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业本科生分级导师制探索与实践

2012-01-28 23:06杨仁超魏久传樊爱萍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杨仁超,魏久传,吴 强,樊爱萍

山东科技大学 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教育论坛

地质专业本科生分级导师制探索与实践

杨仁超,魏久传,吴 强,樊爱萍

山东科技大学 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摘 要:我国传统的地质教育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存在许多弊端,而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种很好的教育制度,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认为在当前阶段高等教育改革中,针对地质专业本科生实施分级导师制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分级导师制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才,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地质专业;本科生;分级导师制;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专业教育和学生管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即专职教师仅负责专业教育,辅导员或班主任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两条“平行线”很少交汇,实践表明,这种教育格局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诸多不利。而本科生导师制强调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德育和智育并重,可有效发挥教师的专业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相长。导师既是大学生的师长,也是大学生的朋友[1]。导师制将课堂理论与生产、科研实践相结合,将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融为一体,使得个性化发展与群体教育协调一致,不仅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引大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奋斗目标,从而有利于实用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且便于导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增进师生感情,体现 “以人为本”大学教育理念,因此导师制是一项很好的教育制度。

一、导师制的发展

导师制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中国的先秦私学,西方的古希腊,但真正形成制度的直接源头则是14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导师制在过去的百年中一直是牛津、剑桥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这也使得牛津和剑桥的大学教育理念有着无与伦比的渗透力,广泛地播撒于世界一流大学[2]。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近年来在我国各高校的本科生教育中得以试行尝试。进入21世纪后,国内部分高校在全校或部分院系开始尝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自2002年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全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其他高校则处于不同程度的试点探索阶段。我国的《教育大辞典》将导师制定义为:“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即是将班级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本科生导师制是将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模式嫁接于本科阶段的教育,是高校探索育人的新模式[3]。

二、导师制的优势

1.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现行的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式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传输,忽略学习方法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而兴趣激发、因材施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由于本科生导师一般在专业上都学有所长,师生通过双向选择,不仅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因材施教,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有效的师生比例,每位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仅对少数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指导[4],因此,导师能够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对其进行检查评定,从而有利于培养其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类证思维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高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理论、轻实践,是我国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教学资源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培养计划设置、实践机会少等多方面问题引起的。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不仅解决了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机会少等现实问题,而且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科生可参与资料调研、数据处理和实验操作等科研基础工作,在参与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树立自信,培养科研兴趣。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能让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在教学中增加科研的内容和实践环节,促使科研与学生培养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导师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综合成绩排名、各种奖励等,同学之间的竞争关系不言而喻,况且当今中国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独”字当先,造成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导师制下,由于同一师门的学生接触机会多,便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方法和经验;还有机会与研究生、博士生一起研究同一个课题,强化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提高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大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团队,进行分工协作,十分有利于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才能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

4.有利于保障英才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不断实施,学校招生规模不断翻番,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已经由之前的英才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精英教育和科技领军人物的培养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树立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观,坚持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协调发展。而导师一般在专业上都学有所长,加上所指导的学生人数较少,能够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做到因材施教。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在思想素养、自主性学习、科技创新、实践能力等多方面接受更好的指导,从而有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有利于培养精英人才。导师制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因材施教、建立大众化教育与英才教育并重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5.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容易出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真空期”,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突然从10余年的师长督导下“解放”出来,造成一些学生无所适从,摇摆于“认真学习”和“放纵自我”之间;大三大四的学生由于课程学习任务相对较轻,尤其对于不考研的学生,自由度很大,渴望了解社会,对未来的就业问题心存疑惑,对于学什么技能、如何学等问题,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极易在迷茫中荒废时日;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专业不甚了解,对专业的茫然导致学生学习无目标、无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

然而辅导员往往并非本专业毕业,或受专业知识结构的影响,仅能对学生给予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和帮助。而在导师制模式下,导师可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确定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方向,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实施导师制,专业导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基本功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

6.有利于推动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导师制可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双向选择的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教师的水平自由选择,一些责任心不强的老师会逐渐被学生淘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思想跟导师广泛交流,涉及的内容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对导师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空间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年富力强,思维活跃,一些大胆的思维探索有可能对导师产生启发,从而有利于激励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专业水平。而导师自身素质与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又将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发展。

7.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

当前高校规模日趋扩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也相应增加。教师有时面对百人以上的学生上课,难以认全学生,师生交往不深。实施导师制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师生双方可以更直接地沟通,相互之间频繁交往和共同活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学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品行、学识和才能,有利于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了一种教书育人的新机制。

三、导师制的必要性

1.学生管理教育之迫切需要

以前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主要是两条线:教学和学生管理。多年来的高校扩招引起学生总数激增,各种竞争日趋激烈,学生心理压力大,导致少数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而面对日益缩小的师生比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空前压力。原有的管理教育模式受到挑战,以前的辅导员1个人管理2个或3个班级的几十个学生,后来到管理1个年级200~300个学生,到现在1个辅导员要管理400~600个学生,这就使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只能忙于事务性的工作,而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力不从心;另外,由于辅导员的知识结构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指导等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国内也曾有不少学者对导师制进行过有益的探索与实践[5-6]。

导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思想辅导,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知识渊博、人生经验丰富的导师以其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影响,导师的治学精神和生活哲理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以导师为榜样,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7]。因此,施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

2.学习先进教育模式的需要

笔者通过参加赴美国、加拿大高校管理考察和香港高校教育管理交流考察研修班,发现国内外名牌大学的教育模式很有借鉴意义。例如:美国高校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除专业知识之外,很多都是在探讨人生,实现的方式基本都是访谈式的,老师做完报告都要留出相当长的时间,现场回答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渊博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人生的真知灼见。

