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 庄伟涛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来表演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宋代是中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高州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等。高州木偶戏俗称“鬼仔戏”,属于布袋木偶,据说是因“琢木为偶”而得名。20世纪70至80年代,高州木偶戏进入了鼎盛时期,木偶戏班发展到两千多班,年演出一万多场,盛极一时。1997年,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3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6年,高州木偶戏被定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
高州木偶演出是当地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主要的娱乐形式,其表演多以忠义之类的题材为主要剧目。例如《杨家将》中的佘老太君百岁挂帅,忠义刚烈,为报效国家老当益壮,表现出了豪杰英武的老旦形象,为世代后人崇敬。《穆桂英挂帅》,塑造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巾帼女英雄的飒爽英姿。又如《岳家将》中岳母刺字的感人场景,岳母为教子忠义爱国,令子跪地,刺字于背“精忠报国”。岳母一手按儿肩膀,示儿将来肩上任重,另一只手刺字,要儿牢记精忠报国。这一木偶戏剧的艺术场景和绘画美术图卷和谐融合,创造了中国古今良母教子的老旦形象。随着岳飞的成长,通过“还我山河”的不懈努力,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奋斗中,高州木偶创造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岳飞这一武生木偶角色的光辉形象。
高州木偶根据木偶戏的剧情实际需要制作出独特的木偶形象,比如英勇帅气的岳家将与杨家将,是武生角色,奸恶的番兵番将则一般是丑角或者是净角,英姿飒爽的巾帼女英雄穆桂英是刀马旦,多情美丽的白娘子则是闺门与青衣行当。这些角色的塑造,大多参考了中国戏曲脸谱,同时也从木偶剧的实际出发,形成了剧种的特色,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高州木偶精致美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学与美学艺术价值。其艺术造型与演出的舞台设计和美术息息相关。高州木偶戏有着“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它通过遮蔽操纵者,分隔观众和表演的区域,突出了木偶的艺术形象,从而吸引观众。而木偶的艺术形象塑造离不开绘画美术艺术,它要求对戏剧的艺术形象在符合剧情的典型特征上进行形象思维的再创造,从而达到充分地表现戏剧主体思想的目的。高州木偶与造型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传统的木偶戏舞台,在很长时间承袭戏曲舞台美术的特征,甚至演出场所亦与戏曲合一。高州木偶属于布袋木偶,布袋戏舞台采用中国殿阁建筑风格,木雕金饰,涂银贴金,形式稳重端庄,典雅华贵,拆装灵活,组合方便,这种木制结构的戏台堪称木雕工艺美术一绝。它所具备的功能,不仅可遮挡操演者,并且在表演空间的处理上也有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高州木偶戏的舞台表演空间离不开舞台美术。
近几十年来,高州木偶戏立足传统的同时,借鉴现代戏剧艺术之长,采用新材料,声、光、电一体化,营造氛围,加设幕位、景别,强调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告别传统简单的舞台形式,形成了框式结构的多功能木偶戏舞台,其现代化的舞台形式的根基仍然是美术。
