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辉
在我国的历代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数量极其宏富的咏写自然界的风的诗文语句,这些语句就其对风名的表达方式而言,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种:
一、时间式这种方式主要是表达刮风的时间和季节。如:柳宗元的“清香晨风远”,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张邦奇的“正是午风吹客时”,邵大震的“秋水秋天生夕风”,萧悫的“暮风吹竹起”,陈师道的“晚风无树不鸣蝉”,李昌符的“残花应逐夜风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李商隐的 “灵风正满碧桃枝”,元稹的“夏风多暖暖”,谭用之的“秋风万里芙蓉国”,秦观的“金风玉露一相逢”,吴伯引的“于时商风入律,冷露濡天”,周存的“清霜既降,商飚亦厉”,谢灵运的“朔风劲且哀”,乔吉的“春事商量花信风”,李致远的 “吹落红,楝花风”,等等。(注:上引诗句中的灵风指春风;金风、商风、商飚,均指秋风。古人常以五行中的金和五音中的商来配秋季,故称。朔风一般指冬季寒冷的北风。花信风指应花期而来的风,因其来有信,故称。从农历小寒到谷雨共八个节气一百二十天,每五天为一候,每候为一花信,计二十四番花信。在二十四番花信中,楝花风居于最后。)
二、地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表达风刮来时所经过的处所或位置。如:温庭筠的“窗风洒易消”、“水风空落眼前花”,高文秀的“起三五阵檐风哨”,魏时敏的“柳风乍起燕雏软”,王维的“松风吹解带”,李贺的“桐风惊心壮士苦”,欧阳修的“紫樱桃熟麦风凉”,鲍溶的“茱萸风里一尊前”,谢逸的“梅雨过,萍风起”,叶小鸾的“荇风轻约薄罗裳”,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戴复古的“鸿雁悲鸣红蓼风”,贾至的“芦风似胜竹风幽”,李白的“海风吹不断”,杜甫的“溪风为飒然”,王昌龄的“江风引雨入舟凉”,岑参的“山风吹空林”、“平明乍逐胡风断”,元稹的“烛暗船风独惊梦”,梅尧臣的“岩风夹虎啸”,鲍照的“塞风驰兮边草飞”,范云的“木下玉门风”,崔融的“气逐边风壮”,《诗经》的“习习谷风”,无名氏的“枯桑知天风”,冯廷櫆的“高风腾虎气”,袁枚的“忽然刚风一吹化为石”,苏轼的“仙风吹下御炉香”,张耒的“罗绮风来扑面香”,等等。(注:上引诗句中的胡风指从胡地吹来的风。玉门风指来自玉门关的寒冷秋风。刚风:亦作罡风,指高空刚劲之风。仙风指吹过皇宫的微风。罗绮风指从盛服浓妆的女子处吹过来的风。)
三、方向式这种方式主要是表达风刮来时的方向。如:杨万里的“东风弄巧补残山”,周邦彦的“条风布暖”,白居易的“薰风自南来”,刘攽的“唯有南风旧相识书”,曹植的“凯风发而时鸟欢”、“愿为东北风”、“愿为西南风”,孔萍仲的“百里西风禾黍香”,郑思肖的“何曾吹落北风中”,郑燮的“任尔东西南北风”,等等。(注:上引诗句中的条风多指春季的东北风,有时亦指春日东风。《淮南子·坠形训》:“东方曰条风。”薰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凯风:指南风。凯是和乐的意思,因南风和暖,长养万物,令人喜欢,故称凯风。)
