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文出版困境及无障碍信息机制建设*

2012-01-29 01:37王炎龙
中国出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盲文阅览室出版物

文/王炎龙

在公益出版中,盲文出版是重要主体之一。我国唯一一家盲文出版机构中国盲文出版社,其明确的定位以及出版范围,充分发挥了公益传播的功能。《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除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少数民族语言出版社将转制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外,其余绝大多数出版社须转制成为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这一指导意见为盲文出版的未来提供了鲜明的公益导向。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对一的邮发销售渠道和标准不一的图书阅览室集中阅读终端,已经无法满足盲文出版的发展要求,在数字出版发展迅猛的背景下,盲文出版亟待加强无障碍信息机制建设。

一、盲文出版的发展与困境

从盲文出版的文字发展历史来看,国内盲人最初使用的盲文可以称为舶来品,由传教士在20世纪中后期传入国内。曾在传教士郭士立创办的私塾中就读的容闳记述:“其后此塾因故停办,予等遂亦星散。古(郭)夫人携盲女三人赴美,此三女乃经予教以凸字读书之法。”[1]但这时的盲文使用的是西文而不是中文。中国最早的中文盲字“康熙盲字”也不是本土产品,是由传教士穆瑞创造。之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盲文出版缺乏系统性,至“盲文之父”黄乃创立《新盲字方案》之前,我国各地使用盲文的文字标准尚未统一,而且较为流行的“心目克明”盲字有极大缺陷,这也就影响了盲文出版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的盲文出版机构,最早称为盲文编译组,由教育部聋哑教育处创办于1953年7月,次年和中国盲人福利会下设的盲文出版组联合办公,之后扩建北京盲文印刷厂,盲文编译组与盲文出版组正式合并,成立盲文印刷所,1978年正式改称为中国盲文出版社,2004年开始,盲文出版社正式划归为中国残联领导,更加贴近盲人生活。从排版技术来看,盲文出版也在不断进步。1953~1956年主要是铅字排版,1957~1987年过渡到盲文打版机制版,1988年至今使用电脑微机制版[2]技术,通过电脑提供的盲汉对照专业编辑排版系统,实现盲文的文字输入、编辑排版、检查校对及盲文输出的整个过程,从而简化工作量。从盲文出版的主体来看,在过去的发展中经历了合并重组,相对其他类别的出版,我国盲文出版一直比较统一。为满足盲人受众的要求,除了盲文出版社,我国还出版了其他相关的盲文类刊物,如《盲人月刊》(1954年创刊),该刊后来陆续推出了电子版和有声版。此外有《读者》盲文版、《中国盲童文学》、《阳光报》等,这些均适合盲人受众阅读,也是公益出版的有益补充。但从整体考察,目前我国盲文出版存在很多困境。

1.出版总量低,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我国盲文出版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但盲文出版物集中在中国盲文出版社,该社集盲文图书及盲人有声读物的编、印、发于一体,成为目前中国盲文图书和有声读物编印出版的唯一一家单位。[3]盲文出版在社会变迁中逐渐适应了政策、环境以及技术等的变化,获得了发展,但现有的盲文出版物远远不能满足盲人群体的使用需求。盲文出版机构非常单一,虽然便于管理,但出版产品涉及领域有限。由于盲文出版使用人群很集中,均为视力障碍公民,而且他们多为重度视力低下。我国人口基数大,盲人群体数量也较大。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全国(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34%。[4]其中,视力残疾单项为1233万人,排第三位,加上多重残疾中的隐含人数和近年尚未统计的数据,目前视力残疾(盲人)人数更多。虽然盲文出版在不断发展,出版物的数量和形式都在逐年增加,但是盲人人均占有盲文图书依然非常有限,处于紧缺状态。目前的中国盲文出版社担负着为全国盲人出版各类盲文书刊和有声读物的繁重任务。2000~2010年间,中国盲文出版社平均每年出版盲文书179种,[5]但是,全国平均6万盲人共享一种新书刊,相比健康的正常人每年人均占有数十种出版物来说,盲人群体的阅读状况堪忧。因此,完善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盲人基本文化权益迫在眉睫。

2.发行渠道窄,阅读终端建设不完善

盲人生理上的不足导致他们的阅读方式受限,加上盲文书籍在图书市场并不多见,在大型连锁书店都难以看到盲文出版物的身影。除了自行购买的渠道,大部分盲人通过点对点的邮购方式来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盲人读者一般依据这条“优惠条例”从出版社直接订购或者去图书馆浏览图书。

