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苏州新区枫桥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009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运用
李珍
苏州新区枫桥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00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强调这部分内容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然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很多抽象的几何图形在学生的头脑里都很难建构起来。所以在教学“图形与几何”知识时,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强大的网络性优势来完成。通过互联网,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突破书本内容的局限性。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在导入新课时,合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唤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
在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往往有一些教学难点无法靠教师的口头、身体语言等来解决,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直接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多媒体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把书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的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当学生从实物图中找到角后,如剪刀开口处的角、三角形纸片上的角、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刚刚所找出的角“描”出来,并把实物图用擦除的方法“隐去”,结合“我们把角的外衣脱去”这样形象而简洁的解释,便轻松实现“生活中的角”到“数学中的角”的过渡。
4.1 优化练习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辅助下设计的一系列有针对趣味性的练习的最大优势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评价和反馈的途径。
4.2 延伸数学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应当只有抽象的数字、符号、运算和图形,不应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还应当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所了解,对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有所体会。数学课中的文化味能提高课堂的品位,带给学生更多的是兴趣,是享受,是难忘,是动力,是智慧的启迪,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数学教学也因此有了张力,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最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高教育境界,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乃至创造生活。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课件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在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当然,也不能盲目地“迷信”信息技术。过多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反而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分寸”,必须从实际出发,适时、适度、适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实效。只有做到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真正地优化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0.3969 /j.issn.1671-489X.2012.2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