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传真

2012-07-30 01:46
中国艺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展馆画廊英寸

艺术家:琼 · 西蒙

作品:转变,2011,布面油画,60英寸×48英寸

展馆:亚历山大 · 格雷画廊

琼·西蒙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创作素材,其新作品基于她本人的电子照片。20世纪70年代西蒙的经典作品中不乏对情欲场景的描绘,但是那些作品捕获的不仅仅是肉欲,还有灵魂的喷张。她现在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反而使得色情描写成倍增长,因为只有这样才便于找出不同年龄、形态各异的人体画面。西蒙的最新作品流露出繁复的暗示和情绪,展现了两个相互重叠的“自我”:绿色的西蒙双手抱头,让人想起古希腊人的悲痛之态;粉色的西蒙单手扶头,目光投向观众,满脸挑逗的神色。

——朱利安·克莱默

艺术家:约翰 · 斯托尔思

作品:空间中的形式,1926年前后,木头、混合金属、石基,12英寸×6又1/8英寸×4又1/8英寸

展馆:格瑞艺术画廊

斯托尔思对矗立于纽约曼哈顿的高楼大厦的无限迷恋究竟是天性使然,还是源于雕塑本身的魅力——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无论答案是哪一个,都不可否认斯托尔思对垂直结构的偏爱。极简的构型的确是令人惊喜的组合,《空间中的形式》(1926前后)不带任何藻饰,几乎不在水平方向做任何加工。雕塑家还使用了“错误”的材料,使整个作品弥漫着一种几乎到达抒情性质的朴实无华。在今天,这就是所谓“有意违反直觉“的技法。

——皮特·普拉根斯

艺术家:艾莉森 · 史密斯

作品:展览一景,2011

展馆:丹佛现代艺术博物馆

艾莉森·史密斯的最新作品展将家居用品和军事器械联系起来。行为艺术家兼装置艺术家史密斯称,她的灵感来源于幼年生活中美国内战的重现。她形容自己的母亲是一位“美式手工狂热爱好者”,父亲为“中情局间谍装置”设计师。史密斯的展览内涵丰富,撒下一张文化巨网,但是她对战争的专注和将战争与家庭联系起来的渴望却十分突出。

——弗朗西斯·德沃诺

艺术家:迈克尔 · 威廉姆斯

作品:一切都是百吉饼,2011,布面油画、喷枪,68英寸×52英寸

展馆:纽约加拿大画廊

迈克尔·威廉姆斯的许多作品名称都具有戏剧性或者讽刺意味。即使人们不是每次都能看懂这些名称说的是什么,它们都为作品铺设了幽默的自我嘲讽的基调。《一切都是百吉饼》几乎是威廉姆斯绘画技艺最全面的展示,艺术家似乎将所有可能的色彩都放在了这幅画中。

——杰夫·弗雷德里克

艺术家:大卫 · 阿达莫

作品:展览一景,2011

展馆:纽约无题画廊

置身大卫·阿达莫的个人展现场,如同来到艺术家的工作室,甚至是神秘人索居的洞穴。膝盖高的石像护栏从展馆的入口通过走道一直延伸于主展览区的入口。主展览区摆满柱子一样瘦高的木头雕塑。它们的顶部和底部呈方形,中间部分被削得更加纤细,从整体上看就像巨大的苹果核。粗糙的雕刻暗示着这些雕塑尚未完工,而展厅深处堆积的木屑似乎讲述着这个艺术家工作室正在发生着什么。

——克莱尔·巴里安特

艺术家:卡琳 · 桑德

作品:展览一景,2011

展馆:新柏林艺术协会

德国艺术家卡琳·桑德并不热衷于独立的作品,而更加热衷于对日常物品的利用、改造和再想象。她拿走了位于二楼的新柏林艺术协会办公室员工桌旁的废纸篓,取而代之的是地板上的连通楼下天花板的圆洞。在展览的过程中,桑德让办公室员工们像从前一样丢弃废纸。这样,纸片“信息流”像雪花一样从高处飘落,这些“信息”让人对正在楼上工作的神秘人物产生无限遐想。

——格雷戈里·沃克

艺术家:英 · 李(音译)

