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质的研究法”

2012-01-28 21:47温丽芸韩永红
肇庆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者价值

温丽芸,韩永红

(肇庆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试析“质的研究法”

温丽芸,韩永红

(肇庆学院 教育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质的研究在当今社会科学领域方兴未艾,它来自人文学科,是看重整体的定性以及说明的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肇始,到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兴起,直至20世纪80年代,在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影响下日趋成熟。它以情境性、现象性、整体性、行为性为特征,关注的是活生生的常人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在人类社会的存在,非常关注在现实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中亲自收集资料,寻求种种社会现象和个人生活的真实述说,而不是所谓普遍性。

质的研究;社会科学;方法论;逻辑实证论

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在当今社会科学领域方兴未艾,是一个包含多种方法论的研究名词,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理论传统的促动下,由衰到盛,由边缘、弱势、冷门走向了中心、强势、显学。其与量的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纷争,共同构成了上世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两条发展主线。瑞典教育家胡森(T.Husen)认为,量的研究从自然科学中来,强调一种分析的、经验的、可定量化的观察,在确定因果关系中作出解释;质的研究来自人文学科,看重整体的定性以及说明的方法[1]。近年来,质的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其一扫传统实证主义以机械的、非人性化的、决定论至上去阐释社会进化、变迁、变革的理论特征,用具有独特本质的人内含的各种社会价值和意义为依托,在社会多层次的实践情境中赋予个体人性化活力最合理的存在性,从而建构出了这种存在性的理论架构。本文试从质的研究法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其内涵特征及研究过程作一概述。

一、历史背景及回顾

19世纪随着社会实践的日益丰富,其逐渐显露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和秩序性,这一特征使人们相信在混乱的社会进程背后隐藏着与自然科学一样的确定性,这促成了以逻辑实证论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的诞生。于是,科学主义的范式开始渗透进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中,在普遍规律的追求中遵循着标准化、定量化、实证化的规范。尤其是将社会整体比拟为自然界,致使初步的社会科学理论带着明显的生物学痕迹,用单一的因果关系解释社会复杂的内在联系,其简单化和机械化不言而喻。更显示了初步的社会科学理论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较深印迹,尤其是那种对人性追求普遍性的理论建构,完全忽视了社会的本质、人的本质蕴涵的主体的生存特质。

而现代意义上的质的研究正是对社会科学理论中蕴含的逻辑实证论的一次反动。它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以“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群体”为单位通过现场调查和参与观察的方法,去切身体会研究对象在与生存环境相互作用中其独特的价值和生活意义,在社会实践及民族生存中的基石作用。这样以实证论为基础的社会科学开始跳出追求普遍性的理论建构,逐渐地将一种复杂的、多线程的人性的观点渗进人们用多元因果关系架构起来的文化关系,并开始意识到这种文化关系的获得要有自己特殊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对人独特的、独有的本质认识基础上的,它起初显现在大量的民族志文献梳理中。在西方学术界看来,民族志(ethnography)的词根“ethno”,于词源学视野下,来自希腊文中的“ethnos”,从而断定质的研究方法发源于人类早期的研究。而它的蓬兴应该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Boas)带学生到美国西北海岸的印第安部落作实地调查,于自然情景的深入分析中开始广泛倡导。博厄斯认为,逻辑实证主义所追寻的事物的本质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存在也是外部强加的[2]。显然,博厄斯这里强调,将现象与本质人为区分开来的传统哲学的做法,是抹杀了人及其社会具有与事物完全不同的独特境遇与逻辑。这些独特境遇与逻辑在严格的计算中是难以把握的,它们是属于生活世界的,因此只有回到生活世界本身才能抓住人类社会生存的独特特征。而博厄斯的学生米德(M.Mead)作为质的教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很早就将质的研究运用到美国教育研究之中。她进一步认为,这些生活世界是由一系列偶然的、边缘的、特殊的生活事件构成,它们反射着个体主观世界的意向性,在不断透露着一个群体、区域、民族的深层的积淀,而个体基于主体选择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这些深层积淀的表面反射,它们构成了生活世界发展历史的全部[3]。20世纪初,推动美国质的研究发展的一股强大势力是芝加哥学派。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有这样一批学者,他们都注重小单位的个案研究,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街坊,等等。特别强调个体基于主体选择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在现实生活之间,它们越来越多地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例如,社会实践中,什么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优先发展,应重视哪种因素,要优先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受主体价值的影响。显然在20世纪初,价值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必须考虑的领域。价值问题就是一个选择性的问题,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价值满足着人的需要,还体现着人的追求。因此,芝加哥学派强调,如果社会科学研究还寻求一种普遍的东西来统摄人的价值世界,就会出现理性与价值关系失衡、偏颇的状态。质的研究就是使这种失衡、偏颇的状态恢复常态的一种工具,它不仅追求价值对人的需要的某种满足,而且还要体现着人的主动追求价值。于是,芝加哥学派很自然地倡导,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在现实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中去亲自收集资料,去寻求种种社会现象和个人生活的真实述说,这些方法论特点严重影响了现代质的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到了20世纪30~50年代,受“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质的研究进入低潮时期,导致芝加哥学派走向衰落。但是,质的研究也并未就此止步不前,芝加哥学派成员布鲁默(H.Blumer)于1937年发明了“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的观念,同时付诸实践。20世纪60年代,政治民主运动促使质的研究苏醒过来,它开始在众人的非议中寻求自身独立自主的生存权和表达权,并把重点放在承认一切在场参与者的观点,包括那些毫无地位的人的观点在内。这正如E·迪尔凯姆(Emile Durkeim)认为的,许多社会现象都是有权势者强制造成的。人们于是把强制性看成是一个自然的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制造的结果。确实,社会历史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人们鉴别、协调、比较价值选择的结果,一般情况下自然领域中的所谓“规律”并不存在。这里,“规律”都具有一种假设的性质。这对以往的“信度层级”(hierarchy of credibility)提出了挑战。“信度层级”论认为,广大民众的思想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有权势者的观点更有价值,这显然与民主平等的意愿相违背。而质的研究方法尊重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见,迎合了公众的心理,揭示所谓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和价值选择,在研究取向上,尤其关注了普通人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

