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琦
(周口市淮阳县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 周口 466700)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笔者认为,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激趣导入、自学尝试、合作探究、多样练习和课外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出来,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激趣导入能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诱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通常可以采用设疑导入、新闻导入、乡情导入、国旗导入、音乐导入、漫画导入、诗词导入、谚语导入、谜语导入、板图导入等方式。如设疑导入,在讲日界线的作用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小朋友在一年中能过两个生日吗?如果能,该小朋友应在何处?这样使学生觉得好奇,并迫切希望知道小朋友应在何处过生日,接着讲述日界线的作用和意义时,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板图导入,学习地理最有效的工具是地图,老师熟练地在黑板上画出当节课要学习的地理内容所涉及的地理板图,先声夺人,先入为主,能更快地进入教学主题,这样就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大家以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新课前,引导学生去自学课本或阅读材料,使学生通过自学对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从而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例如:在“南水北调”这节课中,首先出示一组我国部分河流流域统计数据,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然后提出疑问:“你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了什么问题?”在学生讲述了自己的看法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些数据反映了我国哪些地区缺水最严重?”在得到学生的回答后,进一步探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以课本或阅读材料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学尝试,学生不但学到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达到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有多处合作学习的要求或体现合作学习的思想。所以,在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应该进行多方的沟通和互动,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大洋与大洲》一节时,教师准备了10个地球仪,在上课时分发下去,每个小组一个。学生自学后,他们提出“如何根据地球仪来验证自己的判断”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不容易得出结论,各小组讨论了几分钟也没有结果。此时,教师提醒各组能不能用概率来验证。有个小组的成员立刻叫起来:“知道了,老师,你不要说!”教师因势利导:“那你说说如何验证?”他说:“等我们小组验证出来再告诉您!”那位同学把他的想法与同组同学说了,并作了分工:一个同学用手把另一个同学的眼睛蒙上,还有一个同学转动地球仪,被蒙上眼睛的同学用一个手指在转动的地球仪上到处“乱”点,其他同学在认真地记录点到的地方。就在这组同学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其他组同学也悟出来了,纷纷活动开了。过了10分钟,教师让各组停下来,并汇报各组点到海洋与陆地的次数。尽管各组的数字不同,但都是点到海洋的次数多于点到陆地的次数。接下来,教师又问:“能不能算一下点到海洋的比例?”各组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的比例。教师又请刚才的那位同学把各组点到海洋的总数加一加,再算一下全班同学点到海洋的总比例,约为70%,大多数组的结果也接近这个数字。于是,教师又问:“为什么出现这种大致相同的数据?这说明了什么?”此时学生都已领会自己刚才活动的意图,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那是地球上海陆面积所占的比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在学会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也深化了思维。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做到练习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启发性,使学生能练一题、议一组、会一串。
在学生掌握了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地理规律和相关的地图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事物都占有一定空间、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这一特点,对地理事物及规律进行定位。具体做法是:准备一张空白地图(自绘或由教师印制),把有关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自然带、交通、城市、矿产等按位置、比例分别“定位”到空白地图上,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归纳为一图,使地理事物或规律更加一目了然,达到图形合一(图文合一),从而使学生的知识水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起到巩固地理知识和强化思维的作用。用此法还可以把学过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对地理教材越学越薄,越学越少,概念、规律清楚,内容熟悉的目的。
通过读、描、划、写、填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练习活动,在熟练掌握地理教材“双基”内容的基础上,适当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各地理要素的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学会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或规律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适当做一些目的性练习、测试,以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对有疑问的题目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请教老师。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强化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地理实践活动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实践活动主要有气象观测与天气预报、地震观测与预报、天文观测、教具制作、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地理竞赛、地理专题讲座或报告会、地理游戏等等。校外实践活动有野外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环保等)、地理旅行、地理参观、测量与地形图绘制、采集标本(包括岩矿、动植物、土壤等)。
设计地理实践活动一般根据以下三点:一是根据教材设计实践活动。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它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例如: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指导学生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学生刚升入初中不久,对校园有了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刚学习了地图的基本要素,通过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可以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既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更加形象化、生活化。二是根据环境教育设计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因此,环境教育在中学教育中也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平台。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关注,联合国和我国政府都确定了一些重大的环境节日,4月7日“世界无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5月11日“世界人口50亿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等。每一个节日来临,教师都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它的由来和现实意义,让学生搜集资料,并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做。通过环保节日的宣传,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三是学科间渗透设计实践活动。在中学阶段,由于课程的设置、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理解力所限,能够结合的科目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大的空间,如与历史相结合开展“介绍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与语文相结合组织一次“歌颂祖国”的演讲比赛、与美术课相结合出一份《我们的家园》的手抄报、与音乐相结合探究“歌词中的地理名称”等。多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肯定,同时还可以使不同的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活化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精心安排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主体有效参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