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林 卢胜利 张国香 张翠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
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问题分析及对策*
林 林 卢胜利 张国香 张翠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天津 300222)
针对职技高师院校电气技术教育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从强化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出发,以构建课程群为切入点,探讨了层次化支撑与紧密衔接的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对培养“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完善中职师资培养体系和推动教师培养专业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职技高师;电气技术教育专业;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民生改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2010年,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这项计划的重点任务和主要内容包括:创新中职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实践教学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支撑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职技高师院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多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新时期,在职教师资培养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下,启动电气技术教育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重大专项教学改革试点,探索提升职技高师院校服务职业教育能力的新方式,对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需求变化,创新未来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引领国家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拟就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体系、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改革探索的具体实践进行介绍。
电气专业生源特点分析 职技高师院校生源构成多样,除有通过高考选拔的学生(俗称“高本”)之外,还有通过单独招生考试,从技校和中职院校选拔的优秀毕业生(俗称“技本”)。我校电气专业生源属于“技本”类型,学制五年。与“高本”生相比,“技本”生知识结构主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1)没有经历过高中数理强化训练,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主要智能倾向仍为形象思维,整体上不擅长学习陈述性理论知识(尤其在入学初期),但在获取过程性知识方面拥有较大优势。(2)经历多年职业技术教育,养成了手脑并用、勤于实践的良好习惯,容易被引导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具有成长为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良好潜质。(3)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及校企合作办学和顶岗实习等职业教育模式有切身体验,容易理解职业教育理论,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具有成长为现代职教师资的良好潜质。(4)经历过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资格考核以及顶岗实习等环节,既强化了自身的职业技能,也加深了对企业、对职业岗位及工种的认识,能较快适应企业工程技术岗位,有利于成长为“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
电气专业原有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这里的培养是指造就新生力量,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学生成长为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思想品德高尚,具备一定教学能力,能基本胜任中职教学工作的新生师资力量。这里的体系指根据教学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对它们进行规划、设计,构建整合性课程,即根据新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制定规范而完整的培养方案。教师专业化是职教师资培养的终极目标,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构成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本质特征。中职电气专业师资的培养体系建立必须充分体现上述要求,同时还要适应“技本”生源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电气专业原有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1)课程设置与普通工科院校雷同。未充分体现职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相统一的特征;课程之间的层次化支撑和衔接关系不够清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重复,教学任务和教学责任不够明确,知识衔接不够紧密。(2)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不适应中职师资专业化发展目标。中职教师的专业化有其特殊内涵,不仅包含学科知识,还包括对特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知识的掌握。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应当丰富自主选择职业(岗位)发展方向、技术岗位就业的实际需要,为未来职业(岗位)专业化打好基础。(3)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不到位。实践技术类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企业应用的新技术和新装备在实践课程中得不到及时反映,缺乏对岗位技能及解决 “做什么”、“怎么做”等实际问题和工作过程知识的训练。(4)提升教师人文综合素质的课程缺乏。教师人文综合素质不只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专业教学法几方面,还包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熟练的教学基本功和热爱职业教育事业的情怀。
为培养未来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专业能力的中职师资,上述问题仅靠单门课程改革或教学计划调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必须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手,进行综合性改革,才能理顺各类课程之间关系,突出中职电气专业师资培养本质特征。
对相关课程重新规划,构建课程群 课程群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相对完整独立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的整合性课程的有机集群。它相对完整独立,结构体系开放,逻辑结构呈非线性,教学内容具有整合性和模块化特点。将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课程构建为课程群,对于解决课程体系诸多问题十分有效。针对电气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主要课程,按照知识和技能支撑和衔接关系紧密程度,在相关课程整合调整的基础上,构建了教育类、电气基础、电气技术、计算机类和测控类五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既有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专业技术必修课程和专业技术选修课程,也包含一体化课程(课堂教学和实验实训紧密结合),具有结构完整、内容相对独立、课程之间层次化支撑和衔接关系清晰、关联性强等特点。下面以“测控类”课程群为例具体说明课程群具体构成。“测控类”课程群由8门课程组成,《自动控制原理》奠定整个课程群的理论基础;5门必修课程(《测量与传感技术》、《电机控制技术》《运动控制》、《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控制》)从不同侧面传授测量与控制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技能;2门专业选修课程(《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和《工业控制网络技术》)则为拓展和提升测量与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机会并指明了方向;《组态软件及应用》设置为该课程群中的 “一体化课程”,旨在强化控制专业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和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能力。
