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秀华
迁安市第一中学 河北迁安 064400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浅谈
谌秀华
迁安市第一中学 河北迁安 064400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先进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及其各成分重新构建、有机联系、互相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凝聚效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数学价值取向,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融视觉、听觉于一体,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音频、视频等信息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信息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例如,在讲立体几何中“空间四边形”的有关问题时,如果只利用模型让学生观察,在黑板上做出空间四边形的平面直观图,大部分学生在课后解决问题时,总会认为空间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是相交的。很多学生无法形成空间观念,没有立体感,从而错解或无从下手。若在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几何画板导入基本图形,现场制作旋转运动的空间四边形图形,并添加线条,在旋转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空间立体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留下空间四边形对角线不相交的深刻印象,在解决其他问题时就不致出错。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1.2 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学生学习知识,一般都要经历“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一个过程。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试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以多媒体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使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例如,学习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难点在用正弦线画出正弦函数的图像。在黑板上画,费时并且效果还不理想。用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可以动态演示平移正弦线,从而作出正弦函数的图像。借助课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种方法,对正弦函数图像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1.3 自主探究,发展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常被忽略。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探索和发现。教学活动中的数学试验是其最好的见证方式之一。如学习函数图象变换时,首先提出问题:函数y=f(x+a)、y=f(x)+a的图象是怎样分别由函数y=f(x)的图象变换而来的?然后,让学生用图形计算器来分组实验。有的学生用二次函数来实验,有的学生用指数函数来实验,有的学生用对数函数来实验。画完图像后观察结果,归纳出变换规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组协作、自主探究,不仅掌握了知识,发现了规律,还提高了观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4 优化过程,提高效率
目前大量繁琐的计算和枯燥的证明充斥数学课堂,这也是许多学生远离数学的原因之一。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功能强大的计数器完成一些复杂数值或代数运算,可以省去重复而复杂的劳动。
例如,在“函数y=A sin(ωx+φ)的图象”一节需要说明y=A sin(ωx+φ)与y=sinx的图象间的关系。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师至少要作4个函数图象来加以比较、进行讲解,时间紧,也不易讲清楚;制成课件,利用计算机图形功能,只需单独变换参数A的值,图象就会随之变化,学生就能从中总结出随着参数A的变化,所对应的函数图象变化的规律。同样,可单独变换ω和φ的值,观察图象的变化。更有意义的是,如果同时输入一组A、ω、φ的值,仍可看到图象随着它们取值的不同而发生的相应变化。这样就可使函数y=A sin(ωx+φ)的图象随着A、ω、φ的变化而发生的伸缩、平移等变换连续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形象直观,控制方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作图、讲解难以讲清的图象变换过程,使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明确目的,看重效果
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是为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服务的,特别是要考虑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功效,对他们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高会起到什么作用。并不能盲目地追求潮流,把课堂变成课件的展台,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现代的“电灌”。其实,在数学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师教学、解决教学难点的手段和教学工具。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完全依赖多媒体信息技术,一味追求课堂的华丽,而忽视了学习效果。
2.2 设计合理,重点突出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多媒体课件是个支撑点,在进行课件设计和选择时,要考虑到实用性原则,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设计的课件要适合讲课内容;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符合教师的讲课风格;课件要简明清晰而不繁琐,每项设计都要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占用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呈现最有效的信息;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使之能够帮助师生在教学中突破重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2.3 体现数学特色,减少负面效应
新课标指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在数学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蕴涵着众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释放;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其负面效应,如果多媒体信息技术仅仅使粉笔变成演示文稿,使黑板变成屏幕,使教师成为课件的操作员,使学生变成观看动画的观众,那就与整合的意愿背道而驰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使用得当,教师、学生受益;使用不当,教师的教学会缺乏激情,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对这种负面影响决不能等闲视之。
2.4 主导与主体,协调互动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教师要收放有度。所谓收,即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由于使用新的技术手段而被削弱,更不能被取代。教师恰当的、精确的讲解,有条理的、必要的板书,及时的操作示范等,是计算机所不能完全替代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发挥好主导作用。所谓放,即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只体现在观看丰富多彩的课件中,要尽量参与到课件的制作和操作过程中。如果整节课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由课件来完成,教师只要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了事,那么学生只会感到课件很精彩却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忽视了教学中最重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节奏,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要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任重而道远,需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多探索、多实践、多总结,既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的整合,又要防止只注重形式美而忽视实用性的整合,要切实把数学教学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育教学结构。
10.3969 /j.issn.1671-489X.2012.2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