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简
水是文人墨客情感抒发的依托,也是文人墨客心灵的慰藉。诗人选择了水,又在水中寄托了特定的感情,而这归根到底要取决于水的特性,这特性又恰好和诗人的情感暗合了。如果我们了解了水的特性及水中包孕的情感,也将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
下面我们按照这一思路在唐诗中来梳理水的特性及其内蕴。
水是清的。诗人在诗文中写到水,用水的清衬出环境的清幽。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雨汇成的清泉流淌于石上,由此可见环境的清幽。这清幽也是诗人心境的写照,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水也是静的,诗人常用水来写环境的静。比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犹如明镜。皓月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这也只有在静雅的环境中才能见出的绝美。
清静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是诗中常营造的一种氛围,也传达出作者闲适的性情。
水是凉的,它凉彻着诗人的心。诗中多用此渲染环境的凄凉,多见于送别诗或诗人心绪低落时的言志诗。比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水亦是动的。诗人用水的流动来营造了一种欢快的氛围,传达出美妙而愉悦的情趣。比如李白的《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再如他的《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波摇石动水萦回。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
诗人也常常用水的流动来写壮美景象,抒发豪情,这常见于写景诗和言志诗中。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瀚的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阔大,传达出诗人阔大的胸襟。
诗人也借助于水的流势来表达心中的郁结,这多见于言志诗中。比如李白的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李白借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来写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再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水是朦胧的,这无边的朦胧给人一种凄迷的感受,诗人借助水的这个特征来写心中的愁苦,这多见于行旅诗中。比如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再如孟浩然的《早寒有怀》: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那滔滔江水,于海向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以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水亦是绵长的、无休无止的,诗人以此来写友情的天长地久或是别后的羁旅愁思,这多见于送别诗中。比如王之涣的《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河水“悠悠”地流去了,激起诗人的无限忧思,自己却不能与友人同往,该是何等遗憾!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水急流,舟行迅疾,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暗恨流水何太急。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张说的 《送梁六自洞庭山》:心随湖水共悠悠。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变得“不可接”了,自己的心潮怎能不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呢?“心随湖水共悠悠”,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联想到“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再如李涉的《再宿武关》:一夜潺湲送客愁。那流过古关的潺潺湲湲的溪水,仿佛是为他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整整一夜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杜牧的《南陵道中》:“南陵水面漫悠悠”。“漫悠悠”,见出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水是有情的。诗人在诗中将水拟人化,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达到和水交流的目的,人与水相互慰藉,这在送别诗中较为常见。比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思乡之情,寄于流水之中。再比如温庭筠的《过分水岭》: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
也可借水传达出浓郁的爱情。比如王建的 《望夫石》: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诗中“悠悠”二字,描绘江水千古奔流,望夫石静立江边,仿佛是一尊有灵性的石雕傍江而立,她悠悠不尽的情思,似悠悠不绝的江水。
水亦是无情的。古人用滴漏来记时,因为水始终如一地守恒,诗人常借助水来表达理趣。比如王维的《滕王阁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流水,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流动的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所以,贺知章在阔别家乡镜湖数十个年头,再次看到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一如既往,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心头,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
流水无情,水的流逝又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敏感的诗人看到流水就触目惊心。比如李白的《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物换星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盛衰无常!李白的《谢公亭》:“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当年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杜牧的《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不管人世间的沧桑,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
将这种情愫推到极致的可以说是张若虚的 《春江花月夜》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短暂即逝,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和长江流水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江水)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具有隐逸情怀的诗人或失意的文人更愿意在山水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希望自己的灵魂在山水中得到净化或滋养。这种情愫也多见于山水诗中。比如王维的《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那桃花水就是作者寻迹世外桃源的路径。他的《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他的《归嵩山作》: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山悠然自得,犹如那流水一去不返。杜甫的《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里的水是隐士的伴侣。
诗人也借助于水表达隐士的生活情趣。比如柳宗元的《渔翁》: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柳宗元萧散自放,纵情山水,与陶渊明之隐居确有几分相似。再如杜荀鹤的《溪兴》: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在一条寂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个垂钓的人。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走进篷底,取出盛酒的瓦罐,对着风雨自斟自饮;直饮到烂醉,睡着了;小舟一任风推浪涌,待醒来时,才发觉船儿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飘流,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孤寂,有点看透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