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铭,罗 云,吴宗之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2.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人数约3000 万,居世界第一。人数剧增意味着教学任务剧增,而教学任务的压力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质量成为当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1-3]。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4-5],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水平、教学方法、学生态度、学生基础、学习方法、学校学风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6-8]。在这些因素中,教师总是处于主动引导的位置,因此教师对教学任务的看法、教学中采取的具体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信息社会显著地改变着传统教学方法,现在的教学也更多地依赖各种技术设备,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最常见的教学手段,而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也成为人们争论的新话题[9-10]。其实,教与学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人类就是在教与学中不断发展进步的。本文论述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常见问题。
从古到今,人们口口相传、心口相授,传递知识,启迪智慧;教学是人类传承文明、知识与技能、价值观的重要社会活动,教师肩负着这个重大的历史使命。教学质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三条联想律解释学习过程,大教育家孔子倡导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学习方法至今广为采用。自19 世纪以来,人们对学习的研究日趋系统与丰富,出现了许多解释学习规律的理论,代表性的学术派别有:联结派、认知派、联结- 认知派、人本主义。
联结派学习理论强调外部环境的主导性,认为学习是一个被动过程。认知派学习理论则强调自身的主导性,认为学习质量取决于自身的认知结构。联结派和认知派针锋相对,相持不下。一些学者敏锐地观察到这两种观点都没有错,把它们联合起来能更好地解释学习的过程,因此就出现了“联结-认知派”学习理论,一方面强调外显的行为及其强化,另一方面强调内部认知过程,强调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人的本能,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这些理论都有可取之处,对于我们理解学习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学习理论提醒我们教学内容固然重要,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情感也同样重要,要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通过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讲解等各种教学活动,激起学生的共鸣,以一种愉悦的、神圣的方式完成知识的传递和情怀的培养,不仅让学生成为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承者和受益者,而且使他们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的社会栋梁。此外,教学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教师,要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不断体悟教学规律,把握教学规律,修炼教学艺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活动情景千变万化,因此要更加细致地处理一些问题,使教学过程充满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为此,应处理好教学中的十大关系。
1.动与静
这里主要指多媒体教学中动画和视频的运用问题。动画技术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有些过程即使用千言万语也说不清楚那种复杂的动感效果,但动画能轻而易举地达到这种目的,这是传统板书等教学方法无法企及的。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动画使过程不再抽象,接近现场观看,节省了教师的口舌,学生们也乐于接受,因此被教师们广为使用。但是学生们常常被眼花缭乱的动画迷住了眼睛,而迷失了方向。教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而不是看热闹。动画是我们完成任务的工具,而不是主体。现在有些教师十分迷恋动画和视频,甚至到了炫技的程度。当然,如果讲授的是如何制作动画的课程,动画多点倒另当别论。最近笔者观看学校内部组织的教学比赛,十几分钟的教学时间用了十几个动画和视频,平均一分钟一个。不能说这样的教师不努力,而是很努力,但是他迷失了方向,将大量时间用在了枝节上,而削弱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尽管让画面动起来更加吸引人的注意,但同时使学生失去了形象思维的锻炼机会。“学而不思则罔”,大量的动画严重稀释了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思考,展示的现象如同过眼烟云,不留痕迹,因此,学习的深度自然就大打折扣。知识需要积累、需要沉淀,静得下了才能理解、感悟。正如佛学中的禅定一样,只有进入深甚禅定,才能体悟大智慧。因此一定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以静为主,用动将每一个静点穿起来、联系起来,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
2.定性与定量