高州木偶是一种特殊的戏曲表演形式,人和木偶是两大构成因素,在演出现场,人不仅赋予木偶以外在行动动作,还赋予了木偶以言语声音,从而使得木偶具有了戏曲表演的一切因素和功能。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高州木偶的造型十分讲究,高度约三十多厘米,一般每个木偶班均有二十至三十尊木偶。木偶采用木头雕刻,然后由艺人按照戏曲脸谱生旦净末丑的行当进行彩绘。五官各具特色,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甚至鼻、口、舌、眼睛均可以活动。造型艺术在木偶戏的创作和演出的全部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木偶造型属于木偶戏舞台美术范畴。从客观上讲,它既是雕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被人塑造的戏剧中的角色形象,又是被人操纵表演的戏具傀儡。因此戏曲艺术中涂面画脸的人物形象,必然影响木偶戏的人物造型。除此之外,木偶戏的造型又与中国古代傩仪中的形象有直接相承的渊源关系。木偶戏中的木偶形象造型受多方面影响,并逐渐形成了各地不同风格的涂面画脸的传统木偶造型艺术。
自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入乡,形成多种风格、流派,木偶的造型艺术也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艺术特色。如泉州嘉礼戏、潮州铁枝、吴桥扁担戏、四川大木偶等,各具特色,花样创新。木偶戏的角色齐备(生、旦、净、丑俱全),各种角色造型工艺精良,或精雕细琢,或旷达写意,风韵各异。
中国木偶造型的制作,大体分三个阶段。首先是三雕七画阶段。由艺人先用木头雕出头形,再用彩笔画脸谱,以区别不同个性的人物。木偶人物的造型手段主要是画脸。其次是雕绘结合阶段。这个阶段造型、雕刻、绘画并重,讲求创造性和技巧性,于是出现了专业偶头艺人和木偶作坊。木偶头像雕刻出来之后,用一种特殊的白土加水和成黏土,均匀地涂在木偶头的白坯上,目的是掩盖樟木上的疤结或孔眼,使木偶头表面光滑平整。接下来是喷色和彩绘。喷色为木偶人物的脸部着色,像关公的脸是红色,包公的脸是黑色,寿星的脸是肉色等等。彩绘将勾勒出不同人物的各种面部表情,使其喜怒哀乐跃然眼前。最后要上光油,为的是使偶头的色彩历久弥新。
现当代木偶造型艺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张性,加强了木偶的艺术特点。不仅摆脱了单纯戏曲化传统的约束,而且以各自不同的艺术追求,构成了绚烂多姿的木偶造型世界,为中国木偶造型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高州木偶是雕刻与绘画的融合体,根据剧目的需要为木偶搭配不同的服饰,摆出不同的造型。木偶造型美轮美奂,与中国戏曲人物画相互影响。
20世纪40年代,一种新的戏剧绘画形式脱颖而出,这就是留学西方的中国现代画家关良所开创的画法。关良是中国最早成功的油画家之一,他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有深厚的感情,特别领悟京剧艺术的精髓,尝试把西方印象派绘画手法糅合到中国水墨写意之中,创造了中国美术戏画“新品牌”。1957年关良和李可染二人的画展在柏林举办,成为现代中国戏剧美术画在西方最早的亮相,震撼了西方画坛。关良出版了德文版画册,柏林艺术学院著名教授李特克作序,评价关良的戏画是“超过魔术般的力量”。
中国戏曲人物画是以中国舞台戏曲为题材,即以中国戏曲艺术为绘画创作客体。高州木偶促进了木偶彩绘的发展,而随着木偶戏的深入人心,木偶戏在剧目中的舞台形象入画也促使中国戏曲人物画不断发展和丰富,这是辩证的统一。
高州木偶戏具有夸张的造型,为丰富中国戏曲人物画奠定了雄厚而扎实的基础。例如高州木偶塑造的猪八戒,比戏曲舞台真人演出的猪八戒更加具有幽默感与趣味性。由于木偶戏在演出过程中必须人工操作,因此木偶人物的造型要求更加传神。从木偶戏的制作,到木偶人物的入画,是艺术的双重创作。所以木偶戏造型入画,十分讲究神韵、趣味与戏味相结合。
首先是神韵。在木偶戏入画的创作中,要结合剧情,丰富木偶的形象。人物的神韵是剧中人个性、思想、情感、气质等的内在表现,同时也是画家个性,思想、情感、气质的反映。两者结合,创作出来的人物画令人回味无穷。其次是趣味。作为传统中国画,戏画创作具有写意性,高州木偶戏的造型本身就具有夸张性质,用写意的笔墨来表现夸张的戏剧人物造型,趣味性很强,能够充分体现画家的创作个性。最后一点,是戏味。戏曲人物画与其他人物画最根本的不同之处,是体现了高州木偶艺术独特的艺术风采。高州木偶富有艺术气息的舞台、服饰和化妆,充满想象力的虚拟性表演、蕴含的夸张与幽默韵味,很容易激起观众的审美愉悦。高州木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戏曲人物画造型艺术,对中国戏曲人物画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参考文献:
[1]张宏旺.《中国戏曲人物画创作体会》.《中国京剧》.2009年6期
[2]李君喜.《木偶剧舞美设计的空间处理》.《当代戏剧》.1992年1期
[3]袁学武.《木偶制作者的几点思考》.《剧影月报.2011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