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芳
(肇庆学院 图书馆,广东 肇庆 526061)
高校图书馆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探讨
郭瑞芳
(肇庆学院 图书馆,广东 肇庆 526061)
建设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同时,促进资源共享,提升图书馆竞争力。在数据库建设中应遵循需求性、持续性、标准化、规划化、共建共享原则,应正确遴选主题、多途径征集资料、规范标准、设计建库。
高校图书馆;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不但承担着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信息资源保障的艰巨任务,而且还肩负着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支持地方文化建设和服务地区文化发展的社会职能。全媒体时代如何让地域文化进一步融入高校,并能全方位地为教学科研和促进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服务,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之一。高校图书馆应适时地结合学校发展的条件和所在区域的地方特点,特别是针对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建设有促进作用的地域文化,成立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加强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从而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并有力地推动地方文化建设事业。
全媒体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致使纯文字阅读已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文、图、声、光、电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多元化的阅读环境将深受广大读者用户的青睐。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能以图、文、声等直观易读的形式再现原始画面,具有集史料性、学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显著特点,建立全媒体特色数据库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现实需求。
(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以图书、期刊资料为主收藏方式的图书馆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单一的馆藏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获取知识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于是,大量的数字出版物以及一些珍贵资料以数字媒体的形式被收藏,其中一些地域文化、历史资料、收藏物都以图片、视频图像的方式展现给读者。这些资料具有类型多样、数量庞大、文献分散的特点,通过建立地域文化数据库,可以将那些新搜集到的经过整理、加工的地方文化信息资源添加到已有的馆藏之中,使图书馆相关资源的收藏日渐丰富而形成特色。
2002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出了开展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虚拟资源建设目标,就是整合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形成网上统一的馆藏体系。因此,加强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不但使馆藏信息资源得以开发和优化,而且使《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得到了相应地贯彻落实,从而为地方和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和信息支持,同时,也可对一些失传或濒危的文化资源起到保护作用。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图书馆业务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是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内容包括多方面、多层次,覆盖的范围也很广,对于涉及地域文化教学和科研的教师来说,首先,需要对这一地域进行全面的了解,如历史遗产、地区人物、风俗物产、风景名胜等;其次,也需要对其历史沿革、地域文化研究信息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从而把握自己的研究方向。具有多功能、多检索途径的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可以为他们提供便捷的检索和阅览条件[1]。
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对学生素质教育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本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与体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热土,从而加深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并受到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的教育,使人生的感悟得以升华。
(三)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逐渐从“大而全”或“小而全”的传统性、分散型建设转变为共建共享为特征的整体化建设。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它区别于其它馆的独特收藏,不仅能确立图书馆在该方面的绝对优势,同时,也是图书馆的生命之本和文献资源共享的重要基础。各图书馆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就要有选择性地收藏文献,建设属于自己的数据库,尤其是开发有地域优势的数据库[2]。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为高校图书馆实现馆际互借、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信息特色服务。
(四)是核心竞争力的“名片”
网络环境下评价图书馆的标准不只是看馆藏资源多少,关键是看其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多少。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源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其本质是通过对图书馆多种资源和多种能力的有机重组与整合,最终形成一种支持图书馆持续发展,并在竞争环境中保持自身特色与优势的能力[3]。全媒体特色数据库建设可彰显图书馆建设的特色化和精品化,发挥特色资源的优势,突出亮点,实现馆藏价值,真正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同时,也可为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打造“名片”。
(一)需求性原则
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立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作为基本点。需求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用户需求,数据库建设是把为用户提供最大便利作为最终目的的。因此,读者的构成、知识结构、文献需求等特征是我们必须要了解的,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题的选择;二是学科需求,重点学科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是院校建设的核心和高校发展的命脉,在地域文化数据库建设中必须突出重点学科建设和专业的特色,使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对教学与科研真正起促进作用,并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地域文化数据库建设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实现价值并创造效益[4]。
(二)持续性原则
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确定收藏方向时,需要特别注意文献来源的可靠性,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避免出现文献稀缺、枯竭和断档的现象,确保特色文献资源的及时补充、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数据录入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数据库建设的完成,其生命力在于数据库的及时更新、修正、充实和完善,所以要经常性地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使特色库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势,进而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三)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标准化、规范化是建设高质量数据库的重要保障,它对保证数据库的质量,保持数据库的系统性、兼容性,对实现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特色数据库建设应严格遵循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在数据采集、加工、检索及信息检索语言过程中,特别是在描述语言和标引语言方面,要采用国际、国内通用的数据著录标准、数据格式标准、数据标引标准、规范控制标准及协议而进行系统化和逻辑化组织[5]。数据库建设的主要标准包括元数据标准、检索语言标准、安全标准等,数据库的共享还涉及通信标准、字符编码标准、可扩展置标语言,等等。只有采用统一的标准才能有利于互联、互访,同时又为用户节约检索时间,提高检索效率,降低检索费用,从而达到共建共享的目标。
