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如何攻玉

2012-01-29 02:55□张
职教论坛 2012年17期
关键词:变造杜威乱象

□张 健

他山之石,如何攻玉

□张 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句成语,也是一个或然判断。既然只是“可以”攻玉,就隐含着“不可攻玉”的潜命题。因而面对他山之石,我们决不应盲从,而应追问和澄清:它是否适合攻玉和如何攻玉两个问题。如果不可攻玉,或攻不出玉,而硬攻,那是缺乏识玉的“法眼”,是价值判断出现了偏差;如果可以攻玉,而攻不出玉,那是“攻”的能力、路径或方法出现了问题。这两方面的问题,在国际课程改革经验本土化超越的过程中都是存在的。

第一个问题关涉“如何攻玉”的逻辑前提。有三方面问题值得讨论:

一是无玉之石或似有玉而实无玉之石。如果缺乏识玉的“慧眼”,而盲目攻之、琢之,肯定劳而无效,白费气力。

二是玉石杂陈。即不管是玉是石,石中有玉,还是无玉,都一股脑地翻译过来,造成玉石混杂,译介过滥。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缺乏成熟、完善的课程理论,一直处在借鉴、吸收西方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过程之中,不少人出于对于西方的课程理论自叹弗如的心理与迅速赶上他人的急迫愿望,往往不加选择,过度翻译。这样把简单明了的变得复杂混沌,把泾渭分明的搅成混汤浊水,自设乱局,自导乱象,到头来,自陷迷局不辨东西,身处乱象难分真伪。不知何为玉,又何为石;孰为好,又孰为劣。辨之尚且不暇,又遑论“攻玉”。只能自趟混水,无所适从。解决这一纠结问题,避免乱象,当要求引介之人杜绝引石,而直接引玉,取法其上。即便如此,也会出现因眼光不济,自以为引的是玉而实则为石的情形,更不必说放宽到允许引石来攻玉,而造成的边界过宽,设限不当,引发的无穷乱象了。

三是将他山之玉,当此山之玉,直接照搬套用。这些人往往认为,先进的必然是合适的。往往不加取舍的囫囵食之,盲目用之。以为祭来这些新理论或思想,就能应对和解决职业教育课程当下的诸多问题。不知他山之玉是外域生成的,适应的是属地的教育环境。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曾被誉为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但在我国却难以全面推开,国情使然。再者任何课程实践都是本土化的实践,如果我们不能立足本土,消化国际经验,而只是在别人的框架下虚构中国教育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那只能是欲益反损,他山之“玉”也许还不如本土之“石”。所以,对于国际课改经验我们不能迷信盲从,即便这种经验在他们那里百无一弊,也要放在我们实践的熔炉里冶炼和思想的铁砧上锻打,使之真正成为中国化的课程“真金”。

第二个问题关涉“如何攻玉”的实现路径。借“石”攻“玉”,或借“石”琢“玉”,非常讲究方法策略。若“攻”之对路得法,则石中现玉,玉乃成器;反之,则可能玉石俱毁,或所得之玉并非所想之玉。这里“攻玉”就是指国际先进经验的本土化适应和超越问题。其路径主要有二:

1.变造优化。变造即变化创造。变造源于模仿,又高于模仿,它加入了自己创新的成分,是模仿的升华。变造,必有所本,必有所依,它是在某种原型的基础上的变化改造。变造的目的在于优化创新。它是本土化超越的根本路径之一。例如陶行知对杜威理论的超越就是如此。杜威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与经验的建构,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著名论断。陶行知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发现杜威的理论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于是加以变造,将其倒转过来,变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实现了对杜威理论的本土化超越。职教专家姜大源在引进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理论实践中,发现单一的工作过程并不能全面覆盖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也无助于学生复杂职业能力的培养,于是予以变造优化,提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的课程理论,实现了对原型启发理论的系统性升华和结构性完善。

2.自主生发。南京师范大学的王彦明博士更看好“自主生发”的本土化超越模式。他认为:“本土生发,就好比一棵树,在本土生长,如果想让它长得更加茂盛,只有不断地增加养分,给它更充足的阳光等。而我们对西方先进教学理论的吸收就像是树吸取的养分,不改变本土的样态,只是吸收了精华。”这一比喻强调,自主生发就是要立足本土,以我为主,吸收外来营养和精华,滋养本根本我,以实现创生独具自身特色的超越他人的经验和理论的目的。显然,这一本土化超越路径是内生性的和民族化的,是自主创新的模式,也是我们更为期待和乐观其成的,但能否实现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还有待于我们的共同努力和创造。

3.砧木嫁接。砧木是嫁接依凭的本木、本体,国际经验则是用于嫁接的“接穗”。砧木嫁接就是把国际课程经验的“接穗”嫁接到本土化课程的砧木之上的过程。涂又光教授曾将这种融合与超越方式比喻为“主根与砧木”。强调民族传统文化是主根,外来文化需从传统文化提供的砧木才能成功嫁接。“乙文化要在甲文化中生根开花结果,必须在甲文化中找到合适的‘砧木’,进行嫁接。”通过嫁接吸收国际课程经验的精华,兼容并包,优势互补,达成视界融合和本土化超越,形成新的创新品种。这种取法其上的创新,不仅优化了我们的课程“主根”,而且也使本土化课程在世界格局的竞争中更具活性、张力和地位。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变造杜威乱象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云南旅游乱象,政府早该亮剑
让我们摇起橹来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
论票据伪造和变造的立法完善
Elsa Hosk
变造文书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