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从而切实有效地促进代际互动,实现代际和谐。
[1] 何爱霞.成人教育社会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72.
[2] [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5.
[3] 杨菊华,李路路.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9(3):26-53.
[4] [美]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潘嘉玢,刘瑞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18.
[5] 廖小平.论伦理关系的代际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7-44.
[6] [苏]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杜志英,吴福生,张渭城,等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5.
Pre-figurative Adult Educ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Che Xiang-qing
Harmony between intergenerational nee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generations.Howev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appeal the pre-figurative adult education.Narrow the gap between generations and the change of generations’concept all need this way that transfer knowledge from the younger to the elder.Pre-figurative adult education as an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l is conform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it’s the bridge and link between generations.Pre-figurative adult education set the stage for people ideological change,construct platform for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provides channels for intergenerational communication,then promote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
pre-figurative adult education;intergenerational interaction;effect
车向清,女,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G720
A
1674-7747(2012)13-0040-03
[责任编辑 金莲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