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威
(葫芦岛市第六初级中学,辽宁 葫芦岛 125000)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多样化探讨
王 威
(葫芦岛市第六初级中学,辽宁 葫芦岛 125000)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汤敏教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令历史教师们吃惊的发现: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可见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么,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让冰冷的文字历史变得有血有肉、多彩多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呢?笔者就此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历史学科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劳动创造、科技发明、诗词曲赋、历史人物、文物古迹等都充满着古典的美,艺术的美。历史教师要深入地挖掘,使课堂教学处处体现“美”。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应注重把握直观手段,强化感性效应;把握历史大事,拓展理性效应;把握历史人物,疏导崇拜效应;把握时代特色,升华艺术效应。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各种教学情态,或满怀激情地讲,或声情并茂地诵,或慷慨激情地歌。这样,师生参与,你呼我应,兴趣盎然,乐在其中,陶冶了学生情操,塑造了审美个性,美化了学生的心灵。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的话,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上课时,教师可尝试运用表演教学法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东晋王羲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书法大家,他的作品影响深远,如何能让学生对熟悉的人物仍然保持学习的热情,笔者采用了表演教学法,让一位学生扮演王羲之,另外一位学生扮演电视台记者。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记:王先生您好,请您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
王:好的,我叫王羲之,生活在东晋,是一位书法家,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记:您的书法我们很喜欢,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最满意的作品,好吗?
王:恩,我最满意的应该是《兰亭序》了,它可以算得上我的代表作了,在这部作品中,我的字在结构上朝左倾斜,这样看起来“飘”,显得活,里面的“之”字有二十多个,每一个的写法都不同,算是我技巧的一点展示吧。
记:那您知道您这幅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么,人们怎么评价您和您的作品?
王:恩,这我就不知道了。
扮演记者的同学转头问大家:你们知道吗?学生齐答:知道,《兰亭序》号称天下行书第一,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记:您看,大家对您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您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那么深远,请问您平时练字时有哪些技巧和方法?
王:没什么特殊的技巧,就是要持之以恒,每天都练习,要不怕辛苦,耐得住寂寞。
记:感谢王羲之先生,也感谢各位的倾听,谢谢大家!
对于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进行能力的培养,通过排练、表演历史剧,调整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剧情的展示,学生们充分掌握了所学内容,又深深被王羲之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打动,效果非常好。
贯穿古今,使学生在两者的完美结合中产生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历史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中学生关心时事,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讨问题,获得真知。历史是已消失殆尽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活动着的历史,两者共同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之中。从历史的角度讲,理解古代社会的钥匙是现代社会,理解现代社会的密码是历史。因此,历史教学应多结合时事,联系现实,启发学生能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对现实的参照和借鉴,如《商鞅变法》,可联系改革问题,《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可联系当今中西部开发问题。
这样,在历史教学中,以历史唯物观为依据,发现历史规律,就能在动态的历史事件学习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凭借四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耗尽40分钟,经常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呢,直想睡觉!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效果则大不一样。如讲述《四大文明古国》一课时,光凭教师一张嘴,根本不可能生动活泼地再现历史!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显示屏上把前人留下的遗址文物资料展现出来,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把各地千变万化、色彩纷呈的差异性、多样性表现出来,就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要教师精心讲授,积极引导学生求异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中学历史教学,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使历史教学有新招,有新意,有新的活力。让我们每节历史课“活起来”,告别“历史”,把历史教学推向一个新台阶,走向新时代。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