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构建地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实践

2012-01-29 04:22邵拥军戴塔根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导师校企工程

李 群,邵拥军,戴塔根

1.中南大学 有色金属成矿预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83;

2.中南大学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为适应这一改革要求,改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弊端,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并批准清华大学等61 所高校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南大学入选其中。卓越计划首先要求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校企合作成为卓越计划实施最主要的载体。

一、校企合作的起源与发展

校企合作起源于19 世纪70 年代,美国联邦政府推行的《莫里尔法案》确立了工程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高校与企业联合,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研发能力,也为高校技术研发人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可谓双赢。在西方发达国家,一流高校不仅成为新知识的源泉,也成为相关产业部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基地。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外大学与企业展开协作的例子层出不穷,表现最突出最有成效的就是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学工业园和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等[1-2]。

我国在19 世纪末引入工程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与国外的高等工程教育相比较,我国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还存在诸多具体问题。由于不像欧美那样伴随着技术革命与大工业发展而兴起,从开始我国的工程教育就缺乏与工程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因而也失去了工程化的环境。课程的设置以对口专业需要为目的,课程体系窄、专、深。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基本的工程训练和工程意识,培养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

国内校企合作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学研合作的领域,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石火学通过对产学研结合典型模式的研究,总结出6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三明治”模式和“交替型”模式、继续工程教育模式、工程研究中心模式、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校内产学研结合模式、大学科技园模式。邓建高等通过对大学本科人才需求形势的分析,提出合作办学、联合师资培养、共建实习基地、科研项目合作、微观课程合作五大校企合作形式[3]。周云飞提出了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设想,他认为要对研究生实行“两段式、双导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4]。以上研究对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研究关注的重点是专科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研究对象多是应用型人才,而对研究型大学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较少,并且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中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地学不仅是认识地球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渠道,而且在资源、能源、环境和减灾等方面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对经济发展有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对于地质工程专业而言,目前国内办有该专业的大学有中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学院、长安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石油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由于这些学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其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原行业的需要和特色,在这些地质专业名称下,各学校根据需要各有不同的侧重面,例如,有的侧重煤炭,有的侧重石油,有的侧重有色金属,有的侧重工程等方面。因此,同一个专业,各学校设置的课程就有很大差异,培养规格也不一样。但有个共同点,就是培养环节都是集中在学校,缺乏与社会的衔接,缺乏或很少有与企业的交流。以中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各种矿床的生产实习进入矿山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周,无法对整个的矿山地质、资源状况、勘探开发流程等做到全面的熟悉和了解,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地质工程人才服务社会的功能和效果,也必将制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前,由于资源状况的危机,社会对地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日趋紧迫,很多地勘行业严重缺乏高水平的地质工程类专门人才,为了增加和扩大地学的社会功能,使地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必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专业基础、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良好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5-8]。

三、校企联合构建地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实践

中南大学作为第一批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之一,地质工程专业是学校首批试点学科专业之一。在总结本专业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建立了校企联合“3+1”模式,即通过学校学习3 年、企业工程实践1 年的培养流程,学校和企业双方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和构建高级工程人才的培养,以“全程参与、深度融合、形成机制”为方向,以学校、企业、学生发展为纬度,研究、探索、构建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核心的地学高级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重点是创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形成高级工程人才的成长环境。从中南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教学新体系

(1)校企共建课程。学校与企业专家共商专业发展规划,瞄准行业需求,围绕学科发展前沿,联通企业与专业,实现学科对接产业、专业对接职业。在优化地质工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课程开展校企共建,由任课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和教案,融入矿山工程元素和设计教学等环节。

(2)结合工程实际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授课教师深入企业,结合矿山工程实例、工程要求、行业标准、规范等内容进行讲授,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广泛开展结合生产实际的案例式教学,部分课程教学和考核结合工程实际进行。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

(3)建立企业阶段学习新模式。校企联合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企业阶段学习体系、企业培养实施细则,鼓励部分专业课、人文素质课到矿山企业上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到企业实地进行。

2.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双导师”制

企业为每位学生选定导师,与学校的学业导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校外导师的主要职责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地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解决学生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校外导师重要的一环是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必须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地干。倡导校企联合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或参考资料,并逐步凝练成教材。

3.多渠道构建多元化的兼职师资队伍

一方面,强化校内教师工程训练,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胜任力。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高水平专兼职教师,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企业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5 年以上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教师作为学校专职教师;聘请企业技术精英担任兼职教师;邀请国内外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形成以具有丰富工程教育经验的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管为带头人,组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工程教学团队。

4.严格企业导师的规范与考核

受聘担任企业导师的将是有足够工程实践资历的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技术人员,或具有担任企业高级管理职务的人员或高级研发人员,其职责是开设课程或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企业导师实行聘期制,一个聘期为3-5 年。学校与企业协商制定企业导师聘任和管理办法,严格教师聘任与考核,对于聘期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再续聘。同时,学校对企业导师也要按照学校兼职教师管理的相关规定提供相应待遇,比如到我校进修、开展科研活动等。

四、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本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开展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全面了解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了解国内外高校地质工程本科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地质工程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并以强化综合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构筑校企联合培养体,探索和实施联合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与上述过程同步的是,一系列的组织机构、制度平台和调控系统全方位护航高级工程人才培养进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使这一培养模式逐步完善,并能在其他专业学生中普遍推广应用。

[1]田逸.美国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胡燕.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8.

[3]邓建高,王敏.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6-27.

[4]周云飞.浅谈校企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J].绥化学院学报,2008,(3):140-141.

[5]戴塔根.地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1994,(4):68-74.

[6]戴塔根,万方.“产、学、研”三结合,培养高素质地质工程专业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6,(4):34-35.

[7]戴塔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对策与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8,(4):66-68.

[8]戴塔根,邹海洋.我国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教育,2006,(1):35-38.

猜你喜欢
导师校企工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V eraW an g
子午工程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工程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