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社
(河南省460-01医院,中牟451460)
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治疗慢性肝炎验案赏析※
高尚社
(河南省460-01医院,中牟451460)
按语:为了弘扬国医大师名医文化,学习国医大师高尚医德,传承国医大师临床技艺,特设此栏目。请广大作者参照本期文稿之模板撰写论文。凡此类论文,均将列入“北京21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No:21C125TCM001)”中统一管理,欢迎来稿!
本刊编辑部
王绵之;验案;慢性肝炎
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仅在中药方剂组方理论方面是首屈一指的大师,而且在中医药诊治各种疑难顽症方面也是技冠华夏、名震京城的临床大家。王老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尤其是在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结合一些医家对本病因机证治的认识和王老治疗验案的赏析,冀以弘扬王老学术思想,传承仁术。
对于本病的成因,王诗社[1]认为其病理基础是湿热毒邪为患,在不同的病理阶段可出现正虚和肝郁血瘀等,且或多或少表现出脾肾不足;段成颖[2]等认为主要是感受实邪疫毒、湿热蕴结、脾胃虚弱、肝阴不足、瘀血阻络等。张朝曦[3]等认为导致本病发生的毒主要是外毒,即湿热疫毒,它是一种特殊的邪气,它除了具有一般湿热邪气的特点外,还具有:1传染性,符合“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疫毒学说。2有特适性,以肝脏损害为主,明朝吴又可《瘟疫论》中云:“盖当其(指疫毒病原物)特适有某气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3极其顽固,缠绵难去,因湿、热、毒三者相合,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湿热内蕴则毒邪炽张,毒邪炽盛则湿邪胶固,故一旦染病则病程较长,可由急性疾病转为慢性疾病。同时湿热疫毒内蕴日久,必致血行瘀滞,瘀血与湿热瘀毒胶结,难于速祛,使病程缠绵。故认为本病是在脏腑亏虚,脾气不足的情况下,因毒致病,毒又致虚,虚实夹杂,虚度瘀是其病理特点。而气虚是关键,“气虚、湿、热、疫、毒、瘀”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丁井永[4]等认为本病成因可有血瘀血热、脾虚湿困、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等,其病机的关键是“毒损肝体”,导致肾、心、胆、胃等脏腑受损,形成毒瘀与正虚交织的局面。钱英[5]认为本病症状较重者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主要为肝胆热毒炽盛,或湿毒壅盛,毒瘀胶着,肝体肝用俱损,脾肾气阴或阴阳两伤。曹卫锋[6]等认为其成因是感受湿热疫毒之邪,致情志不调,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横乘脾胃,湿毒又困遏脾胃,影响气机升降,脾失健运,胃失受纳,湿浊不化,气血生化乏源,进而导致肝胆脏腑功能失调,肝失血养,肝用失常;脾虚则肝木乘侮,湿热蕴蒸日久,湿性粘腻,缠绵难解,邪毒羁留,气血瘀滞,损及于肾,引起真阴真阳失调或耗竭,病情迁延不愈。王见义[7]等认为其或因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等。而王老认为,在临床上有为数不少的患者是因肝肾阴虚,从而体虚而用萎,木郁不达而发病。
对于本病的治疗,朱文元[8]认为宜根据不同证型辨证论治,肝气郁结者,疏肝理气,解郁化滞;肝胆湿热者,清热利湿,疏肝利胆;肝血瘀阻者,活血化瘀,散结通络;肝气亏虚者,益气补肝;肝血亏虚者,养血补肝;肝阴亏虚者,滋阴柔肝;肝阳亏虚者,温阳补肝。薛爱荣[9]认为,由于本病属于“正虚邪恋”状态,虚、瘀、湿、郁为基本病理因素,处方用药应兼顾之,应注重调理气血并重补脾;不必特别突出清热解毒药;补泻同治,动静结合。在补泻同治的同时,应注意给邪以出路。脾胃为后天之本,为一身之精微化生之所,因此,运用健脾解郁的方法是从根本上改善人的体质,抗御邪毒的一条重要途径。徐金星[10]等认为,治疗本病应遵“木郁达之”,自始至终注意疏肝。但木郁之治,亦不仅限于疏肝理气,而是在顺应肝性的基础上,兼顾它脏,灵活对待。总之,凡顺应肝性,即谓之达。