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庭
贵州凯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其中苗族人口占了半数以上。凯里雷山县,是一个有苗、侗、水、汉、布依、瑶、彝等多民族聚居的山区贫困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从史料看,山区的少数民族大多是因避“战乱”和逃“苛政”、求“偏安”才到大山深处聚居的。因此,千百年来出于各自相安的需要,各民族相互封闭隔绝的情况较普遍。同时,由于村寨分散、交通阻隔,给教育带来极大困难。思想品德和劳动技能教育仍多以口耳相授为主要方式,如用山歌交流思想,依样画葫芦地传授手工艺及农耕要领。[1]该地区高中阶段学校只有2所,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各1所,普职比例为6∶4,办学条件落后,职校“硬件”几乎为“0”,实训设施严重缺乏,“软件”滞后。虽然现在雷山职校的校址已落实在龙头小学,自治州政府将台江和雷山两县的职校实习基地也落实在雷山,但是目前连一间上实训课的教室都没有,实训基地几近空白;而“软件”方面也显得极其薄弱:一是县里还没有制定出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二是职校的办学机制定位还不够明确,也还不够灵活,在专业与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贴近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教育与需求相脱节,以致职校办学既不像“善高”也不像“职高”,学习方向不明导致学生厌学、弃学、逃学。三是缺乏“双师型”教师,实训指导的师资力量几乎也是空白,这些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四是治理体制陈旧落后等等。
该地区中职教育发展面临着学生 “招不进来,分不出去”的困境。目前雷山旅游业只适合短期培训,且容量不大,培养的人才只能往外“销”。因此,在策略选择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只好“走出去”,与福建、重庆等一些发达地区联合办学,才能有条件实施“订单式”、“双元制”的办学模式,也才能实行“招生——培训——就业”承诺制,依靠外地学校优质的办学资源完成职业教育的实训环节,在办学机制上试图做到教育性和产业性的统一。
一些民族地区脱贫无方,致富无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技术人员和必要的生产技能,对本地区的经济资源开发不足,自然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掌握职业技能,拥有一技之长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通过职业教育并结合本地资源开发的需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劳动者提供实用的科技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利用学到的一技之长,更合理、充分地利用本地资源,加速地区经济开发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大多数较为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职业教育尤其具有重大价值,它能有效地推动民族社会经济振兴和改革”。[2]另外,职业教育还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间工艺技术发扬光大,满足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项目对人才的需求,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与传承传播。笔者在凯里调研发现,凯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很快,需要大量服务业工作者,可是在酒店等处,服务人员职业素质都不高,一看就没有经过专业的职业培训。那里的银饰等民族工艺品非常受欢迎,但是制作粗糙,对于保护和传承文化 遗产很不利。寻找比较优势,寻求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很多地区突破发展瓶颈的策略选择,这对于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也同样适用,但是应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利用本地特有的资源和文化,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呢?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重建设特色民族职业教育:
凯里境内拥有许多少数民族风情颇为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拥有风情浓郁、古朴典雅、原汁原味的特色文化,像苗族建筑、礼仪服饰、歌舞乐器等风俗民情,银饰、刺绣围腰、荷包蜡染、织锦背带、舟溪芦笙等传统手工艺品都会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资源,旅游开发资源得天独厚。随着旅游产业逐步向国际市场拓展,必然需要涉外导游专业;为迎合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考虑设置美食烹饪、茶艺表演、酒店服务与管理、营养配餐等相关专业;带动一系列的如科学养殖种植业、绿色无公害果蔬培育等专业的发展;民族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观、古朴的民族风情及特色美食,辅之以绿色、环保、养生等理念宣传,最让游客流连忘返和印象深刻,可以考虑设置名特产品生产与营销专业;游客对当地的民族工艺品如苗族服装服饰、银饰品非常喜爱,可以考虑设置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装饰品银器具加工专业,以提高它的技术含量和做工工艺;将苗族独特的文化风情和特色服装饰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推广宣传出去,创造经济效益,必然需要设置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另外,茶叶种植、农作物栽培、木材加工及林木经济、苗药材种植和现有的汽修、计算机、建筑、电子电工、幼师等专业也都可以逐步寻求自身比较优势和特色发展之处。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民族特色,强调与民族地区经济产业趋势结合。在学校布局方面,以民族社会的经济、居住特点调整民族职业学校的布局,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内的技术中心。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人才资源也并不匮乏。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独特的民资民力民智,即“人缘优势”。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独有的文化底蕴,对于本地人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有效避免“人才外流”,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以汽修专业实训指导教师为例,职校每年派往重庆、深圳等联合办学的学校学习培训相关技能的汽修专业学生,在他们掌握先进的实训技能之后,可以尝试兼任低年级学生的实训指导助理“教师”,一方面可以让其在实训教学中进一步夯实所学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提高了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更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实训师资匮乏的问题。又如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装饰品银器具加工等专业更是可以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当地各行业的专业技师和能工巧匠,职校聘请他们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增强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笔者2009年在江浙地区调研时,宁波市教育部门曾表示,职业教育即未来,普通教育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可以说是在为国家甚至国外培养人才,而只有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才是真正为本地区培养人才,因为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市场在当地。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讲,职业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本地经济发展的未来。