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洁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思考
康洁
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这已经成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重要工作,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必须直面新情况,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径。
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教育
在经济转型、政治转轨、价值多元和文化碰撞的今天,西方各种思潮影响、冲击和侵蚀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和身心的健康成长。突出反映的是社会责任感有所淡化,表现为重个人轻社会,重索取轻奉献,重功利轻道义,重自我实现轻社会责任,重物质实惠轻精神境界,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社会和时代的根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这已经成了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重要工作,加强社会责任教育,必须直面新情况,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径。
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和加强社会责任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就是教育。《易经》中这样解释文化:“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在现代文明社会,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更是通过“教育”而成为一名社会成员的。所谓社会成员,最直接的表征就是文化的存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在内,必须自觉地扎根于中华传统的自身文化,充分有效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一意识应该更加自觉。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因为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借助发达的文化工业,大量输出文化产品,在文化的扩张、输出与渗透中占有优势,甚至处于文化霸权地位。这就使我们的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输入,一方面使我国青年拓展了视野,从中学习到了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进步。但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出现的文化冲突也成为了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深刻挑战。这对我国大学生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美国是世界上生产、处理、储存、输出信息最多的国家,有数据显示,美国传播的信息占世界信息传播总量的65%。世界电影市场中,好莱坞控制了大约70%。在互联网上,英语信息占了约90%,法语占5%,其他世界上众多的不同语系只占很小的份额,汉语信息所占比例不到1%。这种文化和信息的不对称传播,对我国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冲击,对青年的文化认同造成了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在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把外来文化的优秀成份结合到本国文化中,同时,保持本国文化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最重要的身份标识。因此,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应加强在青年学生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加深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和民族特性,青少年也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践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进程中外来文化的冲击,不至于在全球化中迷失自我,进而更好地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社会责任意识,指的是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构建人类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对个体而言,社会责任体现的应该是行为主体知、情、行的统一。是人内在精神价值的自然外化;而对社会而言,社会责任则应当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塑造和引导,而不是强加给社会成员的“任务”。二者彼此联系、辩证统一。因此,个人价值的实现,必然要体现在人的社会性中。因为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本身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作为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则是无所谓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责任的承担,根植于人的存在方式中,并不是愿意不愿意、逃避不逃避的问题,而仅仅是一个是否能够意识到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有些学生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当作与社会无涉的事情,片面地追求所谓的独立和自由。在这种情况下,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就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浅薄的盲从和功利的附会,而没有行动上的自觉。可见,高职院校在社会责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必须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的担当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来。否则,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教育就无法落到实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最大的特点正在于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的相结合。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中,中国人总是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的,而且人生价值就在当下现实的集体和社会中。个人的价值是有限的,但社会和集体的价值却是无限的,只有将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社会无限的价值联系在一起,人生才会有意义。没有社会知识的学习,没有社会规范的洗礼,人是不能称之为一个大写的“人”的。从个体的“修身”开始,向外在的集体社会事业扩而散之,就形成了中国人“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抱负。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表达了中国人这种无以伦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教育,首先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它需要的是“润物细无声”般的潜移默化,而不仅仅只是知识性的学习和技能性的训练。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正是把“传道”(文化传承)放在了优先于“授业”(知识传授)和“解惑”(解答疑难)的地位。爱因斯坦也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可见,在育人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急功近利。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总是希望教育能立竿见影,但在效果上恰恰南辕北辙。而今天的社会对大学生的“成才”提出了很多要求,却对他们的“成长”关心不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们的个性、兴趣和正当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责任只能成为被动接受的“包袱”或“义务”,而不会获得成就感或崇高感。一些青年大学生反映,当前的大学责任教育已经沦落为灌输责任知识的教育,教给学生的仅是毫无生气的知识性责任概念和责任规范。由此,很多青年学生在“知”和“行”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脱节和分歧,甚至出现了“抽象地肯定,具体地否定”的尴尬局面。他们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都能知晓,甚至倒背如流。但一落实到行动层面,就会逐渐偏离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是“知行合一”,而是“知行分离”,甚至还可能是“知行相悖”。
高职院校在社会责任教育中需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让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离开社会生活,无所谓道德,更无所谓责任意识。在杜威看来,单纯地向大学生兜售一些关于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的范畴和概念,并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因为,即使大学生具备了关于道德的知识,即使他们能把各种道德规范倒背如流,也未必能将自己的行为付诸道德实践。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责任教育,应该提倡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将教育与大学生的行为动机和人生观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大学绝非只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专业训练场,更非单纯被“就业率”指挥的职业培训所,而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塑造下一代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培养的学生即使拥有了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能拥有高尚的品格、远大的理想和端正的操守,我们的教育也不能说是成功的教育。特别是在当今这个“高科技、低情感”和“高效率、高风险”并存的时代,在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汇集和碰撞的开放式办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显得重要和紧迫。
[1]付彩虹.浅析新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与实践[J].学理论,2011(4).
[3]彭世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6).
[责任编辑 秦涛]
康洁,女,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715
A
1674-7747(2012)20-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