建立新的电气专业教学体系框架 以划分的5个课程群为基础,建立新的电气专业教学体系框架,具体如下:(1)新教学体系有四个支撑层,依次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技术”和“专业综合”,符合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由低到高的层级关系。(2)职业技能训练和资格认证与学科教学体系保持“相对独立、相互促进”的关系。以中级工资格为起点(入校时已具备),通过持续不断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资格认证,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且在此过程中不断融合学科教学过程中获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五个课程群相对独立,内部形成层次化支撑和紧密衔接:“理论+实验”(学习基础理论,即获取“入门知识”)→“技术+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即获取“高级知识”)→“专项技术+实践”(学习选定专业方向的专门知识和高级应用技术,即获取 “专家知识”)。(4)分层次安排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以夯实所选专业方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对于所选专业方向所对应的技术岗位,对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均有明确要求。(5)设置“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如《机械工程基础》),为学生从事相关学科技术岗位工作打好基础。(6)分层次安排“学科任选”课程,为学生扩充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提供条件。(7)强化《专业概论》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上的特殊作用。(8)分两个层次安排“项目引领”或“项目驱动”的“专业综合设计”实践课程。《专业综合设计2-1》着重于多种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应用,《专业综合设计2-2》)注重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实现与毕业设计的无缝对接。(9)通过教育类课程群与学科知识的持续整合,获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培养教师专业精神,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建立对教师专业的自尊自信,掌握教育心理知识和组织管理知识,初步具备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沟通和组织领导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为避免学科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教学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干扰,教育类课程群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仅限于“电气基础”、“电气技术”和“计算机类”课程群中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课程以及典型实践教学环节。
吸纳企业参与教学改革 应吸纳企业参与电气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提高培养体系开放程度;进一步完善发展电气专业实践技能“本科+技师”培养模式;聘请合作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成为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电气专业学科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规划。在新的教学体系框架内,我院电气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为核心,形成了“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利用与中科院半导体所、天津西门子电气传动有限公司、天津海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建立的“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中心”新型装备,承担电气专业实验实训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训练内容更贴近企业的技术实际。
完善大学生竞赛体系,培养竞赛能力,推动电气师资人才培养 加强大学生科技实践中心建设,建立 “科技辅导员—专业导师—班级实践委员”三级学生第二课堂管理体制,为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搭建平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优化了针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学技术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运行机制及机构;建立了学生竞赛、学生科研立项机制,深入实践“教学改革—科技竞赛—科技创新”互动模式,培养高素质电类专门人才,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开展全国电气自动化本科生的ASE(自动化系统工程师)、西门子认证等相关培训课程,提高课程体系开放度。
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本质特征。学术性是理论基础,职业性是实践要求,师范性是最终目标。我校电气专业教学改革从培养师资综合能力、提高师范性目标出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新体系突破了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的教学体系束缚,以五个课程群建设为切入点,构建了一个符合职技高师院校电气专业特点的层次化支撑、衔接紧密、关联密切的有机整体,使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三者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解决了电气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任务已经进行到编写教学大纲、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改善实验实训条件阶段。该培养体系改革和建设思路以及架构对其他专业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1]陈永芳.中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内涵及其衔接[J].职业技术教育,2009,(25):52-55.
[2]孟庆国,张燕,蓝欣.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转轨中的地位和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1,(1):57-61.
[3]卢胜利,李春华,蓝欣.面向TPCK的职技高师电气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5):45-48.
[4]李春华,崔世钢,王宣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电类本科专门人才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39-41.
[5]戴立益.师范生培养:内容、过程与保障[J].教师教育研究,2011,(5):1-5.
[6]黄兆信,曾尔雷,施永川.高校创业教育的重心转变——以温州大学为例[J].教育研究,2011,(10):101-104.
[7]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J].教育研究,2011,(9):8-13.
G715
A
1672-5727(2012)04-0069-02
*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理工科大学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CE3008);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重大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电气技术教育专业综合能力培养体系建设》(项目编号:津工师教发[2010]11号)部分研究成果
林林(1974—),男,辽宁抚顺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师职业能力和智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