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炯 卢 宁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 杭州 311121)
21世纪以后,世界进入了现代化新阶段,即绿色现代化阶段。经济发展要求与温室气体、环境污染物排放脱钩,与环境保护相统一,更加积极、主动地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道路。现代化的绿色走向在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产业竞争力模式和竞争策略。产业竞争只有与绿色现代化方向同步,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满足环境保护需求、最大限度地创造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竞争力。产业竞争力重塑是现代化发展新阶段产业综合实力提升战略,是产业发展和竞争策略的新课题。
2011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公布了《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首度将环境保护指标纳入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绿色竞争力概念进入公众视野。由于中国的环境指标评价偏低,国际竞争力排名比上年下调一位,引发学界关注。目前国内学术范畴上尚无产业绿色竞争力概念,接近的提法有“绿色竞争力”、“企业绿色竞争力”、“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之类的概念。关于“绿色竞争力”概念,国内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基于环保、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绿色经济模式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①赵领娣教授将“企业绿色竞争力”定义为“企业以符合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借此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②世界经济论坛(WEF)认为“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从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的相互关系出发,认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于国内企业创造增加值的能力,企业是否有竞争力则是国家环境对于企业营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金碚教授把“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一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或“综合素质”③。参考上述解释,本文将产业绿色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某一区域的产业体系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约束下通过绿色发展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这是基于绿色现代化目标从产业竞争优势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视角界定的定义。
产业绿色竞争力战略的提出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人类对于绿色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现代化初期,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认识极其肤浅,没有环境资源使用和耗费的成本、代价概念,也没有生态环境承载力意识和环境保护、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平衡共生机制。生产活动对于环境资源体系的使用和消耗是免费的、开放的、不计算经济成本。由于现代化初期的工业生产规模不大,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强度有限,环境成本的负外部性影响不大。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环境资源使用免费、开放、不计代价的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了。传统现代化的产业竞争模式以经济效益中心,生态环境体系服从于经济增长,自然要素服务于企业的利润目标。环境资源使用和耗费的核算成本越是低或不计入生产成本,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是高,产业竞争力越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产业竞争模式,在极大地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庞大的产业体系的同时,也使现代化道路走上了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低资源利用效率的“黑色”发展之路,使人类面临环境生产力破坏、环境承载力超负荷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传统产业竞争力模式本质上是环境不友好的,竞争优势不可持续,对于人类的福祉相互矛盾。随着生态环境资源日趋短缺,传统现代化道路必须转轨,走绿色现代化道路;传统的产业竞争模式也必须转型,转向绿色竞争力优势上来。绿色现代化要求环境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资源利用高效率,物质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互动平衡,实现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这为产业竞争力模式转型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新的要求。从绿色现代化视域认知产业竞争力,环境资源不再是无限供给的公共物品,而是稀缺的生产要素;其使用和耗费不再是免费、开放、不计代价的生产要素,而是企业生产成本的组成部分;社会代价需要内化,环境资源使用需等价交换;产业竞争不再是狭隘的经济效益比较,而是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优势综合;产业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物质生产能力方面,更在体现物质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的双重优势。在绿色现代化引导下,产业竞争力“绿色”化了,从“黑色“竞争力转向“绿色”竞争力。一国或一区域的产业竞争力是通过一系列生产函数与生态函数的共生增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确立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在绿色现代化发展背景下,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著名产业国际竞争力专家M·E·波特曾分析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六个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辅助产业的状况、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政府行为与机遇,被称为产业竞争力优势“钻石”模型。波特教授分析的六个影响因素在现代化发展新阶段明显“绿色”化,对产业竞争力优势产生重大影响。