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我国残疾人事业逐步进入权利保障时期,图书馆已经开始为残疾群体提供服务。1986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设立了轮椅通道。1987年1月,我国成立第一家盲人图书馆——芜湖市盲人图书馆。[6]21世纪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普及,电子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而专为盲人设立的有自己先进声控技术的阅读系统也进驻到电子图书馆内。但从全国的情况看,阅读终端建设很不完善:一是馆内盲文图书和视听资料(也称有声读物)两类资料利用率普遍较低、出版更新慢。二是盲人专用的图书馆阅览室建设不完善。据中国残联调查,“目前,我国33个省级图书馆,一半左右已开设盲人阅览室,但由于配套的无障碍服务不完善等多种原因,盲人阅览室的利用效果不尽如人意;330多个地市级图书馆,仅有不足50%开设了盲人阅览室;2800个县级图书馆,基本没有开设盲人阅览室”。[7]由此可以看出,盲文阅读终端建设亟待加强。对此,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残疾人文化建设工程,在全国近3300个县级以上图书馆将建盲人阅览室,为当地所有残障人士提供免费的无障碍阅读服务。

3.技术滞后,盲文电子出版空间狭窄

在以纸张为主要出版承载体的时代,盲文出版社担负起了为视力残疾者传递知识的重任。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上也衍生出了适合盲人使用的信息产品,信息无障碍的理念开始在盲文出版领域占一席之地。狭义上,信息无障碍主要指信息技术相关软硬件自身的无障碍设计,网页内容、网络应用无障碍和相关辅助技术以及产品兼容,以便信息技术和网络为更多人所利用。[8]广义上,信息无障碍指实现任何人(无论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任何种文化或语言的人,无论低收入还是高收入人群)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相近的成本便利地获取基本信息或使用通常的信息沟通手段。[9]

信息无障碍是在数字化时代提出的,盲文的电子出版要适应这种趋势就应该克服其技术滞后的问题:一是目前状况下盲人能阅读的网页数量少。在2006年,联合国调查显示,盲人能够浏览的网站只占全球所有网站的3%。[10]尽管IBM曾经研制出一款适合盲人浏览网页的软件“IAccessible2”,但是也只能将网页上的文字转换成音频,网页的组成包括文本、图片、超链接、flash,等等,文字之外的信息对于盲人来说即使使用软件也无法阅读。二是我国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相关技术标准,标准的欠缺造成盲人阅读产品的鱼目混珠,就像盲文使用初期一样,在统一标准尚未建立之前,无法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发展盲人信息无障碍中心,推广盲用上网软件和盲文点显器,深入推进盲人用品信息化,是解决盲文出版技术问题的途径。

二、无障碍信息机制建设途径

盲文出版事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公益属性,但是该如何运用公益的特质将其发展成公共服务的平台还值得研究,必须在保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从资金、发行渠道、标准化三个方面推动盲人出版事业的发展。

1.信息内容的成本管理机制

公益出版主要注重社会效益,而非利润追求。但是同样要重视经营管理,以提高效率,提升社会效益。因此,在降低出版成本的同时增加出版量,能更好满足盲文受众。无论在传统的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出版上,盲文出版都要耗费大量资金,同样的一本书,编译成盲文发行价格就会高出原价的几十倍,而各类读屏软件和适合盲人使用配置的计算机价格都比较高。要克服盲文出版物不足的情况,首先要解决成本和投资的问题。在印刷成本上,普及使用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可以提高印刷效率,节约时间,加大印刷量。在资金上,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应更加关注盲人的阅读文化,在税收、出版、经营等政策上进行政策性优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对已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盲文出版获得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各方协力推进盲文出版事业,尤其是在政策层面上让盲文出版和传播成为社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课题。

