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明
落实《纲要》精神促进高考与基础教育协调发展
李光明
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实施的调研分析,旨在寻求一条新高考与新课改互认的途径,希望高考和基础教育能够在落实《纲要》精神的基础上协同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课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新课改中的评价问题,尤其是与高考相关的评价难题,提出了通过以高考为代表的考试评价推进新课改的建议。最后,从促进协调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建立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型关系,力图通过高考改革促进新课改的发展。
高考;新课改;改革;纲要
21世纪初,基础教育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与此同时,高考实行了分省命题,并于2007年迎来了高中新课改后的首次高考。为了实现与新课改内容的顺利衔接,发挥高考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对新课改省份进行调研,以了解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同时,不断改进高考命题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深化考试内容与形式的改革和题库建设,把破解改革难题变成提高自身素质的机遇。
本文结合近几年调研掌握的情况,客观分析目前新课改中教育、教学以及综合评价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认真反思目前高考命题工作,为改进中学教学和高考命题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关注过程与方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时代特征,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教育改革上的反映。
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总体上,新课改对基础教育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开始发生积极变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减少,合作式、启发式教学形式普遍采用。师生互动有所增强,教学重心逐渐由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在此基础上,教学评价方式开始发生转变,过程性评价作用逐步显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对于如何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基础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逐步发生变化,学生的日常学习、社会活动、综合素质等逐步纳入过程性评价体系。
由于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和解决。为此,我们从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那里了解到新课改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难题。在近几年的持续调研中,多数人认为新课改存在以下问题: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课程研究者和设计者提倡基于标准的教学,但标准本身却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科模块设置存在缺陷。
部分学科的模块化设置有损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割裂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如反映意见最为集中的历史学科,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分专题的模块设计方案,割裂了历史学科的时序性和知识的系统性,造成学生无法建立完整的历史时空观念。又如物理和化学,一些基础性知识放在选修模块,不同学生在选修模块选择上的差异性,造成知识学习不全面,进入高校后的学生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不利于高校实施统一教学。
第二,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知识内容安排和认知能力层次的衔接不畅。
初中和高中有的学科教学内容脱节,有的内容重复,有的知识缺失,不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有的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知识体系及内容存在错位现象,导致初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需要在高中教学时进行补课,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三,学科内容偏多,教学要求模糊,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新课标增设选修模块,从总体上增加了学科内容,各地普遍增加了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也相应增多;但中学教师无法确切把握教学的实际程度,导致很多教师采取“新增的内容照本讲、删掉的内容照常讲、改动的内容照旧讲,选修的内容全部讲”的办法进行,从而加重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一纲多本”是此次新课改的重要特色,但由于新教材编写的复杂性,加之在管控过程中的一些疏漏,从而形成新课改各环节中的瑕疵。一方面,“一纲多本”下的多种教材真正有个性、有特点、有水平、有创造的并不多,许多教材是仓促上马,抢占使用地盘,造成教材之间的质量有较大差异。另一方面,不同教材中有的知识内容之间的不同让中学教师无所适从。比如生物学科有五种版本教材,不同版本间的内容广度或深度差异很大。
第一,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还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由于新课程教学难度大,对教师的要求高,还有很多教师对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有畏难情绪,甚至产生怀疑和抵触,不少教师仍在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新课标内容的教学。这说明新课改理念还没有被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完全理解掌握,难以形成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
第二,对综合实践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视不足。
一些教师对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自主、合作等学习方式的理解不到位,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究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如对探究学习的把握不清晰,从而出现“口头教实验”、“口头搞探究”、“探究教学形式化”、“探究步骤教条化”等现象。探究类和实践类课程虽然列入了教学计划,却常被文化课占用,有些缺少实验条件的学校干脆放弃了实验教学。
第三,选修课程的开设流于形式。
大多数地方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指定各学科的选修模块,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违背了设置选修模块的初衷。由于学生选择和教学设置之间出现偏差,学生对部分指定选修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欠缺,很多学校选修模块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随着新课程省份的不断扩大,新课改后的高考方案也逐渐稳定,各地课程教学选修模块设置呈现出与高考选考模块逐渐趋同的现象。
新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评价机制的变革是最主要的配套改革之一。尽管各地对于如何建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是目前的评价体系跟不上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当前的课程评价还没有摆脱传统评价观念的束缚。主要表现为:
第一,课程改革综合评价体系不健全。
一是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存在过度依赖高考进行评价的现象。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价、教师的评价还是学校的评价,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思想根深蒂固,“致使一些学校成为应试急先锋”,甚至公开主张以高考成败论英雄,使得新课改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学业水平测试对基础教育的检验作用不强。目前,实施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都实行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有的由省里统一组织实施,有的将测试下放到地市组织实施。由于合格标准要求低,通过率高,对中学教学的检验和评价作用名存实亡。同时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果因可信度低,供高校录取时参考的作用没能真正体现出来。
