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人才培养与行业精神培育的角色定位

2012-01-29 04:22:02张洪波卢玉东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趋同化特色精神

张洪波,钱 会,卢玉东

长安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纵观整个中国社会,从产业结构、文化产品、城市发展战略到建筑景观、公司治理模式等,都出现严重的趋同现象,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近几年,大学教育趋同力量的强大、趋异力量的衰弱正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大学办学特色缺失已严重威胁到中国高等教育的生存[1]。高等教育趋同化是指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间平均化或一致化的动态行为过程,以及在形式上表现为越来越相似的现象。具体说,高校趋同化是指高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定位、学科专业设置、管理模式以及校园建设等方面出现的雷同化、一致化倾向[2]。

客观地讲,高等教育的趋同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并非异端。中国几十年来的教育发展无疑得益于高等教育的趋同化过程。统编教材、教育标准化的发展使很多偏远地区或师资力量不强的高校的学生也享受到了高水平的教育。然而事实上,除了趋同,趋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之一,或者说高教发展是一种趋同与趋异的双向运动。发展过程中,向“长”趋同,提升大学的共性体质,向“个性”趋异,保障高教培养特色,任何单方面力量的缺乏,都有可能把大学引向畸形发展。

然而在我国现今的高等教育中,趋同化占据了主导。很多高校在追求“高、大、全”,模仿“成功”高校,盲目应对评估指标,争上硕士点、博士点,争抢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院士的过程中,忽略了对“什么是大学”、“大学干什么”以及“如何办好大学”这样的根本问题的思考,致使我们的专业设置“千校一面”,毕业生“万人同专”。邬大光等调查了理工、农业、林学、财经、语言共五类各10 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以1993 年、1998 年以及2006 年这三年的专业设置状况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在这五类院校中存在着明显的趋同现象。从不同时期的非类专业(特指特色院校中的非主流专业)设置来看,不少单科性院校俨然已成综合性大学。非类专业不断增多,增加的非类专业有很高的趋同性,雷同专业主要是投入少的文科和管理类专业。高雷同性专业主要是一些时下的热门专业,如英语、计算机、会计、法学、工商管理、旅游管理、艺术设计、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等[3]。

随着趋同化问题的日益显露,很多学者和教育者开始反思,高等教育办学目标在哪里,高等学校的生存之道是什么。痛定思痛,人们逐渐认识到特色才是高校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问题,才是构建健康和谐高校生态体系的主要基础[4]。

一、BPCC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高等教育的趋同化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所提出的“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优化结构办出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理念存在实质上的背离,因此,近几年很多高校开始探索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5]。国家行业特色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地方院校、职业院校等不同主体,以传承+创新为基本理念,依托自身优势开展了多样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模、培养方案以及培养途径等各个方面强调特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6-8]。

长安大学作为国家行业特色高校,在国家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中一直强调交通、地学、建筑三个特色的体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是长安大学远景规划中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特色本科专业建设以及陕西省专业改革试点等项目的支持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积极探索特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出了面向艰苦专业的基础(Base)—实践(Practice)—特色(Characteristic)—创新(Creation)相集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BPCC)。BPCC 模式主要立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数学基础、专业基础和应用技能基础三大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课堂实践、野外实践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走特色课程体系、特色教学方法、特色技能训练的道路,在改革思维、教学模式以及科技发展上保持本科教育的持续创新能力。

BPCC 模式是从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与形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评估与激励机制以及学生科技创新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原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把强化工科基础、注重地学特色、增加野外实践、保持思维创新的培养思路渗透到特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以保障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特色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在BPCC 培养模式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面对就业的过程中,自信心大幅度增强,在用人单位的表现也比较突出,受到了很多国土资源、水利以及地矿部门单位的欢迎与认可。然而,在肯定毕业生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用人单位在人才流失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因为我们培养模式的变化而发生丝毫的改观,相反呈现上扬的态势。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我们在特色人才培养中的精神缺失。

