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六原则*

2012-01-29 01:37崔庆五
中国出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可信性传播者

文/崔庆五

“可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协同性原则、适时性原则和适量性原则是传播的基本原则”。[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起点的,必须遵循和坚持传播的六项基本原则。

一、可信性原则

可信性原则是对传播内容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传播的内容真实可靠、客观公正,绝不可弄虚作假、捏造事实。可信性原则也是对传播者的人品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传播者具备诚实、信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可信性原则要求: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可信性;二要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可信性。

1.强化马克思主义可信性

马克思主义可信性主要通过其理论指导力来体现,即通过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彰显其可信性。强化马克思主义可信性,当前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是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解决了、现实利益得到了维护和实现,思想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理想信念问题当然也就容易入耳入脑。否则,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会变为空中楼阁,大道理就会沦为空话套话”。[2]

二是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尤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内的腐败现象严重地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可信性。邓小平曾对党内的腐败问题忧心忡忡:“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3]反腐倡廉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马克思主义可信性的有效途径。

2.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可信性

传播者越是让人觉得可信,其传播的内容越是容易被接受,传播的效果就越好。提升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可信性,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要做到真懂、真信和真用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备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提高专业素养。传播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家里手。一般来说,满腹经纶的老教授的教导较之初出茅庐的年轻助教的言论,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三是加强师德修养。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诚实、信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的品格有助于提高其传播的可信度。四是提升亲和力。为了提升亲和力,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要有大众情怀,融入到人民大众中去成为人民大众的良师益友,拉近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亲近产生亲切,亲切产生亲和,亲和产生可信。

二、针对性原则

有的放矢地传播信息,是传播的基本要求。针对性原则要求传播者根据受众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活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针对性原则要求,宣传者根据不同层次受众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依据受众意识水平、具体需要和个性特点等因素,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受众分为三个层次:党员、青年学生、“普通群众”。

1.马克思主义“化党员”

党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首先要“化”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受众”。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种政党文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和主导的,马克思主义“化党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要义。

马克思主义“化党员”,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促进者”。[4]

2.马克思主义“化青年学生”

青年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受众”。青年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通过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使青年学生深刻领会近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他们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责任感、服务人民的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3.马克思主义“化普通群众”

“普通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和人数最多的受众群体。这里的“普通群众”,指的是党员和青年学生以外的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化普通群众”,重点是向他们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三、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传播者根据信息的特点和结构,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传播的原则。有序性原则体现了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传播规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有序性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传播活动应该做到:内容安排上的先后性、传播顺序上的渐进性、传播组织上的计划性。

1.内容安排上的先后性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严密逻辑性和层次性的理论体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特点,应该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然后再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2.传播顺序上的渐进性

传播内容安排上的先后性是通过传播顺序上渐进性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化青年学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顺序上的渐进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化青年学生”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为例,该课程先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再具体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安排既体现了传播顺序的渐进性,也做到了内容安排上的先后性,有利于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接受。

3.传播组织上的计划性

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上的计划性包括事前计划、事中落实和事后总结。

宣传马克思主义之前要制定周密的宣传计划,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减少盲目性。这种宣传计划主要包括:一是传播者的确定及其角色界定,二是选择传播媒介,三是受众的层次划分,四是确定合适的传播时间和传播地点。

传播计划制定好了之后,就进入了计划的组织实施阶段。此时,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要按照既定的宣传计划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向受众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

传播计划实施后,要及时地对传播活动进行检查总结。一是检查传播活动中需要改进的问题,二是总结传播活动中成功的经验,三是检查传播的效果,四是提出完善今后传播活动的措施。

四、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是指传播活动的各种要素应该协同操作、相互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协同性原则要求着重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二是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三是受众与媒介的关系。

1.处理好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传受双方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双方在传播过程中的良性互动,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应建立“良师益友”型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传受双方应该是“良师”关系。一方面,传播者必须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高尚的师德修养,是受众学习的楷模。另一方面,传播者也要善于从受众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传受双方还应该是“益友”关系。接近性和熟知性是传播者的两大赢效因素。“接近性可以使受众产生一种‘同体感’,把传播者看作‘自己人’,从而在传播中也易造成传播者同受众意见一致的情景”。[5]熟知性则会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所以,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要深入到受众中去,和受众交朋友,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2.处理好传播内容与受众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根本目标在于让受众接受、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预期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取决于传播的内容是否为受众所需要。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6]人民大众所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是与人民大众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是能够解决人民大众实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的实际问题解决了,自然会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处理好受众与媒介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受众所面对的主要媒介是有差异性的。例如,党员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刊党报、党的文献、党的会议等媒介来学习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通过网络媒体来接触马克思主义;“普通群众”则主要通过报刊、广播影视等媒介来接触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对不同层次受众应该选取不同的媒介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五、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开展传播活动。根据实时性原则,选择在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过程中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传播马克思主义,能增强传播的效果。

在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过程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说服人民大众,首先在于其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即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而重大历史事件的处理和应对则彰显出我们党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例如,对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的报道,对救灾中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刻领会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治追求,从而无形中拉近了马克思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使人民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马克思主义。

重要节日、纪念日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良好契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获得人民大众的认同,还在于其用成功的实践征服人民大众。例如,在建党周年纪念日、国庆周年纪念日等时刻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人民群众通过分析比较就能更深刻地领会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坚信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六、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是指传播中的信息量要适合受众的感知、消化能力,信息要适量。

根据适量性原则,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也不能漫不经心、缺乏力度,而是要从长计议、层层推进。

适量性原则要求传播者根据不同层次的受众制定相应的传播计划和步骤,确定相应的传播内容及传播的信息量。比如,向青年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源泉理论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步,分析商品的价值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第二步,分析劳动力转化成商品。使学生懂得,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才能生产出剩余价值。第三步,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价值增值的奥秘在于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就形成了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源泉理论的“三步分析法”体现了传播的针对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适量性原则的统一,有利于青年学生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首先就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必须遵循和坚持传播的这六项基本原则。

[1]邵培仁.传播学(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9-102

[2]张立荣.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原则的发展走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5, (4)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3

[4]王国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3):83

[5]邵培仁.传播学(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4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3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可信性传播者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基于可信性的锅炉安全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一种面向第三方测试的装备软件可信性评估方法
设计为人民服务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Five golden rules for meeting management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当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传播者
基于可信性理论的风电场电能质量模糊综合评估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