作品:雪中起舞,2009—2010,木板油画,15又1/2英寸×15又1/2英寸

展馆:洛鑫 · 杰杜尔德画廊

与其说人们是走进李创造的风景,倒不如说是和风景相互撞击。带有笔刷痕迹的厚重色彩使她的画面酷似山洞墙面上的矿石。辨识画中的景色需要观众努力的想象,但景色同样也将丰富的物象和奇妙的色彩回馈给观众作为对于努力的报答。李的技法从不墨守陈规,她将抽象主义进行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改变,运用在不同的作品中。以《雪中起舞》(2009—2011)为例,她用白色、黑色和接近原色的厚重颜料描绘雪中林间空地上的一棵树。从色彩甚至结构上说,这幅画和蒙德里安的晚期作品探索的是同一领域。

——弗兰克·爱因斯普鲁齐

艺术家:蒂姆 · 诺里斯

作品:E3—HS9号邮箱,2011,纸板箱、电子器械、混合介质,21英寸×17又1/2英寸×9又1/2英寸

展馆:比特形态画廊

英国艺术家蒂姆·诺里斯的首场纽约个人展“记录式邮递”被宣传为“英国皇家邮政联合项目”。展览的核心作品《E3—HS9号邮箱》(2011)是一个挂在墙上的快递纸箱。纸箱内部安装了录像设备、GPS定位装置,以及能够记录周围景象的摄像机。2008年,诺里斯将该作品从伦敦的工作室寄往位于巴拉岛——苏格兰西海岸以外的外赫布里底群岛之一,开始了一场长达902英里、历时20小时的旅程。纸箱内部的摄像机每隔12秒进行一次拍摄,全程总共获得20000张图像。艺术家对这些照片进行精选,陈列于此次展览之中。

——布莱恩·布歇

艺术家:德里克 · 博舍尔

作品:《震惊报》,1979,油墨、水粉、纤维板,15英寸×17英寸

展馆:史蒂芬 · 沃尔夫画廊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让人们谈及德里克·博舍尔艺术风格的事件是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波普艺术运动。在此后的10年里,博舍尔开始探索更加前卫的媒介,比如实验电影。本次展览陈列了他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40余件作品。他将政治和剪报运用在作品之中,发明了自己的报纸头版《震惊报》(1979)。其中,两条头条新闻合起来读是“英国女王喜欢……北爱尔兰的暴力”。但是当我们细看副标题时会发现,第一条新闻其实是在讲女王喜欢的是一部新电视剧。

—梅丽莎·费尔德曼

艺术家:南希 · 格罗斯曼

作品:钝,1968,皮革、木头和硬件,17又1/8英寸×7又1/2英寸×8又3/4英寸

展馆:纽约现代艺术馆 SP1

格罗斯曼用模块雕刻真实尺寸的人头像,细致地刻画了形态各异的骨骼结构和粗壮的颈部。之后,她用手工缝制的褐色皮革将头像紧紧包裹起来。虽然头像独特的面部特征依旧清晰可见,但让观众们轻松辨认出头像间差异的还是它们所佩戴的各式甲胄。在作品《钝》(1968)中,皮带精妙地连接在一起覆盖了整个头部。

——马修·尼科尔斯

艺术家:亚历山大 · 罗琴科

作品:波特金号战舰,1929,电影海报,28又1/2英寸×42又1/2英寸

展馆:托尼 · 萨福拉齐画廊

名为“革命性电影海报”的展览囊括了95幅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早期的俄罗斯电影海报。这场展览是一个视觉盛宴,不仅每一件作品都是美不胜收的大师之作,展览组织者也不给观众的眼睛任何闲暇的机会。罗琴科的《波特金号战舰》(1929)是对1925年经典同名电影的再创作,将戏剧化的电影镜头和剪接融入到一系列单独的画面之中。

——查尔斯·马歇尔·舒尔茨

艺术家:贾斯帕 · 约翰斯

作品:信件残稿,2010,手工抄纸凹雕,44又7/8英寸×30又1/2英寸×2页展馆:马修 · 马科斯画廊

81岁高龄的贾斯帕·约翰斯依旧不知疲倦地延续着视觉形式表现的创作之路。这种执著见于他的最新作品,它们将寻常和出其不意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三个作品均取材于文森特·凡·高给艾米尔·伯纳德的信件。这些用手语书写的信件,见证了艺术家在从未间断的艺术实验生涯中的新阶段。

——简·帕内塔

猜你喜欢
展馆画廊英寸
创意展馆
电脑报自营店
电脑报自营店 暑促推荐
电脑报自营店
创意展馆
创意展馆
电脑报自营店6·18大促
画廊
画廊
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