这里主要指定理、公式推导等授课内容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些教学过程有大量的量化推导内容,如果不时停下来使用一下定性方法来总结、评述前面量化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就很容易使人产生烦躁、挫败情绪,严重影响授课的质量。这就像爬山,总会有一段比较陡的路段。体力好的人一直可以保持快速,而大多数人则要慢慢来,时不时地还要停顿休息一小会。教学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翻过这段较难的区段,因此务必要注意这些问题。这时一定注意量化部分的量,不要一下子安排的太多。定理、公式的推导是一项严密的逻辑思辨过程,会用到先前学习的很多地方,这时可以停一下,回顾一下这部分内容,一方面能让学生复习前面的知识,以便更加顺畅地进入到新知识的求证过程,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加深前面知识的理解,使他们有一种与新知识的贯通感,体会学习过程环环相扣的严密性,从而树立认真、扎实的学习态度。
3.平面与立体
这里主要指多媒体课件中立体图推出过多的问题。3D 软件等使立体图像的制作简易化,因而得到很多的应用。一些教师更愿意使用立体图像,因为更直观,更漂亮。但是立体图像使学生失去了空间构图能力的训练,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们只认得实物,而不会看图纸。空间关系虽然直观,但比较复杂,将其分解为平面视图后不但能简化这种关系,还能更加深刻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使同学们掌握点、线、面、体的内在联系,从而顺畅地建立起空间想象能力。
4.图与表
图与表是显示规律的良好手段,但是比较而言,图则更加清晰易懂,而表则艰涩难读。因此应尽可能把表中的数据画成图进行展示。常言说“一图胜千言”,好的图像能使人快速领略问题的主要特征和趋势,规律不言自明。但是由于图隐含大量的信息,通常是给出结论前的最重要信息的汇总与分析,所以必须透彻地予以解释说明,才能让人更容易理解。图的背后是表,而表中信息的处理也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数据的统计口径、单位、归一化、取对数等都会影响图像的形状和趋势,因此一定要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此外,有时我们也可以使用表来展示一些问题,但是一定要注意数据不能太多,还要将重要的数据用色彩突出,加强对比效果。
5.电教与人教
这里主要指过分依赖电教手段的问题。某高校一次突然停电,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停止上课,仅有很少的几位教师继续用板书授课。现在教师们的确过分依赖多媒体了,离开了多媒体就像失去拐杖一样不会走路。我们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不能忘了教学的根本是言传身教,语言的教习是最基本的方式。在熟练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必须要有第二套方案—停电后的板书教学或者穿插一次讨论、演讲、问答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学好坏说到底决定于教师本身,课件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因此要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人教能力的锻炼,人教才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
6.纵向与横向
这里指知识的组织结构和逻辑关系。一方面,事物的现象是纵横交错的,因此要从不同的视角将其分类分析,这样就产生纵向的认识、横向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建立有层次的、有条理的知识结构,那就一定要弄清楚纵向和横向的关系。因此一定要说清楚,这些知识点按纵向是什么逻辑关系,按横向是什么逻辑关系,千万不能含糊不清、纵横不分,造成学习知识的混乱、无秩序。
7.时间与空间
时空观是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的问题。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时空背景,这些信息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资料。一方面,防止将知识无限度的扩展,否则真知将成谬误;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真理永无穷尽。牛顿定律达到了经典力学的认识顶峰,但在微观尺度上,牛顿定律就不能可靠解释运动现象了,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则很好地解释了这些问题。牛顿定律是相对论力学的特例,相对论力学是对经典力学的突破和发展。
8.数理与物理
这里指抽象与具象的关系。一方面,抽象的数理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对具体现象、具体问题通过思考、求证而总结、归纳出来的,是人类对世界更加抽象的普遍的看法;另一方面,数理知识的正确性必然要经受物理现象的检验。数理与物理是相互推动、印证的关系。比如,现实中需要分析列车调速、经济调控等各种过程的变化率,数学上将这类问题抽象成统一的表达方式—导数,几何上,导数是过程量曲线的斜率,斜率越大,该点的变化越快。微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实际上就是一阶导数。因此在教学中阐明知识点的物理意义,让学生知晓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9.综合与具体
这里主要指知识点的整理问题。教学过程是将一个个知识点展开的过程,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注意。第一个,每个知识点有综合与具体的关系。要通过具体的问题、细节归纳出综合的知识,使学生既明白知识的内涵,还知道其外延。第二个,众多知识点的综合与具体关系。一门课程由众多知识点构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知识点的综合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和结构,从而建立总体的概念,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10.理论与应用
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是教育的主要功能,每门课都应重视其现实的应用领域。束之高阁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课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其职业规划提供方向。当然,一门课的知识能够解释该领域的大多数共性问题,但能否有效解决现实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多接触一些实际情况,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的过程,对于工科教育尤为重要。