《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吴医汇讲》中亦云:“从其性,适其宜,而致中和,即为达道。”木郁之治,应机圆法活,随机而动,不可一味行气疏肝,耗伤正气。正如华岫云评《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所说:“不重在功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王玉霞[11]认为由于湿热疫毒侵肝而致肝络瘀阻是主要病机,根据此病机特点,治法应以利湿解毒,化瘀通络为主。赵学印[12]认为,对于肝病,很少谈及肝气虚和肝阴虚,每谈起肝气即是肝气郁结,论及肝阳即是肝阳上亢,没有肝气不足,辨证分型中只有寒滞肝脉,没有肝阳不足,对于虚证,只限于阴血,病理上重视气滞气郁气逆化火化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血不足等等,理论上认为“肝元补法”“肝多有余”,临床上倡导肝病以湿热瘀毒等邪气为主,法以清利为主法,对于肝气肝阳没有足够的重视,温肝补肝没有系统的理法方药,导致临床治疗走入误区,成了病情缠绵难愈和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量的肝病诊疗实践验证,“肝多虚证”“肝阳常不足”,应用温阳法治疗肝病有理想的疗效,所以,在诸多邪气盛的时候,可以应用补药治疗,不但不会“误补益疾”,反而会提高疗效,“助邪自出”,从而提出“实证可补论”。并认为从现代医学研究来看发病的主要机制有两方面,一是病毒直接对人体的损害,二是由病毒引起的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的肝损伤。这种免疫功能的失调主要取决于人体体质的强弱,是发病的内因,属于正气方面,而病毒是发病的外因,属于邪气方面。近代研究也明确了人体的免疫功能与人的脏腑之气密切相关,认为免疫功能的影响是“肾>脾>肺”,气属阳,气虚是阳虚之渐,所以阳气不足可看作是免疫功能低下和失调的根本原因,而阳气充足,阴阳调和则是促进肝病康复的根本所在,因此,对本病之实证也可用扶正之法。刘士敬[12]等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以人为本,有很大的潜力和优势,本病是以肝脏损害为中心的全身性疾病,因此治疗宜采用四位一体疗法(心疗、药疗、食疗、体疗)整体疗法,其中心疗起决定性作用,药疗起关键性作用,食疗起重要性作用,体疗起积极性作用。姜霞[13]认为治未病可根据肝胆湿热、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证型,分别采用清热利湿、疏肝理气、疏肝健脾、活血通经化瘀、滋肾养肝益阴。陈江华[14]等认为,肝之为病,同其它脏腑一样,实证热证有之,虚证寒证亦有之。在虚证中,既有血亏有体不充的血虚阴虚证,也有气衰而用不强的气虚阳虚证。因此,但谓肝之实证热证,不论肝之虚证寒证,但用清肝泻肝法,不用温肝补肝法,则有失于对肝病治疗的整体认识。因此,温肝补肝法,同样也是治疗本病的一种不可忽略的基本治法。而王老认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大多肝病及肾,而致肝肾俱虚,水亏木郁,故治宜滋阴养肝,疏肝理气。
对于本病的选方用药,刘宗银[15]等常用自拟柴胡疏肝胶囊治疗,处方:柴胡、白芍、白术、丹参、郁金、枳壳、茯苓、薏苡仁、虎杖、白花蛇舌草等,每日3次,每次4粒,饭后半小时服。马秀红[16]常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兼以养血柔肝或滋补肝肾之法组方。药用:黄芪30g,赤芍30g,茯苓30g,大黄10g,苦参10g,板蓝根30g,半枝莲30g,五味子30g,白芍30g,丹参20g,三七5g,甘草10g。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分服。方中大黄、苦参、板蓝根、半枝莲等清热解毒,利湿;选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药物,不但可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与再生,而且有抗肝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而选用黄芪、甘草可以益气健脾,并配以芍药、五味子滋阴养肝,以期脾气健,肝体充,正气渐盛,抗邪得力。而方中的黄芪、茯苓、丹参补气养血,固本扶正,临床上可降酶降浊,改善肝脏蛋白代谢,软肝缩脾,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调节机体免疫平衡,在本病的治疗中为主要药物。赤芍凉血活血,祛瘀生新,除可改善肝脏血液循环外,已证实具有改善肝脏病理亚微结构的作用,赤芍退黄作用尤为明显。