20世纪70年代,随着视野的逐渐开阔,渐趋成熟的后实证主义思潮、现象学理论、符号互动论观念、女性主义观点在质的研究中逐渐加深,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开始被付诸实践,如语义分析法、叙事分析法、扎根理论、个案研究、历史研究,等等。当20世纪80年代来临的时候,人文社会科学为人们描绘的蓝图是:内部大一统规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新时代开始到来。在这一背景下,质的研究更加注重不同人群的声音,更加不去致力于揭示规律,而是描述常识,在方法上也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碰的,这已作为了社会科学传播和捍卫的一种常识;同时开始有意识深入到历史、社会和教育的情境之中去关注“生活世界”及其种种价值的解释问题,并对其中不断显现的 “效度”、“信度”、“客观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建构质的研究的现实主义结构,也摸索着寻找新的“真理”和“方法”。其中研究者的自我反省能力,对自己作为研究者的角色的反思,无疑得到广泛加强。

二、质的研究的内涵及其特点

当代比较成熟的质的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形成而渐趋成熟。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主张采用自我参照的现实性来代替客观的现实性。他们引用新物理学派的观点来否定因果律,尤其重视人的高级心理,提倡用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对人的思维、创造性、人际关系、共存意识等高级心理进行多信息源的综合性研究。同时,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创构的理论以及研究的方法,常常受到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心理学许多问题的研究也必须扎根于本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对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发掘和充实,形成新型的定性研究——质的研究方法。国内的陈向明将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4]国外学者费舍 (Fischer)认为:“质化的心理学研究探讨的是性质,即人的经验和行动的独特的、本质的特征。质化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的、解释的和描述性的努力。它从特定情景中的参与者的角度来理解和描绘人的经验和行为。”[5]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质的研究总是在某一自然情境中进行实地研究,具有情境性特征。它使研究者总可以在任一自然环境中,观察正在发生的情况,不用控制变量,对结果的解释也依存于所收集资料的情境。

第二,质的研究具有现象描述的特征。从现象学出发,对经历的现象进行认真细致的描述,而不是无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观察某一行为现象,努力去理解这一行为对行为人意味着什么。这种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避免被研究的现象形成先入为主的意见,依据事实资料,提出有效理论。