现行的民族教育体制在学生就业和人才流动上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在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返乡率仍然较低,从中央到地方,从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从沿海地区到内地,都是优先截留人才,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落后又使90%以上中小学毕业生不具备就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造成民族地区技术人才资源的短缺。民族职业教育则可以立足当地需要,服务民族经济,培养急需的职业技术型人才,较大程度地弥补应用型技术人才资源的不足。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发展民族职业教育将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合理配置,能有效地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并根据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针对市场需求,发展其他产业,有助于调整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3]
少数民族地区大量需要的是初、中级技术人才,以及环保、旅游、工艺方面的职业人才,应把当地职业教育重点放在这些方面。我国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发明了许多精巧的工艺技术,生产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通过开设相关职教培训课程,聘请专业技师和能工巧匠传授技艺,使民间工艺技术得以系统总结和发扬光大,并培养出本地区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发展项目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加快地区经济开发。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职业培训,不要 贪多求全,要根据岗位需求设定培训内容,真正把技能教给学生。职业教育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有正规职业院校固然好,但如果师资条件有限,不妨通过去相关单位实习、电视培训等方式进行教学,逐步争取条件、走向正规。[4]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固定的办学模式,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需要,不拘一格建立各种各样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既要设立正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也要进行几个月甚至几天的短期单项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还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职业教育并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以利于企业、社团、公民个人依法兴办和支持赞助职业教育,推进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探索企业办职业学校的发展路径。要鼓励和支持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资源结构,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由行政推动转向依靠市场的拉动,创新办学机制,大力发展与教学需要相适应的校办产业,促进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产业单位联姻,组建各类产业经营联合体,办学模式逐渐走向市场化。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营造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发展的良好氛围。[5]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以雷山职校为例,由于地处山区,雷山几乎无大面积平地,学校占地面积只有19亩,偏少的占地面积离申报示范性中职的“硬”指标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国家在示范性中职学校评估标准制定过程中,给予这些地区以相应的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地选定若干特色中职学校作为特色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示范性试点,设置少数民族特色专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置几个特色专业,在政策上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或优惠,弱化“整齐划一”的强调办学占地面积、双师型师资等评价指标,这对于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承,对于民族地区保持特色发展之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对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时,应在评估指标中充分鼓励和肯定职业学校立足当地产业发展和市场用工需求实际所进行的专业调整和特色专业设置方面的成效。这样可以有效激励和促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将保护和传承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系统融合在一起,这对于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另外,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权应给予法律制度保障,即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构建旨在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全面发展的法律制度,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权的权利要求从道德要求和理性呼唤的层面升华为法律规范,以法律引导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进步,消除发展障碍,倾斜性地照顾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利益,在发展中实现民族地区各民族整体的利益,并最终实现全国人民整体的发展利益。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民众接受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本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建立与完善保障本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和制度的主张与需求,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法律和给予少数群体的特殊保护措施,国家或发达地区要对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予以扶持、帮助、对口支援及特别优惠政策,通过建立不对等的权利义务关系以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6]
[1]聂静.重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J].中国教师,2008(S1).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48.
[3]李怀宇.我国民族职业教育发展初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4]王斯敏.发展适合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N].光明日报,2007-03-16.
[5]关于我区民族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建议[EB/OL].http∶//www.tianshannet.com.cn2005-1-26.
[6]王雯.实现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权的立法保障措施[J].中国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