毛振营[17]等常用乙癸膏方治疗本病兼见相关性肾炎者,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茯苓、当归、白芍、栀子、酸枣仁、柴胡、虎杖、叶下珠、白花蛇舌草、甘草等。肝区疼痛甚加郁金、延胡索;湿盛加猪苓、石菖蒲、白茅根;热盛加黄连;便秘加大黄;气虚加黄芪、太子参;阳虚加沙苑子、淫羊藿;瘀血明显加穿山甲、益母草;血尿重加茜草、三七粉、蒲黄炭;尿蛋白多加芡实、金樱子等。水煎,浓缩,加辅料矫味收膏,器皿封装,冷藏备用。每次2汤匙(约含生药15g),每日早晚2次空服温水冲服。陈亮[18]常用补肾健脾祛邪方治疗,药用:叶下珠30g,菟丝子10g,淫羊藿30g,杜仲15g,怀牛膝15g,枸杞子15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15g,猪苓10g,枳壳15g,丹参20g,三七5g,郁金15g。每日2次,每次5粒。方中菟丝子、淫羊藿、怀牛膝俱为君药,根据乙肝携带肾虚本质,固补肾中阴阳,强精,可鼓邪外出,现代研究有一定保肝与提高免疫作用;叶下珠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作用,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合黄芪、白术、茯苓、猪苓健脾化湿,共为臣药;枳壳、丹参、三七、郁金为佐药;行气活血化瘀,抗肝炎症后纤维化,枸杞子为佐使药,引药入肝血。全方君臣佐使配伍,使补先后天,合补正与祛邪为一体。张义才[19]常用肝纤消汤治疗本病肝纤维化,药物组成:黄芪、丹参、三棱、莪术、苦参、虎杖、鳖甲、郁金、柴胡、白芍、川芎、当归、桃仁),日1剂,水煎服。方中黄芪、丹参在临床以及实验研究中都被证实有较明确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川芎中的有效成分川芎嗪能明显抑制肝星形细胞的增殖与活化,从而显示良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丹参、桃仁具有显著的抗肝损伤、抗肝纤维化等作用。柴胡、白芍、当归、黄芪、丹参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所以此方可明显改善肝功能,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疗效。王华宁[20]等常用扶正养肝汤治疗,药物组成:白术、黄芪、土茯苓、柴胡、枳实、白芍、当归等。张爱国[21]等常用肝络通煎剂治疗,药物组成:黄芪、赤芍、三七、白芍、鳖甲、郁金、草河车、山豆根、鸡血藤、蜈蚣、金银花、茵陈、牡蛎、虎杖、陈皮。水煎早晚2次温服,每次200ml。本方在消除或减轻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和改善肝功能,特别是在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确切的疗效。刘红书[22]常用分消走泄法组方治疗,以藿香、茵陈、白术、厚朴、山楂、茯苓、猪苓、泽泻、丹参、莪术、虎杖等药物组成。其中藿香宣肺,宣通上焦;白术、厚朴、生山楂健脾胃、调中焦以畅中;茯苓、猪苓、泽泻祛湿利小便、使湿邪从下焦膀胱而出;茵陈、虎杖清热解毒、祛湿邪、通腑气,亦导下之意;丹参、莪术、生山楂活血化瘀,以通为用,亦有内消之意。本方分消上下、前后,宣畅气机,开郁气滞,通调三焦,化湿行气,使湿热邪气从上、中、下三部得以消除。焦树德[23]认为治疗肝病,必须根据五脏六腑相关理论,燮理枢机,调和阴阳,使五脏和调,六腑相济,以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目的,并开发了治肝名方“燮枢汤”。药物组成:北柴胡、炒黄芩、炒川楝子、制半夏、红花、白蒺藜、皂角刺、片姜黄、茜草根、焦四仙、炒莱菔子、泽泻等组成。本方入血分的药物比重较大,是针对“病久入血”而设,目的在于推陈致新,新血生则气化旺,气化旺盛则康复之力增强。所以,本方既着重于调理枢机,又顾及肝主藏血和病久入血等特点,治疗本病疗效稳定。周鹏程[24]认为,临床组方用药宜遵循肝之病的用药治疗宗旨,《金匮要略》中指出:“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宜以甘味之药调之。”依据此原则,对内伤五脏病,虚则补之,遵循酸味入肝补肝用酸,重点选用白芍、五味子、炒枣仁、山萸肉、乌梅等滋阴养肝酸敛柔润之药物,此又和前面补脏虚的原则相吻合。临床实践证明,以大剂量的白芍、酸枣仁为特点来突出补用酸柔肝之理,再助以焦苦药物如炒厚朴、炒枳壳、焦山楂、炒黄连、炒山栀等,益以甘味药党参、白术、茯苓、炙黄芪、炒山药、炙甘草等,以上药相互配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从而加强肝脏使其功能强盛来对抗邪毒对肝脏的侵害。而王老多喜用针对肝体阴而用阳这个脏腑特性以组方用药,常以既能滋补肝肾之阴以养肝体,又能疏肝理气以助肝用的一贯煎化裁治疗。
