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淦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优秀地学人才
吴淦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文章强调应仅仅抓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核心环节,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应牢牢把握推进实践教学创新这一关键过程,并从四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地学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既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践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未来十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人才是关键。鉴此,《教育规划纲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和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出发,对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出了全面部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核心环节,推进实践教学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过程。因此,2011年度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年会以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创新为主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才成长,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是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要倡导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爱好,营造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健全教材质量监管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化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创新多样化培养方法。
只有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高等教育才能形成人才辈出、拔尖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各地质院校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南京大学地学院全面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在教育部世行贷款重点项目“地学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与实践”的支持下,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地球系统科学(大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专业学术类”人才培养试验区,实施“2+2”培养模式,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并由导师协助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按照“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学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地质学理科基地专业培养为依托,启动了6 年制本—硕统筹培养的研究型地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课程、教学理念、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启动了“李四光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发挥学生的特长,实行个性化培养方案,按照完全学分制组织教学,凸显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吉林大学配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本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提高了地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特色专业的办学水平。另外,兰州大学启动了“3+1”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中南大学开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试验班”,西北大学实施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精英型”教育模式,中国矿业大学探索对口单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2+1+x”实习就业捆绑模式,东北大学地质勘查与工程专业实施“1+2+1”三段式人才培养方案,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实行“以项目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探索新型的“紫金模式”。
1.从地学教育的战略高度推进实践教学创新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地质人才被纳入国家紧缺专业人才行列。《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明确把地质人才培养作为地质行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提出要“积极发展地质教育,推进地质人才开发”。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然缺少对地学教育进行宏观战略规划和指导,缺乏中长期地学人才需求预测。如何强化教育理念的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尤其是各级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大学内部办学的微观管理的互动关系的创新,是推进地学人才培养创新,包括实践教学创新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野外实习是培养合格地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和专业特色,对培养学生兴趣、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地学实习基地面临诸多困境,突出地表现在: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资源分散,使用效率低;投入严重不足,建设水平低,实习内容和实习装备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地学教学新要求;优势教学资源闲置情况突出,未能在高校间实现实习资源有效共享。因此,我在今年两会的政协提案中明确提出,将政府支持和学校努力相结合,采取“国家投入、专管专用、开放共享”的原则,在全国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和布局,可按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六个片区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基地既可作为高校培养地质人才的教学实习基地、地质科研基地、学术交流基地,又可作为社会实践基地和青少年科普基地,也可以依托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和资源,给予资金支持,进行升级改造,使其达到国家级地学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标准,向全国设有地质专业的高校开放。并且建议教育部设立“地质类专业国家级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专项基金”,实行国家级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制,定期投入一定的建设经费和保障经费。
2.按学科发展的整体要求推进实践教学创新
近年来,地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期,根据全球相关文献统计,地球科学单学科的纵向深入总体上已走向衰落,地球科学已由单学科的纵向深入,向横向交叉和渗透的方向发展,代表当代地球科学重大前沿的一批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急剧兴起。地学界更需要的是素质高、基础厚、知识广、能力强的基础研究人才。实践教学应当跟踪学科发展,朝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着力于促进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还要有多学科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在新地质学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实践教学实现从验证性到设计性的转变,从单科性到综合性的转变,从认识性、继承性到研究性、创新性的转变,从传统地质教学到利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专业的转变。
3.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进实践教学创新
产学研结合是推进大学与企业、科研院所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形式,其实质是要解决人才培养与科技、经济的结合问题,从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力提升,推动教育、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要继续调整教育单位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关系。面向地勘市场的实际需求调整与改进学科设置;与地勘单位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地质人才;应在共建方面迈出更具实质性步伐,如增设地勘行业培养基金,共建实验中心、测试中心等;办理地勘资质证书,为地学高校提供一定的地调、矿调项目;支持地学高校取得矿权,延长产学研链条。
高校加强自身科研资源和力量与教学之间的互动,是推进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主导思想,使专业实验室不仅能够全方位地服务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工作,也能够在较高层次上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两者相得益彰。
以更加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将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实时转化为教育资源。要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学研究, 形成了一整套学生创新训练机制, 成立学生创新训练专家指导委员会, 设立学生创新科研项目, 给学生配备研究导师。开放专业实验室,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培养高水平、研究型的地学精英, 造就新一代高素质地学创新人才。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进实践教学创新
在地学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过程中,应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手段的改革。在内容上,必须不断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在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助推实践教学创新。近年来,由于新技术、新手段的广泛使用,地质科学逐步从传统的地球表层地质和定性研究发展到深部地质和定量研究,实践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技术设备和仪器。其次是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资源服务教学工作。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和适度超前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教育系统应用水平等方面需做出更大的努力。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地学实践教学网站和地学虚拟实习系统,即把不同实验室和不同野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资料建设为数字化网站, 包括建设野外虚拟实习基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站开展实习活动。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研究部署,鲜明回答了事关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我们地质教育协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地学文化建设,发掘、总结我们在地学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和体会,特别是要注重“三光荣”精神的传承、弘扬和改革创新。传承地学文化、创新地学文化、引领地学文化,我们地质院校责无旁贷。
Reform 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s and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Geosciences Talents
WU Gan-guo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The paper focused on grasping the core of reforming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s to transfer simple stuffing education into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aptitude. Also the paper strengthened to promote the key process of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put more efforts on reform from four aspect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practice teaching; geosciences
G642
A
1006-9372(2012)01-0001-03
2011-11-24。
吴淦国,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原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构造与成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