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向阳 倪占东 林清辉
对构建高职建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周向阳 倪占东 林清辉
在专业建设中,如何体现突出工学结合的高职理念,构建切合实际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实施专业建设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以高职建工专业为例,结合实践探索,就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关注的问题做了理性思考。
高职;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近几年来,高职教改的内容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已深入人心,但传统的注重理论教学体系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体系教学仅关注于形式的做法仍然普遍;而名为工学结合却简单的“以工代学”的模糊认识在自觉与不自觉当中有所灌入,高职教育的“高”字打了折扣。
以往的高职教育是更多地沿袭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模式,注重理论的系统掌握,知识的实际应用不足,针对这种情况,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上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上,仍然还存在只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因而使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在实际运行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主导,实践教学运行中课程实施、教材选用等都存在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
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实践工学结合的关键。但校内基地的建设无论如何不可能再现工程实际,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尽管许多学校投入相当的财力,建设了许多仿真项目,然有些学校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加强投入等,尽管如此,但终究不能时时再现实际工程的建造过程;另一方面,校企企业合作是工学结合的重要的实施平台,校企合作的程度不尽相同,由企业背景的学校,如集团办学,校企共建的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不存在企业能否接受学生实习的问题,但大多数情况下,学校为政府单一举办的体制,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许多企业怕出类似生产安全等问题,更是由于经济杠杆的原因,又没有政府政策的约束,不太乐意接受频频前往的众多实习学生,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工学结合计划打了折扣。
由于建工专业的特点,许多专业知识点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在考核中不能再现实际工程的局限,使得部分实践项目的考核方法不明确,由此导致了教学的盲目性和敷衍了事;管理措施的落实难以达到实处,实施过程中消耗了人力、财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等。
推进工学结合,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相应的开发课程。把握好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才能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决定培养方案的航标。教育部对其从1999年的“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在“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转界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这是从当前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地位出发,确定的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技术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亦以应专业技术应用为主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让学生懂得怎么做,能做、会做,并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因此要准确把握好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不偏离这个宗旨。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能突出与“工学结合”密切联系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突出学习训练过程的校内实践,另一方面突出技能应用的社会市场需求,再一方面一定要考虑学生即能顺应市场的专业技能需求,又能在将来成长转向相近专业职业岗位工作时能够顺利迁移的教学内容,明确核心课程与基础支撑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实现职业能力目标的课程模块与能力培养的递进层次。
高职的基础理论教学不能是盲目沿袭本科理论教育的压缩饼干,更不能是只讲“工种培训”的实际操作而影响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过程,因此,专业理论的教学一定要把握好“必须、够用”的教学尺度,在课程内容选取上,理论与实操的结合是不容忽视的关联。
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技术应用能力,其专业理论是以指导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原则,即课程内容的选取上“实用”,突出理论的应用。课程要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又能在实操训练上,结合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培养学生工作应变的竞争能力为内涵,开设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并要强调其得当的教学方法。
增设适应专业特点的实践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建立突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应首先考虑实践课程与理论的开课比例。这里涉及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其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开课的时间应与其他课程区别对待,理论与实操可按4∶6的比例或3∶7的比例设置,但统计时的归类应单列。笔者认为,目前进行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其运作过程虽然是解构了学科为主的教学课程体系,重构了突出高职教育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建立的理念是基于是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但其教学内涵仍应在课程设置中突出高等教育“高”的理念,理论的必需不能忽视,技能培训与理论课时的总体比例可按1∶1的设置,这样,在课程的运行中才能不偏颇单纯培训的误区,完善了实践教学的内容,有别于中职教育的培养标志。
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制定上,落实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对于高职人才的培养,亦应秉承传统优良教育的精髓,对人才的人文素养教育都应有着共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行业、专业目标,建立相应的实践课程的实施方案,其目的一是对学生突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能力培养,二是注重专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锻炼,特别是“双师”教师队伍的能力培养和强调。
按照高职教育人才目标的培养定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予以突出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将实践课的教学设置,体现为整个专业教学的主线,围绕这个主线按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思路,设计实践课程的载体,实践载体课可按单项、分部实践,项目、综合实践来编排。