其一,生产要素“绿色”化。在绿色现代化背景下生产要素不仅仅是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传统现代化意义上的生产条件,还要包括空气、水等环境容量资源。环境容量资源也是稀缺性生产要素,其使用和消耗是需付成本、需等价物交换。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环境容量资源存量有优势,意味着产业竞争力存在优势。环境容量资源使用和配置效率,决定全要素生产率,也决定产业竞争力。与生态环境相容、共生的“绿色”技术创新决定产业竞争新优势。
其二,需求条件“绿色”化。在绿色现代化背景下,政府出于绿色发展目标加大绿色投资、绿色补贴;企业在绿色需求推动下增加绿色采购、绿色制造;居民在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下加大绿色购买和绿色消费。需求结构“绿色”化变迁为市场需求开辟新前景,为“绿色”盈利创造新增长点,为产业发展培育新制高点。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其中“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成为新特点。这一现象表明国际需求结构“绿色”化了。民族企业只有调整国际竞争策略,实施绿色竞争力战略,才可能突破国际“绿色”壁垒,确立国际竞争新优势。
其三,相关与辅助产业“绿色”化。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包括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的价值链创造体系,也是一个包括前向、后向、旁侧产业的合作共生体系。近几年,国内各行各业推进绿色研究、绿色生产、绿色流通和绿色销售,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等绿色经济体系,培育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等价值链创造体系,物质生产力体系与生态环境体系渐趋融合、“绿色”化,这将极大地改变了产业竞争力体系,产生合作共生的“绿色”竞争综合优势。
其四,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者“绿色”化。据推测,目前国内80%的污染源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节能减排任务沉重。企业经营策略与环境绩效关联度很高。研究表明,企业经营策略朝着绿色竞争力方向努力则能收获正值的外部性效益,反之,则带来负值的累积超额收益。在绿色浪潮的冲击下,企业的理性行为是,确立绿色理念,加大绿色投入,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开展绿色管理,树立绿色形象,承担绿色责任,提升绿色竞争力。
其五,政府行为“绿色”化。中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度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十二五”规划纲要具体设置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建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排污权交易体系。政府公共管理“绿色”化、环境规制规范化、约束力度强化。研究表明:政府行为“绿色”化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双赢”。环境规制强化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增长起到抑制效应,对清洁产业和清洁生产有正面推动作用;环境规制强度的长期效应有助于环保投入与清洁技术进步;异质化的环境规制与管制强度对产业结构及环境效率带来差异性绩效。
其六,发展机遇“绿色”化。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了《绿色经济倡议》,得到多数国家响应。之后,美国计划未来10年斥资1500亿美元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法国宣布投巨资研发和生产用于家庭、办公楼以及政府为低收入者建造的房屋所需的绝热材料,以降低建筑能耗。其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均有类似的绿色发展计划,大多集中于能源效率、低碳汽车、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领域。绿色现代化将淘汰部分传统产业的就业,同时催生绿色产业和绿色岗位,为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为竞争力提升开创新机遇。
2008年,美国权威政府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出版了《碳博弈——国际竞争力与美国气候政策》一书,阐明美国为何退出《京都议定书》以及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压力下如何实施新的产业竞争策略。美国把顺应现代化绿色发展、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作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这反映世界经济博弈重点的转移。必须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正确把握现代化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产业竞争方式和策略,争取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和新优势。
2010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7722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0.72吨标煤,能源消耗效率也居全国第四位。“十一五”末,浙江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消减数超均额完成任务,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多年居全国前列,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不过,用绿色发展衡量,能源消耗总量依然偏大;与发达国家的能效比,能源消耗强度、污染物排放系数仍然偏大;产业低层次、出口低附加值、驱动低“研发”等发展方式转型滞后矛盾依然突出,节能减排压力仍然很大。“十二五”时期,浙江人均生产总值即将迈上1万美元。根据国际标准,这是一个从中等收入经济体挺进高收入经济体的阶段,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性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而应该是绿色现代化。为此,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确保在率先基本实现绿色现代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
关于产业绿色竞争力评价,国内学界目前尚无系统性指标或研究方法。金碚教授采用工业品整体出口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成果性指标衡量一国的产业竞争力。他认为产业竞争力“实质是国际间(或者地区间)生产效率的比较”。④佘镜怀副教授提出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应包括出口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利润率三个显示性指标和生产率、市场营销、企业组织三组分析性指标。⑤顾永东等将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整理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领导重视程度、政府及社会公众的看法、企业的环境绩效四个一级指标和十九个二级指标。上述研究对于构建产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启示性思路。