四、温度式这种方式主要是表达风的温度。如:李梦阳的“和风欲动千门柳”,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李白的“愿乘泠风去”,王羲之的“惠风和畅”,温子升的“光风动春树”,李贺的“谁知死草生华风”,林升的“暖风吹得游人醉”,王粲的“扇温风而至兴”,袁枚的“却喜炎风断来客”,周邦彦的“梅雨霁,暑风和”,毛泽东的 “热风吹雨洒江天”,张协的“秋夜凉风起”,姜特立的“轻飔东君送消息”,邓辅纶的“柔飔引玉塘”,班婕妤的 “凉飚夺炎热”,苏轼的“快意雄风海上来”,刘缓的“自有大王风”,辛弃疾的“清风半夜鸣蝉”,余靖的“江国鲤鱼风”,范仲淹的“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赵执信的“霜风卷地菊无姿”,萧纲的“冷风杂细雨”,乔吉的“尖风薄雪,残杯冷炙”,黄遵宪的“苦雨凄风梦亦迷”,鲁交的“高低柳絮风”,韩偓的“恻恻轻寒剪剪风”,袁宏道的“冻风时作”,王夫之的“且忍罡风十夜霜”,谢灵运的“初景革绪风”,方回的“浅浅花开料峭风”,等等。(注:上引诗文句中的泠风、惠风均指和风。光风一般指雨后初晴时的风,这里指和风。华风,这里也指和风。温风、炎风、暑风、热风,均指给人炎热感觉的风。轻飔、柔飔,均指轻微的凉风。凉飚、雄风、大王风,均指凉风。鲤鱼风,本指农历九月间的秋风,这里指江面上的凉风。霜风指寒冷的风。尖风指刺骨的寒风。柳絮风这里指夹裹着柳絮般雪花的寒风。剪剪风指寒冷刺面的风。罡风这里指寒风。绪风这里指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料峭风指春日微寒之风。)
五、速度式这种方式主要是表达风的速度和力量。如:晏殊的“柳絮池塘淡淡风”,黄庭坚的“微风不动天如醉”,晁端礼的“最恨细风摇幕”,王安石的 “剪剪轻风阵阵寒”,无名氏的“玩柔风兮韶景”,王世贞的“淡黄衫耐藕丝风”,刘孝威的“枝摇少女风”,萧翼的“长苦业风飘”,李世民的“疾风知劲草”,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王粲的“迅风拂裳袂”,潘岳的“劲风戾而吹帏”,鲍照的“振风摇地局”,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杜甫的 “烈风无时休”、“急雪舞回风”,杜牧的“远风南浦万重波”,韩偓的“猛风飘电黑云生”,孙蕡的“沿洄划转如旋风”,屈原的“冲风起兮横波”,庾信的“抟风卷落槐”,谢惠连的“回飙流轻雪”,朱庆馀的“鲜飚出海鱼龙气”,邢邵的“终风激檐宇”,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老子的“飘风不终朝”,苏辙的“狂风动地舞枝干”,陆游的“五更颠风吹急雨”,吴嘉纪的“飓风激潮潮怒来”,无名氏的“胡地多飙风”,曹贞吉的 “十一月狂飙惊岁晚”,等等。(注:上引诗句中的藕丝风指像藕丝一样轻柔的风。少女风指摇动树枝的轻风。业风指疾风。振风、迅风,均指猛烈的大风。长风、远风,均指远方吹来的大风。回风、冲风、抟风、回飙,均指旋风。鲜飚则指来自海上的挟着一股清新气流的大风或暴风。终风、惊风、飘风、颠风、飓风、飙风、狂飙,均指暴风或狂风。)
六、感觉式这种方式主要是表达风在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和心理等方面带来的各种感觉。如:张志和的“斜风细雨不须归”,元稹的“暗风吹雨入寒窗”,郑之文的“十里香风吹紫陌”,韩愈的“腥风远更飘”,李贺的“东关酸风射眸子”,杜甫的“恶风白浪何嗟及”,孟郊的“枯风晓吹嘘”(枯风指干燥的风),吴莱的“怒风鼓浪屹于城”,陈维崧的“悲风吼临洺驿口”,陆机的“哀风中夜流”,李朝威的“祥风庆云,融融怡怡”,苏轼的 “天外黑风吹海立”、“横风吹雨入楼斜”、“好风如水”、“千里快哉风”、“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等等。(注:上引诗句中的酸风指尖利刺眼的寒冷秋风。黑风指携带黑云而来的大风。腥风指带着血腥气味的风。香风指带着脂粉香气味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