张某,女,39岁。1973年元月10日初诊。
慢性肝炎3年余。
初诊:患慢性肝炎已有3年余,肝功化验:TTT13单位,TFT(+++)。症见肝区钝痛,常连及少腹,每遇劳累、经后以及情志不畅时则更为明显。肝大肋下1cm,腰膝酸软,夜寐不实,醒后咽干,间作悸烦,舌质嫩红,苔薄,根部剥落,脉细弦。证属肝肾阴亏,木郁不达。治以一贯煎加白蒺藜12g,五味子3g,炒枣仁9g,生牡蛎12g。连服30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半年内化验肝功3次,结果均为正常。现已恢复正常工作[25]。
5.1 滋补肝肾养中寓疏中医认为,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从王老调治此验案可知,患者病程以达三年,病属虚证,病位在肝。其病机的关键是肝肾阴虚,肝气不舒。治宜滋补肝肾,疏肝理气。因此王老选用了《柳州医话》治疗肝肾阴虚,肝气不舒的名方一贯煎为主治疗(药物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各10g,生地黄30g,枸杞子12g,川楝子5g)。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药,滋阴养血以补肝肾;辅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益阴以柔肝,合君药以滋阴养血生津。以上药物均是为了滋阴养血生津以补肝体。更配以川楝子疏肝理气,本品性虽苦燥,但用量较少,且又配入大量甘寒养阴药中,则无伤津之虑。此药是为了疏肝理气以助肝用。诸药合用,使肝阴得养,肝气条达,诸症自愈。王老用此方主治此证真可谓恰到好处。近代名医张山雷在《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中曾赞曰:“柳州此方,原为肝肾阴虚,津液枯涸、血燥气滞,变生诸证者设法。凡胁肋胀痛,脘腹撑胀,纯是肝气不舒,刚木恣肆为虐,治标之剂,恒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但气之所以滞,本由液之不能充,芳香气药,可以助运行,而不能滋血液,且香者必燥,燥更伤阴,频频投之,液尤耗而气尤滞,无不频频发作,日以益甚……柳州此方,虽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能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无上良药,其余皆柔润以驯其刚悍之气,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为奇功。”
5.2 平肝潜阳助其调达由于本脉证病机的关键是肝病日久,肝肾阴虚,而阴虚易致肝阳上亢,从而使肝木失于调达。所以王老在用一贯煎养阴疏肝的同时,又配用了牡蛎、白蒺藜这两味药。牡蛎,本品咸寒归经肝肾,其气寒纯阴,质重沉降,能平肝而制亢、养肝而潜阳、清虚热以止渴。在方中能平肝潜阳,敛精益阴;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归经入肺、肝。本品辛香味苦,入肝气分,开宣通滞,行郁散结,能平肝阳、开郁结、通气滞、疏肝气、快脾气、宣肺滞,为宣通快利之品。在方中能平肝疏肝,助其条达。这一对药物的配伍,主要是为了更好的起到配合川楝子助肝用,使整个方子更具有温和畅利,疏泄条达之性。
5.3 心神失养宁心安神由于肝肾阴虚,肾阴不能上济心阴,使心肾不交;或肝血虚不能以灌心血,母病及子,使心血亏虚,均可致心神失养,而见夜寐不安之症。治宜滋阴养血,宁心安神。所以王老在方中又配用了酸枣仁、五味子这一对药物。酸枣仁味甘酸性平,本品质润甘酸,能补肝胆、益肝气、养肝血、除虚烦、安心神,为滋养安神要药;五味子味酸性温,本品酸温质润,补中寓涩,能温敛肺气,滋补肾阴,养心安神。常用于阴亏血少,心神失养之心神不安之证,多与枣仁、生地黄等相配伍,如《摄生秘剖》之天王补心丹。可见,这一对药物主要是针对血虚阴虚心神失养,心神不安而设。心神得养,心神自安,其症自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王老调治此验案,用药虽平淡无奇,但由于辨证精心,选方精准,用药清灵轻透,活泼通达,非常贴切肝体阴而用阳这一脏腑特性,故疗效卓著。如此病程缠绵长达三年之沉疴痼疾,用药30剂竟霍然而愈,实在令人叹服。王老之法,足资借鉴。
参考文献
[1]王诗社.护肝散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52.