二、行业精神培育在特色人才培养框架下的定位

其实精神培育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而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志愿精神、职业精神等[9-11]。然而在精神培养的领域里却很少提及行业精神,更多的人把行业精神等同于职业精神。其实,两种精神是有所区别的。首先,两者面向的主体范围有所差异。职业精神是一个人对待任何一个职业都要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而行业精神则不同,它是在特定的行业中,经过多年发展与凝练,所形成的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身上所特有的一种精神[12]。比如水利行业的行业精神可综合概括为:“献身、负责、求实”,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水文化发展与治水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通过行业长期实践所塑造和培育的,新时期赋予水利人的时代责任和强烈的社会意识。其次,两者形成的时间不同,职业精神一般要求在从事某种职业之前就必须具备,而行业精神则是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慢慢树立或培育起来的。

过去,在高等教育领域,行业精神多被专科的高等职业院校或医学院校所推崇[13-14],而在普通本科教育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随着市场化就业模式的不断深化,行业精神的缺失使得很多需求单位面临人才招收难和流失严重等问题的困扰,尤其是地矿、农林、水利、石油等艰苦行业的基层单位。

特色人才培养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模式转变的一个新的趋向。随着国家特色本科专业计划的深入推进,特色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本科教育发展的共识。长安大学国家本科特色专业—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系典型的艰苦专业,近几年在探索强化工科基础、注重地学特色、增加野外实践、保持思维创新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在特色本科专业建设和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很多问题。如部分学生行业认同感不强、缺乏事业规划、进入单位后很难扎根、工作中大局观念薄弱、不能担重担等等问题。调查研究后,我们意识到这都与行业精神的缺失有关。

行业精神是一个行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凝练所形成的一种特质,它是这个行业责任、荣誉、社会认可、价值取向等的一个凝聚体。以往我们都是在工作实践中慢慢感悟、理解、认同,然而在学校的培养中,我们却忽略了行业精神的培育。在市场化日益成熟的今天,很多原来企事业单位所推崇的“边工作边培训”、“师傅带徒弟”等等1~3年的再教育过程,都被压缩至1 周、1 个月甚至完全取消。这样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行业情感缺失就暴露的日益明显,进而导致了上述这些问题的产生。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强化特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在学校阶段就要将行业精神烙印在学生们的心中,从学生的主观变化引导学生自身的特色培养。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将行业精神的培养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化其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性作用。要在“基础—实践—特色—创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BPCC)中各个环节渗透行业精神培育的内容与导向,且贯穿整个特色人才培养的始终。

三、BPCC 特色人才培养框架下行业精神培育的强化措施

特色教育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必然趋势。然而特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我们的培养模式要有特色,我们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技能要有特色,同时我们学生的思想素质也要特色鲜明。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行业精神,让他们提早树立正确的行业导向和行业认同感。鉴于此,结合长安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培养经验,笔者提出高校在BPCC 特色人才培养框架下加强行业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1.转变观念,重视行业精神教育,将其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

行业精神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与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游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舞台之外,多以专业系所渗透为主,对其缺乏应有的重视。要加强行业精神的培养,就必须将其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如在《特色人才培养计划》或《大学生思想教育细则》中要明确行业精神的培育是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要制订详尽的行业精神的培养方案和计划,明确思想教育部门和系所在行业精神培养中的责任和考核办法,保障通过各个环节将行业精神的重要性不间断地传达给学生。

2.强化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在BPCC 模式教学方法与形式的改革中,注重加强教师—行业精神传道者的角色作用,要求教师必须结合课堂授课内容,专门设定行业精神的讲授环节,并规范事例或讲授方式。与正常授课相同,行业精神部分的授课内容要求有独立的教案和备课笔记,鼓励采用多媒体或者实例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逐渐树立对行业的认同感和亲切感。再者注重培养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对专业问题刻苦钻研的兴趣,逐步建立起爱岗敬业的观念。