三是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差异较大,尺度不一,可信度低。一是各省对综合素质的理解不一致,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二是在具体实施方案中,部分指标的评定等级粗糙,可操作性不强。评价的工作量较大,给教师带来了一定压力,使学校疲于应付。三是难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可比性,这使得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千篇一律,难以在高校招生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第二,高考改革的“不能承受之重”。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将矛头指向了高考,认为高考是新课改的“瓶颈”,高考不进行相应的改革,课程改革便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对高考与课程改革关系的错误认识,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把高考看作课程改革的“敌人”。有的教师说,“只有挣脱高考的束缚,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和全面推进”。二是把高考当作教学的终级目标,学校和教师全部围绕如何应考、如何得高分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有的教师说,“家长送孩子上高中,就是要孩子考大学,考好大学,不围绕高考进行教学,家长不答应,社会也不答应”。比较极端的做法就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不学”。如英语听力考试的问题,有的省在英语考试中不考听力,有的学校就不教。
毫无疑问,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高考只是众多评价中的一种。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而设立的考试,其根本目的是为高校选择合格的新生提供依据之一。认清高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地位,树立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观,积极探索并认真尝试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考试方法,势在必行。
教育部1999年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高考内容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实施带来了新高考的新特点: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这一次高中新课改的亮点,而新的大纲在维护统一考试的前提下,尽可能反映新课标教学中倡导的这种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新课改对新高考提出的改革要求是: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充分反映新课改在教育教学内容上的变化;打造符合新课改需要的量尺,提高考试的精细化程度,反映新课改个性化发展的理念;将考试全面拉升到评价的层面,为考生和社会提供多元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改为高考的改革既提出了问题,也提供了机遇。因此,应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
建立健全国家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发挥对中学教育教学的指导和评价作用,消除当前把高考结果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唯一依据的做法。建立高中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和指导系统,指导课程教学与管理,强化对高中课程与教学质量的监测。
第二,完善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制度体系。
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保证其实施的公平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完善学业水平测试,研究确立全国统一的测试目标和评价标准,突出对学生日常学业水平的过程性评价,以及对课程改革教学情况的评价。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标准、程序,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操作措施,保证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可信、可行。
考试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实践活动,因为考试不仅具有反映教育的实证用途,而且更具有教育管理的工具职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考试招生与素质教育的改革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这为在改革中建立考试与教育的新型关系提出了方向和操作方式。
应该说,造成上述新课改难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此番新课改的最初设计中,高考改革并未在考虑之列,也就是说,作为对课程改革具有客观评价意义的高考没有参与新课改的总体设计,更没有作为一个改革的“突破口”。高考之所以能够快步跟上新课改的步伐,并主动提出为新课改服务、为考生和社会服务的观念,完全有赖于考试机构长期探索考试内容改革和机构自身建设的积累。在《纲要》的指导下,高考改革一定要成为课程改革的先导,以保证教育教学与考试评价的一致性,这是建立高考改革与教育改革新型关系的基础。
这其中包括完善学科能力结构和考查目标,探索加强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考查的方式方法,建立能力考查的效度检验方法和机制。充分挖掘高考数据,利用考试信息对学校、学生、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报告,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发挥高考对中学教育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
克服一考定终身,并不是不要考试,也不是简单地实行多次考试,而是将考试转变为对考试对象的评价,帮助他们在考试当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如果我们把上千万考生作为一个群体看待,那么考试所提供的评价信息将是基础教育部门不可多得和无法替代的数据资源,是推动素质教育的真正的“突破口”,也是高考与基础教育互通、互认、互动、互惠的长效机制。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的思路,是专业考试机构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定能够跳出以往教考关系的怪圈,形成新型的教考关系。
对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纲要》提出了许多要求,但是我们认为,“突破口”的问题不解决,其他方面的改革就难以实行。上述对新课改的观察和建议旨在寻求新高考与新课改的互认,从而营造一个改革的共同语境,希望高考和基础教育能够在《纲要》的指导下协调发展。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往往成为社会发展的指向,而考试的改革又往往成为教育改革的先导。这是因为,对教育的认识反映了对社会的设想与建构,对考试的理解反映了对教育的审视与思考。事实上,历史也一再地证明了这一点。《纲要》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这种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定位和协调,反映了《纲要》对考试和教育的关系的深刻理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础。以考试改革促进教育改革,从教育改革审视社会变革,这既是历史的足迹,也是我们脚下的路。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S].教学(2008)4号.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S].教基(2004)2号.200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S].教基(2005)2号.2005.
[5]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
[7]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Outline and Promote Joint Development
LI Guangming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observatio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new courses(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new courses reform in recent years,we try to find a new way to the mutual recognition betwee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the new courses reform,with the hope that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nd basic education can develop on the basis of The Outline commonly.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we analyze the new course reform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discuss the evaluation problems accompany by the new courses reform,particularly the dilemma associated with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We hope to promote the new courses reform through the innovation of evaluation represented by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Final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on development,we hope establish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examination reform and education reform,and t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ourses reform through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The New Courses Reform;Reform;The Outline
G405
A
1005-8427(2012)02-0003-5
教育部考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