[2]段成颖,赵文霞.中医药辨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新进展[J].光明中医, 2008,23(12)∶2059.
[3]张朝曦,刘平华,林怀德.气虚毒蕴是慢性乙肝的主要病理基础[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2)∶188.
[4]丁井永,褚代芳,任秦有,等.慢性乙型重型肝炎101例临床分析[J].光明中医,2010,25(11)∶2052.
[5]俞唐唐,贾建伟.钱英教授治疗慢性重型肝炎之学术思想浅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8.
[6]曹卫锋,郭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施治法[J].光明中医,2010,25(9)∶1622.
[7]王见义,王灵台.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的研究与思考[J].光明中医,2010, 25(9)∶1743.
[8]马福文.朱文元主任医师独特的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4)∶27.
[9]薛爱荣.恩替卡联合健脾解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5例[J].光明中医, 2010,25(9)∶1687.
[10]徐金星,马斯风.“木郁达之”浅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8(23)∶4.
[11]王玉霞.利湿解毒化瘀通络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0)∶15.
[12]赵学印.从肝病的论治谈“实证可补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8(5)∶1.
[13]姜霞.略述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诊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 8(12)∶220.
[14]陈江华,陈宝明.论肝病治疗之温肝补肝法[J].光明中医,2010,25(10)∶1760.
[15]刘宗银,文永兰,刘万.自拟柴胡疏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5)∶18.
[16]马透红.中药治疗乙型肝炎50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9)∶1629.
[17]毛振营,郑功泽,王晶.乙癸膏方联合替比夫定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7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24.
[18]陈亮.补肾健脾祛邪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222.
[19]张义才.肝纤消汤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6)∶623.
[20]王华宁,余泽云,王宇静,等.扶正养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236.
[21]张爱国,张华平,刘继花,等.肝络通煎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120例[J].光明中医,2009,24(12)∶2293.
[22]刘红书.分消走泄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理论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218.
[23]黄世清.古今医家治疗肝病验案2则[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7(10)∶133.
[24]周鹏程.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治心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7(10)∶156.
[25]孙光荣,杨龙会,马静.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内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50.
免费刊发各级继教项目(学术会议)宣传信息及优惠刊发论文
各级继教项目(学术会议)负责人:
我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我国唯一的专门服务于中医药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国家级中医药科技期刊,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由世中联(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共同联办。本刊以“服务中医药远程教育,促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为宗旨,全面服务中医药学术进步。为了促进中医药继续教育各项目的顺利开展,更好的服务于中医药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及学术活动。本刊决定,免费刊发全国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学术活动)的宣传信息,优惠刊发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含学术会议)的优秀论文。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1.本刊自今日起,免费刊发各级(国家级、省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含学术会议)的宣传信息(含招生信息、宣传信息)。字数以300字为宜。
2.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含学术会议)的纪要、总结文章。本刊一律免收审稿费,版面费按每篇字数5000字以下者仅收450元人民币之优惠。
3.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含学术会议)之优秀论文结集正式出版(按本刊正规期刊刊发或增刊出版或出版社出版)之出版(含排版)费用另议。编辑工作由我刊负责,免收编辑劳务费。
4.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含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不结集而仅有少数几篇需在我刊直接发表者,免收审稿费,版面费优惠,走科研论文绿色通道优先刊发。
未尽事宜,另行商议。
通联方式:北京复兴门南大街甲2号配楼知医堂101室邮编100031
新专用投稿邮箱:①tougao@zyyycjy.com②zhongyuan@ichnamd.com
编辑部电话:010-57289308/57289309
主编热线:13520823252杨建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2011年12月8日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4.003
:1672-2779(2012)-14-0008-04
:韩世辉
2012-06-01)
北京21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No:21C125TCM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