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中藏经》精读(十三)

2012-01-29 05:04杨建宇李彦知韩世辉孙光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4期
关键词:寒暑痹证邪气

杨建宇 李彦知 韩世辉 孙光荣△

(1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100031;2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北京100029)

华佗《中藏经》精读(十三)

杨建宇1李彦知1韩世辉1孙光荣2△

(1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100031;2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北京100029)

华佗;中藏经;校注;语译

論痹第三十三

【原文】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1]臟腑之為[2]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髒,則病深難治。而有風痹,有寒痹,有濕痹,有熱痹,有氣痹,而又有筋、骨、血、肉、氣之五痹也。大凡風寒暑濕之邪入於肝,則名筋痹;入於腎,則名骨痹;入於心,則名血痹;入於脾,則名肉痹;入於肺,則名氣痹。感病則同,其治乃異。

痹者,痹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3]。

病,或痛或癢,或淋[4]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歪斜,或手足欹[5]側,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語,或能言語而[6]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滯,或上不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大腑閉塞,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冒而不醒。種種諸症,皆出於痹也。

痹者,風寒暑濕之氣中於人,則使之然也。其於脈候、形證、治療之法,亦各不同焉。

本篇为论诸病之首亦为诸痹第一论,总述痹之病因、病名及其证候,故题曰论痹。

全文分两段:首论痹证病因及五痹病名;次论痹证之病机及其证候。

【校注】

[1]人:疑衍。宽保本无。

[2]为:形成。《广雅·释诂三》:“为,成也。”

[3]故曰:此下宽保本有“闭又痹”三字,连下读则为“故曰闭,又痹病”。可参。

[4]淋:瓒本作“麻”,疑是。

[5]欹:倾斜貌。《广韶·支第五》:“欹,不正也。”

[6]而:孙本作“或”。据医统本、周本改。依上下语例亦当如此。

【语译】痹证是由于风、寒、暑、湿的邪气侵害到人的脏腑所形成的病证。邪气侵入六腑所致的痹证,病浅易治;邪气侵入五脏所致的痹证,病深难治。痹证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气痹的区分,又有筋痹、骨痹、血痹、肉痹、气痹这五痹的名称。大凡风寒暑湿的邪气侵入到肝所致的痹证,病名称做筋痹;邪气侵入到肾所致的痹证,病名称做骨痹;邪气侵入到心所致的痹证,病名称做血痹;邪气侵入到脾所致的痹证,病名称做肉痹;邪气侵入到肺所致的痹证,病名称做气痹。感邪受病的机理虽相同,各种痹证的治法却相异。

痹的本义,就是闭塞。五脏六腑被邪气所伤,而使真气逆乱,气机闭塞导致机体麻木不仁,所以称为痹证。

患痹证,有的痛,有的痒,有的小便淋沥,有的大便急迫,有的四肢弛缓不能收持,有的手足拘急不能舒展,有的行立艰难,有的语言蹇涩,有的半身不遂,有的四肢挛缩,有的口眼歪斜,有的手足偏拐,有的能行走但不能言语,有的能言语但不能行走,有的左侧偏枯,有的右侧肿胀,有的上不通于下而见下半身瘫痪,有的下不通于上而见上半身麻木,有的大小便秘塞,有的左右手疼痛,有的得病就立即死去,有的受邪却没有死亡,有的气喘满闷而不能安卧,有的昏昏沉沉而不能醒觉。形形色色的各种证候,都可出现在痹证中。

痹证是人被风寒暑湿的邪气所中伤,于是就使人产生了上述的证候。至于各种痹证的脉候、形证、治疗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啊。

【按】古今论痹之病名、病因、病机者,代不乏人,而皆由《素问·痹论》肇始,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名则或以病机分,或以病所分。以病机分者,名曰“行痹、痛痹、着痹”;以病所分者,名曰“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本论则有所发展,明论之者有四:一乃病因,谓风、寒、暑、湿;二乃病名,谓风痹、寒痹、暑痹、湿痹、气痹,又谓筋痹、骨痹、血痹、肉痹、气痹;三乃病机,谓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四乃诊治,谓感病则同,其治乃异;入腑杂病浅易治,入脏则病深难治。