产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有其自身特点和要求。首先,必须体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将产业的经济效益寓于环境效益之中,实现物质生产力与环境生产力同步协调增长,这才符合绿色现代化发展方向。其次,既要反映企业绿色竞争力优势,还要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产业发展对于产业绿色竞争力的意义。再次,统筹考量产业竞争力内生因素与外生变量关系,特别需要关注21世纪以来影响产业竞争力的“绿色”变化趋势。总之,产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必须统一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关系、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结构竞争力关系、内生性变量与外生性变量关系、潜在优势与现实优势关系、生产要素硬性条件和环境规制软性条件关系、短期影响因素和长期影响因素关系。依据这些因素和条件,本文将产业绿色竞争评价体系归纳为8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如表1。
产业绿色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取决于数据的可得性、同一性和可比性。由于目前国内产业绿色竞争力研究刚起步,涉及领域较新,原有的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不完全支撑浙江产业绿色竞争力课题研究需要。本文试采用产业市场占有率和能源消耗利润率两个成果性指标对浙江产业绿色竞争力状况作初步测算,数据如表2。
2010年浙江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91%。以此判断,浙江分行业市场占有率超过 7%的在全国产业结构中便具有较高的竞争力。测算结果是,浙江具备产业竞争优势的细分产业有三类:一类是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19.45%,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3.46%,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6.33%,家具制造业12.5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32%,化学纤维制造业37.21%,塑料制品业9.33%,塑料制品业14.03%,金属制品业9.73%,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3.87%,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4.83%;二类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通用设备制造业 10.6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0.8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1.32%;第三类是公共服务业,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8.1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72%。传统制造业在产业结构竞争力中占了大头。从能源消耗利润率指标看,上述行业均是提高的,表明绿色竞争力增强。从分行业内部结构看,低附加值、高资源消耗的传统产业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性较好,附加值较高的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持续性反而较差,近三年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是下降的。从大的产业分类看,浙江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增长态势,2008年为23660.67万吨,2009年为23907.42万吨,上升1%;碳生产率各产业部门有升有降,农业由1.57万元∕吨上升至1.68万元∕吨,工业由0.53万元∕吨上升至0.54万元∕吨,建筑业由2.71万元∕吨降为2.70万元∕吨、交通运输业由0.39万元∕吨上升至0.40万元∕吨,批发零售业由2.35万元∕吨降为2.28万元∕吨⑦,分部门产业绿色竞争力喜忧参半。浙江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服装、家电、机电、鞋子、打火机、塑料化工等传统制造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江苏、广东、山东之后,产业的国际绿色竞争力矛盾突出。总结性概括,浙江整体产业体系在国内有较强的绿色竞争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势更明显,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省市比有一定差距,产业的国际绿色竞争力矛盾比国内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在保持传统制造业绿色竞争力同时,产业结构绿色竞争力提升重点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培育的绿色产业,重心是国际绿色竞争力。
表1 浙江各产业市场占有率和能源消耗利用率
表2 产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⑥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通过对42个国家横截面数据分析,发现部分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呈现倒U形曲线,就像反映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那样。由此环境库茨涅茨倒U形曲线引起学界兴趣,并被发展经济学家作为分析发展中国家超越传统现代化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即发展中国家如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脱钩,改变先污染、后改善轨导,走绿色现代化道路,便能成功地完成环境库茨涅茨倒U形轨迹的“隧道穿越”。“隧道穿越”意指发展中国家摆脱传统现代化路径、截弯取直地走绿色现代化道路。浙江省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转型阶段,能否实现绿色现代化目标,能否避免先污染、后改善的路径依赖,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主动推进环境库茨涅茨倒U形轨迹的“隧道穿越”,是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
(一)尽快建立环保产业政策体系,大力推进环保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加快推进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是促进产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撑。环保产业是关联经济增长、排放减压和环境治理三位一体的核心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产业的节能减排和治污技术能力的提升,也决定产业绿色竞争力水平。尽快制定浙江环保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加强对环保产业科学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引导。加强环保产业的市场主体培育,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环保产业。增大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开发环保产业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将清洁生产需求潜力转化为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的现实动力,以科技进步推动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绿色竞争力增强。