处理好以上关系后,还要注意四个关键点。
1.难点
难点是教材中逻辑思维缜密的部分,读起来艰涩难懂,讲起来颇费口舌。难点通常表现为几种方式:
(1)比较抽象。有些概念很难找到实物印证,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比如概率,就是个抽象概念,实际中测量不出来,我们只能用频率逼近。
(2)推导复杂。有些定理的证明过程是一个需要挑战耐心和信心的过程,稍有疏忽,则云遮雾罩,迷失方向。
(3)全新概念。有些概念与以往学习的完全不一样,没有可供对比的经验,因此学习起来困难一些。比如虚数、布尔代数的吸收率等,和先前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别,理解起来有难度。
一节课里设置的难点不能过多,否则大多数学生跟不上,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一般一节课能解决一个难点就足够了,让学生反复体会难点的内涵,认真进行推导的演练,举一反三,帮助对难点内容的消化和吸收。攻克难点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树立学习信心的好机会,但做不好则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打击,因此一定要稳中求胜。
2.重点
重点是课程的核心概念、核心内容,是要求必须掌握的部分,自然要求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学生对重点内容学得好,整门课程的学习就会水到渠成。重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基本概念。概念是对一个研究对象共同属性的高度概括,是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具有严密、简洁、确切等特征,内涵丰富,不容易讲,不容易学,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慢慢消化吸收。因此教学中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不要急于求成,要采用渐进式方法,在不同阶段从不同的侧面进行阐释,让学生逐渐理解概念的全貌,把握概念的实质。
(2)基本理论。基本理论是对研究现象运动规律的高度总结,是支撑一门课程的支柱。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认识、熟悉、掌握这些基本理论。一方面要采用多种方法讲透理论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结合一些实例练习理论的应用,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3)基本方法。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方法。有些方法具有普适性,有些方法则是一门课特有的或者主要的方法。对于后者则要重点传授和练习,要让学生必须学会,熟练掌握。
通常是重点的知识点,也是难点,因此对这些内容要格外细致、耐心,让学生能愉快、顺利地进行学习,最终掌握这些重要的内容。
3.趣点
课程设置中还要增加一些趣点,以渲染学习气氛,减轻学习压力,增加学习动力。总体上学习是一个比较枯燥艰难的过程,如果一味地满堂灌,很容易产生疲乏感。百家讲坛中有些老师将历史讲得像评书一样,十分有趣,不知不觉一节课结束了,还感觉意犹未尽。这就是结合趣点的效果。
4.接点
一个专业的多门课之间、一门课的多个知识点之间都有一些重要的接点,这些接点可起到前后贯通、一通百通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些接点的设置。
除了以上要注意的问题以外,还应当掌握授课的技巧,比如“深入浅出”、“泛引精解”、“厚论薄述”等,这些都要求教师自己要苦下功夫、广征博引、去粗取精,深刻领会教材的精髓,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此外,还要注意声音、节奏、形式等的变化,做到声音有强有弱、节奏有快有慢、形式多样,将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有趣、高效。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教师们要胸怀大爱,心中始终装着学生,以传承人间智慧、培养国家栋梁为己任,不拘一格、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吴淦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优秀地学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12,(1):1-3.
[2]汪振立.“生态地质”课程教学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12,(1):60-63.
[3]常华进.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17-20.
[4]周广迪.高校教学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学理论,2012,(14):209-210.
[5]季晓辉,马丽亚,高春梅.高校教学改革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2012,(6):2.
[6]胡赛凤,刘剑冰,何习平.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31(2):89-92.
[7]陈方红,欧阳子龙.改进教学方法:国外经验及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2,31(2):56-60.
[8]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1-13.
[9]皮郁郁.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利与弊[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6):20-22.
[10]傅俭.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1,(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