随着高职工学结合课改的不断深入,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地位,在教学计划中充分贯彻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遵循工作过程中学习,学习过程中工作的主线,完成“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的实践主导设计。基于此,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为例,探索设计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框架,其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行业工程认知(整体出发)实习实践;分部分项工程实习实训(整体分解);单个项目实习实训(单项强化);综合实习实训(综合整合);顶岗实习(职业体验)等,直至零距离就业。
具体做法是针对专业特点,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在基于工学结合的背景下,构建了“跟工程定位”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实现突出工学结合的强化技能训练为突破口,并通过设置“工程实践”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体现专业特点。实施中采用了“双导师”跟踪制,即在实践环节中确定相对固定的校外企业指导,校内专任教师指导,(校内、外导师),鼓励同学考取多个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在顶岗实习中首先验证,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将必须够用的理论和工作岗位必备的技能学习,纳入到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培养方案之中,并使其形成长效机制。
措施一:提出了全程“跟工程”定位的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教学采用培养期全程“跟工程定位”的行为导向模式,改善了工程进度形象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且时间短,学习工程的连续性差等,突出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跟工程定位,体现了专业建设顺应行业建设的航标,采用跟着工程走,即从建筑工程建设起步初期介入,跟着工程进度适当、间断学习的模式,使学生一进校门就有了将来工作岗位的体验,跟进工程进度学习相应理论知识,尽可能将地将工程进度与学习进度相衔接。这个“工程实践”课的设置实施在培养期的全过程,使得跟工程进展的周期有了相对的保证。实施过程中工地工种轮换变动,可以做到全岗位体验,使同学们在每学期都有的工程实践课上,完成了专业认识的过程,解决了专业课程理论学习深奥的工程理解,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情趣,专业知识也得到了牢固的掌握。
措施二:从构建突出实践教学过程的新课程体系入手。基于工学结合的模式,强化实训环节的比重,强调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通过调研,提炼以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开发主线,将现行的课表顺序重新编排,以分节上课改为阶段上课,便于学生、教师到工地去“跟工程”,逐步形成了实现职业能力目标短距离培养的课程体系框架,并组成新的课程模块,将有关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各课程的学习在完成了相应学习准备后,在的“跟工程”实践中得以融会贯通,实现从跟进工程中实地训练基本技能,并通过跟进工程的顶岗实习锻炼,获得较为理想的就业优势,待到毕业时达到持 “双证”书的毕业要求。
措施三:积极运作校企深度合作内容,为实现工学结合创设条件。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订单班或企业冠名的专业学院等运作,在“跟工程”模式的学生到实际现场训练的实践落实方面,成为校企合作的直接见效的重要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校友的联系作用,在进行企业专业调研中,有许多毕业的校友经过锻炼,已成为企业负责人或技术岗位的骨干,他们对母校的情怀拉近了合作的距离,对跟工程实践的学生由于有相同的经历,沟通顺畅,工学结合的运作效果明显理想。
顺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为地方为企业服务,共同建立企业需要的智力协助平台,如与企业共同承担工程课题、共建对外服务的实验机构,优化企业培训计划等等,使得校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为工学结合奠定了基础。
措施四:强化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在教学计划中完成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通过这个实习,多数同学与顶岗单位有了就业意向,这也是学生接受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岗位技能训练。在此过程中,使还是学生身份的同时,受到了职业人的体验与磨练,“双导师”跟踪制的实施,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专业锻炼与岗位的成才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同学们将来及早适应社会环境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学过程的管理,常常是教学运行的关键,特别对实践体系实施的过程,设立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和质量的保障预案,建立起完善可靠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如设立系级督导实现监控管理,校企联系制度的坚持开展等,均成为重要保障。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依据学生知识能力递进的成长规律,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学习特点,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整个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全过程。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技能的要求构建学生能力结构,开设不同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保证其实践教学的进程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要制定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课程标准,这是规范实践教学质量的目标保障。课程标准包括行业工程认知实习实训标准;各分部分项工程实习实训标准;单个项目实习实训标准;工学结合各开发课程一体化实践标准;单项技能实习实训标准;综合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这些环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解决学生“做什么”的问题。
以制度约束行为,建立学生各环节实习实践管理制度,各环节制度主要是解决师生“怎么做”的问题。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现,都需要有相应的执行程序来保障,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全过程的监控管理至关重要。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是通过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之间搭起了桥梁,它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必然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动手与动脑的实践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品质等都受到检验、陶冶和升华,有利于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社会公德意识等,从而整体上达到了突出实践性教学要素,达到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1]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与实践构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晋.高职实践教学的内涵及其特征[J].继续教育研究,2009(8).
[3]周向阳,汪洋.高职建工专业全程“跟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周向阳(1962-),女,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教学;倪占东(1978-),男,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教学;林清辉(1980-),男,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教学。
G712
A
1001-7518(2012)17-0060-02
责任编辑 颜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