(二)加快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完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绿色化转型是培育新兴经济业态、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以构建低碳生态产业体系为抓手推进产业绿色竞争力。通过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高循环,低排放、高效率运行的绿色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资源节约型先进制造业,合理控制资源消耗大、减排能力差的重化工业外延式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的绿色生态化改造,以发展循环经济为载体,改进工艺系统的技术结构和集约化水平,推动传统工业优化升级和产品结构更新换代。建立有利于产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投资环境,吸引优质经济要素区域集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绿色投资集聚能力,形成产业绿色竞争力的自增强机制和自循环系统。
(三)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重点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节水技术、环境检测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工业废物再生和循环利用技术以及清洁管理是产业绿色竞争力的动力源泉。要依靠技术创新大幅度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重点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尽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布局和生产方式。依靠技术创新,鼓励垃圾发电、风力发电,大力推进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项目投入生产。
(四)推进环境管制分类化、精细化,增强调控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浙江纺织业和服装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产业竞争力在不断提升,但是绿色竞争力不尽理想。纺织业和服装制造业在能源消耗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多,在生产过程中工业废水排放量大。2009年浙江纺织业的能源消耗量占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的3.5%。2007至2009年纺织业能耗有所下降,但是服装制造业能耗基本没有改变。相对应地,纺织业二氧化碳排放相对少,服装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多。浙江纺织业和服装制造业主要能源来自电力,占全部能源消费的60.4%。在浙江电力生产的能源结构中,77%来自煤炭,导致了纺织业和服装制造业碳排放居高不下。短期内纺织业和服装制造业的环境管制重点是严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加大县、镇一级纺织业和服装制造业的工业废水治理力度。
(五)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型“价值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价值创造体系,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创新驱动特征。现阶段,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需要培育和健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处理好战略型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关系,既要注重新兴产业的低碳化创新改造,也要注重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效应。提升浙江整体产业绿色竞争力,是加快经济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引擎,符合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是一项艰巨、长期的任务。必须把优化产业结构与节能减排任务结合起来,把提升企业竞争硬实力与完善环境规制软实力结合起来,把扩大绿色需求与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努力不欠生态新账,多还生态老账,开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绿色现代化平稳推进的新局面。
[注 释]
① 许扬洋:《绿色竞争力研究综述》,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第6期。
② 赵领娣、徐新:《循环经济下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5期。
③ 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④金碚等著:《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⑤佘镜怀:《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⑥ 产业市场占有率数据来源于《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能源消费利润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浙江统计年鉴》2009年、2010年、2011年各期测算。
⑦ 张其仔主编,郭朝先、白玫副主编《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
[1]董敏杰,梁泳梅,李钢.环境规制对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3):57~67.
[2]傅京燕,李丽莎.环境规制、要素禀赋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J].管理世界,2010,(10):87~98.
[3]金碚等著.资源环境管制与工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4]胡鞍钢.绿色现代化:中国未来的选择[J].学术月刊,2009,(10):73~78.
[5]李钢,马岩,姚磊磊.中国工业环境管制强度与提升路线——基于中国工业环境保护成本与效益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3):31~41.
[6]何传启.生态现代化——中国绿色发展之路[J].林业经济,2007,(12):16~19.
[7]佘镜怀著.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8]张其仔主编.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9]赵彦云等著.中国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0]周勤,吴利华.产业结构、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就业差异[J].世界经济,2008(1):78~89.
[11]周勤,赵静,盛巧燕.中国能源补贴政策形成和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3):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