論氣痹第三十四

【原文】氣痹者,愁憂思喜怒過多,則氣結於上,久而不消則傷肺,肺傷[1]則生氣漸衰,則邪氣愈盛。

留於上,則胸腹痹而不能食;注於下,則腰腳重而不能行;攻於左,則左不遂;沖於右,則右不仁;貫於舌,則不能言;遺於腸中,則不能溺。壅而不散則痛,流而不聚則麻。真經既損,難以醫治;邪氣不勝,易為痊癒。其脈,右手寸口沉而遲澀者是也。宜節憂思以養氣,慎[2]喜怒以全真,此最為良法也。

【提要】本篇气痹之病因病机与证候,故题曰论气痹。

全文分两段:首论气痹之病因病机;次论气痹之证候。

【校注】[1]肺伤:宽保本作“伤气”。可参。

[2]慎:孙本作“孝宗廟讳”,今恢复本字。

【语译】气痹的形成,是由于愁、忧、思、喜、怒等情感太过,这就使邪气结聚在人身的上部,结聚的邪气日久不消散就损伤肺,肺受损伤就使正气渐渐衰败而邪气愈来愈强盛。

这结聚的邪气滞留在上部,可见胸腹气机闭阻而不能进食;移注到下部,可见腰脚沉重而不能行走;攻伐到左侧,可导致左侧肢体不遂;冲击到右侧,可导致右侧肢体麻木不仁;贯行到舌部,可见不能言语的证状;遗留到肠中,可见不能小便的病。这结聚的邪气壅塞而不消散可使人作痛,流窜而不聚敛可使人发麻。真气、经脉已经损伤,就难以医治;邪气结聚尚不强盛,就容易痊愈。病人脉来右手寸口沉而又迟涩的,这就是气痹的脉象了。患气痹宜节制忧悲思虑来调养正气,戒大喜大怒来保全真元,这是防治气痹最为良好的方法了。

【按】痹者,闭也;气痹者,气闭结为病也。何由而致气闭结?本篇所谓“忧愁思喜怒过多”也。然则,七情何致气结?《素问·举痛论》云:“诸痛皆因于气,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也。”上述诸病因中,寒热为外邪,余则为七情,七情皆可影响气之失衡,过度则致痹。《灵枢·寿夭刚柔篇》云:“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痹。”故痹为阴邪,气痹亦为阴邪,因之壅则痛,流则麻。且可留。可注、可攻、可卫。痹于何所,则有气行于闭阻之病癥,故本论谓可致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溺、不遂、不仁。由此可见,受精神刺激而致气机失调所发生之痹症,皆曰气痹,非可从以风痹视之。

考诸文献,气痹之名,始出本书。

論血痹第三十五

【原文】血痹者,飲酒過多,懷[1]熱太盛,或寒折於經絡,或濕犯於榮衛,因而血摶[2],遂成其咎[3]。故使人血不能榮於外,氣不能養於內。內外已失,漸漸消削。

左先枯,則右不能舉;右先枯,則左不能伸。上先枯,則上不能制於下;下先枯,則下不能克於上。中先枯,則不能通疏。百證千狀,皆失血也。其脈,左手寸口脉结而不流利,或如断绝者是也。

【提要】本篇论血痹之病因病机与证候,故题曰论血痹。

全文分两段:首论血痹之病因病机;次论血痹之证候。

【校注】[1]怀:藏也。

[2]抟:结聚。《管子·内业》:“抟气如神,万物备存。”注:“抟,谓结聚也。”

[3]咎:疾病。《尔雅·释诂》:“咎,病也。”

【语译】血痹是由于饮酒过多,体内积藏热邪太盛,或者由于经络被寒邪所伤,或者由于荣卫被湿邪侵害,因而血与邪气相互结聚,于是就形成了这种疾病。所以,血痹使人血不能荣泽于外,正气不能营养于内。这样,内外气血完全脱失,人体就渐渐消瘦干枯。