3.结合4S 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行业认同感

实验-实践-实训-实习环节是BPCC 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其深入实际工程和了解行业概况与需求的过程。因此,在特色人才培养计划中,要紧紧抓住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工程地质实习、教学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开展行业精神的教育,并将其作为特色理念渗透的一部分。通过4S 实践活动,要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基本状态、走向和发展前景,要让学生感受到前辈们或师长们的那种能扎根、肯吃苦、愿奉献的精神和他们取得的创新性的成绩,逐渐树立学生的行业自豪感。

4.发挥网络优势,促校园行业文化氛围

制定一月一讲制度,不间断地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杰出校友来校讲学。讲行业的最新动向、讲业界的发展前景、讲如何将自身的发展与所属行业的繁荣兴盛相融合,讲大学生如何在学校内培养自己等等。通过这些杰出人士的敬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格力量、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精神,加深学生对整个行业的了解,增强学生在行业中建功立业的信心,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学习和知识优化过程,强化大学生对行业精神的自我认知。同时组织“我和你”联络线活动,即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个校外导师,学生可以就自己对行业认知或自身发展规划方面的问题,与导师交流,也可利用假期到导师所在的单位进行短期的实习或考察。

在校园网中建立专业性的网站、专业性的BBS版块,并通过网站及时发布一些有关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和讲学的视频,使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到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和信息,增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氛围,提高其行业认同感。

与相关的行业学会或协会联合,定期开展行业特色鲜明的科技活动或比武活动,增强校园文化中的行业色彩,使学生在参加数学建模、计算机技能、英语竞赛、挑战杯之外,还可结合本专业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或竞赛活动,不断保持或加强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行业印记,使学生无形中建立自己与行业之间的共荣关系。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一个“细化—趋同—特色”的发展历程。特色发展将是21 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思路的主流,而人才的培养无疑也将打下特色教育的痕迹。那么如何进行特色教育就成为了我们当今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国内高等教育趋同化现象的分析,强调了特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必然阶段。特色发展是高等院校做大做强的根本。结合长安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提出了BPCC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及相似艰苦专业在特色人才培养中的模式框架。并结合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指出行业精神在特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制订了BPCC 框架下开展行业精神教育的具体原则及措施。

可以肯定,在新的思维导向和就业市场条件下,艰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BPCC 模式是我们教育者在特色人才培养领域的一个新的探索,行业精神也只是我们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个小的问题。未来会有更多变化的复杂环境,等待我们去应对,是挑战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1]刘爱生,杨天平.中国大学办学特色的缺失:组织社会学的透视[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5):54-56.

[2]王宾齐.我国高校趋同化现象的理论解释—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6-91.

[3]邬大光,俞俏燕.单科类高校专业为何普遍趋同[N].中国教育报,2006-12-15(4).

[4]王宾齐.迷失在大众化进程中:中国高校趋同化原因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7):58-60.

[5]康贤刚.应用型本科教育趋同化现象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4):128-131.

[6]李碧君.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学报,2012,(5):22-23.

[7]张振伟,马建琴.省部共建行业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6(1):99-101.

[8]王祥秋,张玉红.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6):40-42.

[9]丁武,涂为国.浅论当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及路径选择[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20(4):15-17

[10]沈宝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与有效途径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3):82-84.

[11]蒋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育研究——以广西为例[J].创新,2009,3(10):57-59,60.

[12]张斌,李凤环.发挥行业精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J].江苏高教,1995,(6):34.

[13]齐卫东,王书民.职业精神教育—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J].邯郸学院学报,2008,18(1):93-95.

[14]刘志飞,马晓丹,闻德亮.浅析如何在医学院校阶段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60-62.

猜你喜欢
趋同化特色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中医的特色
拿出精神
制度环境视角下高校基金会趋同化影响研究
完美的特色党建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趋同是否正在发生?——欧盟公司治理趋同化研究
东南法学(2015年2期)2015-06-05 12: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