第三,质的研究关注研究对象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特征。它与实验法不同,先假设再检验。与此相反,质的研究注重在资料的收集分析中产生假设。研究者更关注整个情境的整体观念,而不是把注意力分散在细枝末节上。质的研究是以整体、全局的观点看问题。

第四,质的研究强调行为的主体性,具有主体性特征。研究者本人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实践者。质的研究主要依靠研究者自己的观察、访谈去分析和总结,要求研究者直接以参与观察者身份进入情境,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并在与研究对象发生各种关系中,理解研究对象,解释其行为意义。同时,研究者在教育组织中,注重与组织、群体的互动。

第五,质的研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整合性特征。它有各色各样的方法分支,包含许多学科的因素,受到诸多学科理论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种学、现象学。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质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超学科,有时是反学科的研究领域。

在越来越追求研究方法精致的社会科学领域里,质的研究在突破传统范式并与时代契合中,所选择的扎根于主体叙事般的生活事件的“唠叨”方法,有一些很有启发的特征。

第一,接受价值。与实证主义不同,质的研究方法承认,必须面对价值问题,事实与价值截然分开,信守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其实,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是如何把价值置于一个适当的位置。质的研究认为要体会被研究对象的喜怒哀乐,只有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中,才能关注如何涉入价值,哪些价值态度会对一个具体的研究有影响,如何平衡和协调不同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人际态度和思维方式应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创造性。

第二,接受实证研究方法。同以辨析、沉思为特征的定性研究方法不同,质的研究方法博采各家之长,把多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现象学、解构学的一些方法运用于自己的研究中,在较好的互相沟通中,使各种价值冲突和矛盾,特别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各种价值冲突和矛盾得到良好处理,深入常人的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认识人性本质中分享人生经验,从而广泛地扩展了自己的研究内涵。

第三,接受被研究者对研究的介入和影响。事实上,被研究者常作为质的研究方法的中心来展开的。这是因为,被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作为关系主体主动参与研究过程,并产生某种价值态度;同时产生频繁而强烈的互动,使研究者、被研究者的属性有所变化。因此,质的研究过程完全是互动、共创和分享的过程,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二者应构成和谐、宽容和极具亲和力的研究氛围,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识主体、客体。

第四,去掉所谓的客观规律。质的研究追求科学真理,但不是绝对真理本身。在这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是无规律的、主体的选择活动起着决定作用。这样,多种可能性和偶然性就是社会历史的必然发展,可以预言这些可能性和偶然性,但预言并不是客观规律,在许多情况下,所谓客观规律甚至表现为一种霸权语言。因此,质的研究更重视的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选择性及其背后的价值问题。

第五,不追求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质的研究主张研究过程中的自我批判、学习、修正、换位的科学方法,反对一切绝对化,把它看成是人类一切价值生活的决定者。因为质的研究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独特事件的独特境遇和逻辑,这些独特事件有自己的历史本质。由此,质的研究反对以不变、先在的客观规律假说来解释社会现象。就方法论的意义而言,质的研究应该是目无定法,总是处处透露着一种人文追思、一种价值关怀,又可以说是道有常道。

三、结语

质的研究是以另一种方式题材来研究、说话、写作,去“寻觅表达的可能性”,从而做到以研究常识为己任。其中,尤要注重质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定性研究方法的根本不同之处,是表现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质的研究方法关注的是活生生的常人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在人类社会的存在,而不是所谓普遍性。就此而言,传统的定性研究远落后于质的研究。

[1] 瞿葆奎.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79.

[2] 叶秀山.思·史·诗──现象学与存在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

[3] 马云鹏,林智中.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4]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05.

[5] BOGDAN R C,BIKLEN S K.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M].Allyn and Bacon.1982:2.

An Analysis on“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EN Liyun,HAN Yonghong
(School of Education,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has been popular nowaday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it is from the human science and focus on integrant.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it started from America,following the rise of“Chicago School”,till 1980s the research method has become more well-rou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modern psychology.It takes the characters of situation factor,phenomenological,wholeness and behavioral factor,focuses on the vivid real world and the existing meaning,collecting materials in the real society.It seeks for different social phenomenon and real individual statement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ocial science;method theory;logical method

G40-034

A

1009-8445(2012)04-0069-04

(责任编辑:杜云南)

2012-01-03

温丽芸(1980-),女,广东湛江人,肇庆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硕士。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研究者价值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