2.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发行机制

点对点的邮发订阅模式在国内盲文出版业已施行多年,这为盲人群体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禁锢了发行渠道的发展。图书馆内的盲人阅览室作为盲人阅读的终端机构,所拥有的图书资源应该丰富化,不仅仅以教授盲人群体的医疗卫生保健书籍为主,还要注意多涉及文化休闲娱乐类书籍,并及时进行更换。完善公益捐赠也是开拓盲文出版物的一大途径,2011年7月,全国已有近200家新闻出版单位参与捐书活动,已签订捐赠协议的图书码洋累计达1304.8万,内容涉及面较广,首批接受图书捐赠的地区确定在广西、贵州、宁夏、云南等9个偏远贫困省(区)。[11]但是在具体接受捐赠的基层地区,盲文出版物难以达到持续跟进,即使在城市也很难以区(县)为单位持续稳定接受盲文出版物的捐赠。在盲文出版物的达到率能够满足的前提下,还要充分扩展范围,尽量实现在城市延伸至社区,在农村能延伸至村组。

图书馆管理人员选择书籍刊物时,要充分尊重视力残疾人士的选择自主性,多进行前期调研工作,可以通过在盲人学校的调查和对图书馆辐射范围内盲人的随机抽查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销售渠道的限定直接影响和限定了阅读盲文书籍的视力残疾人士的活动空间,因此需要增加或者改革发行销售渠道,适应阅读需求。如在大型连锁书店内增加盲文书籍的专设柜台,这样能极大地方便盲人阅读,增加自主可选范围,也能促进社会公众了解和支持盲文出版事业。

3.信息基础设施标准的统一机制

这个“标准”主要是指统一阅览室规划标准和电子出版技术标准。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的建设至关重要,它们作为沟通读者与出版物的渠道对盲文出版有着巨大影响。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省级和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分别达到47个和394个,“文化进社区”项目为全国1000个社区文化站配送了供残疾人阅读的图书和有声读物。[12]然而这些盲人阅览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楼层要求、空间大小、所配备的硬件设施等。有的省市的盲人阅览室地处图书馆较高楼层,不方便盲人群体使用,阅览室规划标准应该实现建筑要求、内容设施等各个层面的统一,力求真正将从省到市两级盲人阅览室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电子出版的技术标准统一,国家有关部门逐步在推进,2008年我国第一个信息无障碍领域的标准《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标准编号为YD/T 1761-2008)出台,这是盲文电子出版技术标准统一迈出的第一步。由于盲人群体的规模大,盲文阅读需求紧迫,因此要在政策上加大对我国盲文出版社生产硬件设施的支持力度,着重解决盲文出版社会融资少等问题。国家还要加大投资研发盲人信息无障碍产品,并统一在各计算机终端上使用适合盲人群体使用的阅读软件。

三、结 语

盲文出版机构单一导致因缺乏竞争意识而发展滞后,发展的关键在于利用好国家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开辟以公益出版理念为主的盲文出版市场,渠道管理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增加盲文出版物的流通渠道,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的阅读终端。“要有效扩大盲人读物出版规模,满足适龄盲人少年儿童的教材供应和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加大盲用信息化产品研发生产推广力度,让盲人平等享受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成果。提高盲文图书馆建设和服务水平,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建立盲文阅览室,向全国盲人提供免费借阅服务”。[13]通过政府、出版界以及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公益性的盲文出版事业就不会成为出版业的“盲区”,公益出版业才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更健全。

注释:

[1]容闳.西学东渐记〔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3-4

[2]陈绍怀,叶耀增,曹国辉.盲文与盲文出版事业〔J〕.中国残疾人,2008(1)

[3]张映娣,张小慰.我国盲文读物出版及使用回顾与思考〔J〕.中国出版,2006(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5]孔维荣.中国盲文出版物的现状及问题〔J〕.青年记者,2010(8)

[6]芦小芊.芜湖开办盲文图书馆〔N〕.人民日报,1987-01-17

[7]魏铭言.盲人阅览室将普及到县〔N〕.新京报,2011-04-22

[8]孙祯祥,张家年,王静生.我国信息无障碍运动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7(11)

[9]参阅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推出的《信息无障碍标准体系框架》

[10]陈亮.盲人的互联网世界〔N〕.互联网周刊,2007(13)

[11]中国残联.全国百家出版社首次联合开展文化助残公益行动〔J〕.中国残疾人,2011(8)

[12]王坤宁.让残疾人文化生活更丰富——“全国百家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活动侧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7-26

[13]吴晶.重视发展盲人文化事业 努力满足盲人精神文化需求〔N〕.北京日报,2011-02-03

猜你喜欢
盲文阅览室出版物
基于盲文摸读效率因子评测盲文方案的研究初探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制作盲文书籍,点亮黑暗世界
Making Braille children
2017年出版物
一种新盲文输入法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