人体左侧的血先干枯,可见右侧的肢体不能上举;右侧的血先干枯,可见左侧的肢体不能伸展。上部的血先干枯,上部就不能制约下部;下部的血先干枯,下部就不能克制上部。中部的血先干枯,上下左右的气机就不能通调疏导。千百种证候和病状,都是由于失血产生。病人左手寸口脉来结而不流利,或者如同断绝了,这就是血痹的脉象了。

【按】《灵枢·本藏篇》曰:“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故本论归结血痹“百证千状,皆失血也”。

考诸文献,“血痹”之名始出《灵枢·九针十二原》。而本篇所述之证,概括《灵枢经》所论。若探其流,则《外台秘要》卷十九所述之病候脉证实为风痹,而本论亦已初具之,盖从“失血”立论,故然。

論肉痹第三十六

【原文】肉痹者,飲食不節,膏粱肥美之所為也。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肉不榮則肌膚不滑澤,肌肉[1]不滑澤則腠理疏,則[2]風寒暑濕之邪易為入,故久不治則為肉痹也。

肉痹之狀,其先能食而不能充[3]悅,四肢緩而不收持是也。其右關脈舉按皆無力,而往來澀者是也。宜節飲食以調其髒,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後循經補瀉,以求其愈爾。

【提要】本篇论肉痹之病因病机与证候,故题曰论肉痹。

全文分两段:首论肉痹之病因病机,次论肉痹之证候。

【校注】[1]肉:疑为“肤”字之误。

[2]则:此上疑脱“腠理疏”三字。

[3]充:谓濡养方。《方言·十三》:“充,养也。”

【语译】肉痹是由于饮食没有节制,多食膏梁肥美的食物所造成的。脾气是营养肌肉的本源,脾气丧失了就使肌肉不能荣盛,肌肉不荣盛就使肌肤不光泽,肌肤不光泽就使腠理疏松,于是风、寒、暑、湿的邪气就容易侵入,所以日久不治疗就形成了肉痹。

肉痹的证状,是先能够进食,但食后不能充盛濡养肌肉,以致四肢渐渐弛缓而不能收持。病人右关脉轻取重按都无力,而且往来都是涩脉,这就是肉痹的脉象了。患肉痹当以节制饮食来调养脾脏,以正常作息来安和脾气,然后循经取治而或补或泻,用这些办法求得痊愈。

【按】本篇论肉痹之病因病机,由表及里,再由里出表,先言伤于饮食,渐而伤脾,此为由表及里;脾气伤则肉不荣,渐而肌肤不泽而腠理疏,此为由里出表,而立论于脾主肌肉。

本论所述之外邪为“风寒暑湿”,较之“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传统理论多一“暑”邪,前论血痹亦有怀热太盛之说,可见本书认为“热”亦可致痹。痹为阴邪,何言热可致痹?盖热可灼血炽肌,使血枯肌削,且可蒸肌肤而使腠理疏松,使分风寒湿邪更易侵袭。由此推之,六气皆可致痹。

考诸文献,肉痹即肌痹,始出《素问·痹论》。

論筋痹第三十七

【原文】筋痹者,由怒叫無時,行步奔急,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因而寒熱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會[1],則使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故曰筋痹。

宜活血以補肝,溫氣以養腎,然後服餌湯丸。治得其宜,即疾瘳[2]已,不然則害人矣。其脈,左關中弦急而數、浮沉有力者是也。

【提要】本篇论筋痹之病因病机与证候,故题曰论筋痹。

全文分两段:首论筋痹之病因病机,次论筋痹之治法及脉候。

【校注】[1]筋会:即阳陵泉穴。《难经·第四十五难》:“筋会阳陵泉”。

[2]瘳:谓病愈。《书·说命上》:“若药弗暝眩,厥疾弗瘳。”蔡傅:“瘳,癒也。”

