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国画教研室 刘国亮
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笔墨语言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其动力来自于时代变动中的某种契机。纵观山水画的历史,从某种层面上说,其发展无不伴随着时代的变动而变动。古代大家在时代的变迁中,通过自身的努力推动着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当代、现代画家对中国山水画语言体系进行添加、融合、重组和改造,产生了众多有益和成功的实践案例,并提供了中国画语言转型的众多可能。
1.笔墨技法拓展型
现代中国山水画家对笔墨技法的探索是立足于传统之上的,是在全面、深厚的传统基础之上加以拓展的。
2.色彩拓展型
传统的中国画色彩观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崇尚清新淡雅,以水墨为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对中国画的色彩观造成很大的影响。林风眠借鉴西方近代绘画艺术,吸收他们对实体的塑造和光色的追求,淡化了其光色变化的虚幻性以接近中国画,把水墨、中国画颜料、水彩、水粉颜料混合在一起运用。林风眠这种大幅引进西方色彩的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水墨画的面目。
工笔重彩山水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水墨山水画发展中所出现的语言匮乏,匡正了水墨画以墨代五彩的思维方式。
3.图式构成拓展型
传统尚“简”,以传达空幽旷远的意韵,而今人以“满构图”为之,使画面呈现出紧凑、大气的现代感;古人多作条幅和长卷,今人则以方纸作画,这样改变了画面的形式感,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古人大面积留白,喻为天地、江河、云烟等具体形象,今人弱化了“白”的具体寓意,多为画面形式感所留。
西方构图学(主要是平面构成)的引入,为现代山水画图式注入新的活力。
4.题材拓展型
现代山水画题材拓展主要从地域题材和时代、空间题材来体现:
在以于志学为代表的东北山水画作品中,用笔墨及某种特殊水剂形成的肌理、墨趣,创造性地表现出白雪皑皑的银色世界;太行山水从李可染质感与光影的积墨中生发而出;贾有福、吕所云的个性追求是把表现的对象锁定在太行山脉的地貌特征上;崔振宽则用细微的枯笔渴墨,或皴或擦,或点或染地表现黄土和高粱的质感。
5.工具、材质拓展型
随着科技和观念的更新,笔、墨、纸、砚作为传统绘画工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笔可分多种软体和硬体笔,宣纸的分类更加细腻,墨、色则通过现代技术将墨的种种特性分离,强化出多种类型,并有国内外水彩、水粉色、丙烯色甚至油画色等对西画颜色的尝试和运用等,刮刀、滚筒、蜡笔、蜡烛等也会经常用到。新的材质带来新的样式,满足了现代绘画的多元审美需求,拓展了传统绘画的题材宽度和表现空间,强化了传统中国画的视觉冲击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现代转型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要承受传统的滋养,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时代审美的现实。在这里我们可以做到:
1.继承传统是创新的基础。黄宾虹当年正是长期严谨执著地对传统传承不懈地努力,为后来的大“变”在中国现代山水画史上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现代山水画的创新是从造化中来的。传统是有限的,而造化是无限的。正因为造化的无限,才使得传统得以不断发展。
3.“中西融会,各放异彩”。中西美术各有优长,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异质文化的交融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理性明智的借鉴却是传统得以延伸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符合时代,与时俱进”。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创新,创作出真正的笔墨当随时代的佳作、力作,是今日中国山水画家的历史使命。
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发展与转型,需要我们以山水画的传统精神为主轴,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目的,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在东西方艺术的融合中,去探寻具有现代意义的笔墨语言,推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因此,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多层次的思维去构建,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传承”与“转型”的关系。面对中西文化差异,我们更要看到差异背后的共性,只有这样,才会使现代山水画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1]朗绍君.《论中国画现代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2]林木.《笔墨论》.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