(四)共建共享的原则
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是一项较大的工程,需要资金、人员和技术的投入,需要广泛协作并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设。通过各系统图书馆之间、同一系统图书馆之间、不同地区及国内外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协作,统筹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各尽所长,优势互补,联合共建,资源共享。通过合作,增强了社会各领域的联系,也扩展了机构与机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易于形成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整体优势,改变以往特色数据库建设自建自用、“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避免重复建库和留下空白学科,使每一学科的建设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可持续开发,为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岭南文化数字资源平台”的“孙中山全媒体数据库”是由广东省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多家单位联合共建共享的。它荟萃了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孙中山文献资源,建成包含图书、论文、档案、图片、视频、音频等媒介的全媒体数据库。还有,“海南记忆网”已纳入“全球记忆网”中国合作项目,使海南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从区域性共建共享提升到全球共享[6]。
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可持续的系统工程,一定要有组织规划性,不能只依赖一个部门来完成工作,也不是简单几个网页和一些文献资料的堆积。它需要一个专业团队,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相互配合来完成。建库方案可以分以下3个方面。
(一)坚持“四性”遴选主题
地域特色文化,顾名思义,是某一地区特有的且又有一定影响和较大价值的文化,呈显著的地方性、特色性、影响性、价值性等特点,从广义的范围上来看,它不但包括物质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7]。具体来说,地域特色文化是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风俗习惯、土特产品、风景名胜等为对象的各种地区性的文化。这些具有较高价值、广泛影响力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为研究该区域社会进步,规划该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提供了详实的参考和依据。如福建闽西的客家文化、福建闽南的华侨文化,内蒙古地区的阴山文化,浙江地区的丝绸文化,广东地区的岭南文化、端砚文化、利玛窦与中西文化,等等。如何在众多的地域文化中遴选出满足本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又具个性的地域文化,为确保特藏方向的科学合理及可持续发展,在评价、遴选和最后确定特藏方向时都必须遵循优势性、需求性、可持续性、共享性的“四性”原则。
(二)打通“途径”征集资料
确定主题后,要收集和整理资料,这个环节的工作较为庞大繁琐。地方文献的特点是非公开发行的文献居多且分散,收集极为不易。它分布广泛,分散于各学科文献和各种载体中,分藏于众多单位里;它出现于网上,散落于民间。这种分散性给地方文献的采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们要借助政府、民间、网络等各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地域文化资料。首先,要多搜集相关的文献订单;其次,采访人员要多走访书店、古旧书市等进行现购,还可请相关院系如地理、历史等院系及擅长此方面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代购;再次,和当地的有关部门如公共图书馆、研究所、史志办、档案馆、文化馆、统计局、旅游局、文联、政协等建立联系,主动上门采集资料,沟通互补;第四,在媒体上开展宣传征集,向社会征集相关的资源线索,也可以拜访专家学者、当地名人及地方文献收藏家,这些专家学者往往能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文献线索,在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对他们收藏的文献资料进行复制或购买,可以使征集工作事半功倍;第五,定期在网上搜寻相关文献,时刻关注网上相关信息,做好网络资源的搜集工作,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以便建库使用。
(三)规范“标准”,设计建库
要将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成为图、文、声等为一体的全媒体数据库,就要对征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要确定数据库建设架构设计,使每个库下面包含声像资料库、研究资料库和导航数据库等子库。声像资料库包括视频、图片、获奖作品等;研究资料库包括期刊全文、电子书、地方文献等;导航数据库包括各种资源介绍、获取资源方式等。
建库阶段是数据库建设的关键步骤,关系到数据库的质量。它包括数据库软硬件的选择、数据库数据的采集、筛选、分类、著录、标引、格式转换等工作。其中,技术人员负责软件平台的开发、数据的上传工作;数据库负责人在整个建库阶段要协调各工作环节,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严格按标准和计划建库,最后还要对数据库进行验收。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依据用户的需求,重视其实用价值,保证向用户提供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在后期运行阶段,数据库的数据一定要定期更新。数据库运行阶段的主要工作有:及时收集相关专题的信息,不断地扩充其内容;定期进行系统的维护与升级;通过各种的宣传手段来增加用户数量;根据用户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数据库。
建设地域文化特色数据库是高校图书馆肩负的任务之一。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构建地域文化数据库,不仅能提高地域及学校的知名度,而且在传播地域人文、经济、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诚然,只有坚持服务理念的创新,拓展服务空间,才能使我们的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真正发挥作用。
[1] 唐艳.试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2(5):53-54.
[2] 马晴云.数字演绎文化传承——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探讨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J].图书与情报,2010(6):128-130.
[3] 杨春华.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图书馆发展策略探讨[J].图书馆,2009(6):99-100.
[4] 张燕莉.关于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4):119-121.
[5] 张雪莲.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与构建原则[J].图书馆,2011(4):27-28.
[6] 郭瑞芳.共享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探析[J].图书馆学刊,2011(1):45-47,60.
[7] 甘亚非.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数据库的必要性[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6):64-65,75.
Research on University Library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Construction
GUO Ruifang
(Zhaoqing University Library,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and quality education. Besides,it also promotes resource sharing and the library competitiveness.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which include requirement,persistence,standardization,planning,and sharing,and should have the correct selection theme,multi-way collection information,standard specifications and designing database in the database construction.
University Library;regional culture;characteristic database
G250.74
A
1009-8445(2012)04-0052-04
(责任编辑:禤展图)
2012-02-11
郭瑞芳(1968-),女,河南新乡人,肇庆学院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