【语译】筋痹多由于不时愤怒喊叫,剧烈行走奔跑,淫乱邪念等伤损肝脏,肝脏失去它充养筋脉的正气,从而被寒热之邪所侵袭,病邪日久而不能除去,就流入筋脉所汇聚的处所,如阳陵泉穴,于是使人筋脉拘急不柔,屈伸不利而致不能行走自如,所以称为筋痹。

治疗筋痹宜用活血的方法来补肝,用温气的方法来养肾,然后服食养血荣筋之类的汤药或丸药。如果治疗符合病情所宜,就能使疾病痊愈,不然就伤害人体了。病人脉来见左关中弦急且数,轻取重按都有力,这就是筋痹的脉象了。

【按】考诸文献,筋痹之名始出《素问·痹论》,但本篇论筋痹之病因病机,概从肝主筋立论,且将七情、劳伤、寒热等,均视为筋痹之因,而不囿于风寒湿三气之说。

論骨痹第三十八

【原文】骨痹者,乃嗜欲不節,傷於腎也。

腎氣內消,則不能關禁;不能關禁,則中上俱亂;中上俱亂,則三焦之氣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飲食不糟粕[1];飲食不糟粕,則精氣日衰;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邪氣妄入,則上沖心舌,上沖心舌,則為不語;中犯脾胃,則為不充;下流腰膝,則為不遂;旁攻四肢,則為不仁。

寒在中則脈遲,熱中則脈數,風在中則脈浮,濕在中則脈濡,虛在中則脈滑。其證不一,要在詳明。治療之[2]法,列於後章。

【提要】本篇论骨痹之病因病机与证候,故题曰论骨痹。

全文分两段:首论骨痹之病因;次论其病机及脉象。

【校注】[1]不糟粕:犹言不别糟粕。

[2]之:孙本无。据医统本补。

【语译】骨痹的形成,就是嗜好欲望不能节制,因而肾气被伤损的缘故。

肾气在体内暗暗消耗,肾精就不能关守禁约;肾精不能关守禁约,就使心脾气机都会逆乱;心脾气机都已逆乱,三焦之气就痞塞不通调;三焦痞塞就导致饮食不能消化吸收;饮食不能消化吸收,就使精气日渐衰败;精气日渐衰败,邪气就肆行侵入;邪气侵入,就上冲心舌;上充心舌,就导致不能言语;邪气中犯脾胃,就导致中气不足;邪气下注腰膝,就导致肢体不遂;邪气旁攻四肢,就导致手足麻木。

寒邪侵入骨中可见迟脉,热邪侵入骨中可见数脉,风邪侵入骨中可见浮脉,湿邪侵入骨中可见濡脉,虚邪侵入骨中可见滑脉。各种邪气所致的证候不同,关键在于详察明辨。骨痹的治疗方法,列述在后章。

【按】考诸文献,骨痹之名始出《素问·痹论》,但本论所述其病因病机,亦不可囿于风寒湿三气之说,而从肾主骨立论,首责嗜欲不节,继责肾气内消,实本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旨。

继观五痹之论,本书重在脏气,重在情志,而以外邪致痹为第二因,可谓独具双眼。

栏目调整通告

为了更好地体现并引领中医药“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的发展精神,并在广泛征询作者、读者、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杂志社编辑部决定从2012年下半年始,对部分栏目进行调整。新栏目如下:论著、经典温课、国医大师典型验案赏析、硕博论坛、教学专题、临床鉴习、中西医汇讲、针灸启学、经方薪传、薪火传承、继教课堂、方药精讲、护理讲堂、医案医话、管理教参、百家新声、实验研究、科研进展等十八个栏目。详情请参考新版投稿指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编辑部

2012年7月1日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4.002

:1672-2779(2012)-14-0005-03

:韩世辉

2012-06-01)

△指导老师

猜你喜欢
寒暑痹证邪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园丁颂
幸福来自感动
所经之途,岁有寒暑
别轻易拔罐刮痧
天路卫士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
陈昆山治疗痹证验案
悲哀的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