而源自香港高校的启示有两点:一是服务和引导是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香港高校也有辅导员,但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组织国内外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真正实现了全员育人,全校的各个部门都有对学生的管理职能,都直接面对学生,全体教师都有参与学生管理的职责,每年院长与教师签订工作协议时,都规定有15%~30%的工作量是管理学生事务。绝大多数的教师都会主动参与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发展、成才以及就业的引导,每个学校都设有许多诸如“领袖才能培训计划”、“苗圃行动计划”、“首选毕业生计划”、“学生大使计划”、“全人发展计划”等等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每个学校都有很多学生的社团,每个社团都有老师作为顾问或指导教师,经常参加这些学生社团的活动。在香港的大学中,全员育人的观念已深入到全体教师的内心中,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也使学生和学校能真正地融为一体、荣辱与共。

3.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项工作对高年级学生在业务学习、考研、就业、毕业论文选题、答辩等方面给予指导,使毕业生的素质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导师制下,可促进导师自身素质与工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反过来又将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发展。教育质量高、综合实力强的高校,更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和优秀学生的报考,便于形成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最近10年里,每年的暑假前后都有已经毕业的校友返校举办毕业10周年、15周年或20周年的聚会,在与各届校友的交流中发现,各届校友在离开学校多年后,仍记忆深刻的老师基本有两类:一类是知识渊博、业务水平高、讲课水平高、教学态度认真的老师;另一类是能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给予指导的老师,特别是有的老师在实习时、在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困惑的指导帮助,学生们往往会终生难忘,这就是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能的最好注释,这也就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的目的之一。

综上,本科生导师制十分有利于高级人才的培养,具有现阶段班级集中授课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现阶段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改革,不仅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且十分必要和迫切。

四、实施导师制面临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部分高校推行后,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如导师资源稀缺、工作重点不突出、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师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学生与导师脱钩等突出问题。

1.导师资源稀缺

伴随着国内大学扩招的不断进行,在校大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大学的师生比已远远小于教育部规定的1∶17的比例,一些就业前景较好的热门专业甚至低于1∶50的比例,尤其是一些教学型大学,师生比例更不协调。而世界一流大学的师生比一般高于1∶8。国内一些大学拥有庞大的行政机构和后勤服务队伍,专任教师比例不断萎缩。与此极不相称的是,各高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严格控制教师队伍的人数,造成导师资源极其稀缺;各高校师资队伍增加的速度远不及学生增幅的1/10。过低的师生比例、过重的教学负担是目前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最大障碍。

2.导师工作重点不突出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制中,各专业或班级大部分都有班主任或辅导员等专职的学生管理人员,其工作重点是负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日常管理工作。若把这方面的职责强加于导师,不仅造成本已稀缺的导师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本科生导师与专职学生管理人员职能的重叠。况且导师大多是相关专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学生生活和思想方面的教育非其所长,进一步加重了导师的工作负担。导师的主要职责不够明确,导致导师制实施的目标也不明确。所以应该简化导师的职责和目标任务,解决了这一问题,导师制必将焕发其应有的活力。

3.管理制度不健全

任何一项教育模式,都需要健全、规范的制度作为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离不开健全的管理与系统的实施细则,导师遴选要从严,导师权责应分明,对导师的考核需要定期、量化管理,奖惩措施应明确。因为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导师的责任心难以加强;没有相应具体的实施细则,导师工作过程中容易盲目混乱;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教师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因此,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极大地限制了导师制功能的发挥。

4.导师制模式的选择不适合

目前我国常见的导师制模式有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学生导师制、英才学生导师制、专业导师制、学业导师制、本科生年级导师制等不同的模式。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师资力量、学生层次、管理体制、综合办学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对于多数高校而言,采取以学术训练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业导师制是行之有效的模式,首先,明确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其次,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

5.导师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现行导师制中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实施细则不具体、导师权责不明、奖惩不明等缺陷,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加之教师繁重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任务;或者由于一些教师对导师制的认识不足,都会影响到导师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6.师生交流脱节

由于上述一些影响因素的存在,极其容易导致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而学生是导师制最主要的参与对象和最大的受益者,对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最敏感。一种流于形式的教育制度难有生命力,当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些学校的学生与导师一学期或一年难得一见,谈何指导?只有将学生的专业学习、考研辅导与咨询、就业指导、学位论文指导等重要环节与导师制紧密相连,才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避免学生与导师脱节现象的发生。

五、分级导师制探索与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结合地质学科的专业特点、师资队伍等具体情况,笔者提出在师资匮乏的情况下,针对地质专业实践性强这一专业特点,适宜开展分级导师制。

1.地质专业教育的特点

地质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门类,国外的地质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始终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8-9],由于教学资源存在显著优势,国外的学生从事野外地质实践的机会远比国内多,对于动手能力、现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走在我国之前[10]。对于我国地质专业本科生而言,导师制是促进师生交流、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对于优秀地质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2.分级导师制新策略

在目前的形势下,如何解决导师资源稀缺这一现实的难题?既然高校师资队伍扩编在5~10年以内难以实现,况且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紧缩,也不能盲目实现扩编。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了“分级导师制”新策略。即:针对本科一二年级实施班级导师制,每个班级配1~2名班级导师;针对三四年级实施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每位导师指导1~8名学生为宜,最多不超过10人。主要依据是:(1)在大学一、二年级,绝大多数的课程是学位课和必修课,选修课极少;(2)低年级本科学生专业基础薄弱,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思维能力不足,或对所学专业未能产生科研兴趣。故针对这些特点,在低年级适宜采用班级导师制。班级专业导师与专职辅导员密切配合,辅导员重点引导大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提高大学生综合修养,把握正确的学习观、人生价值观,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班级导师主要介绍大学的学习方法和特质,使学生适应高等教育方式;并帮助大学生树立专业学习目标,把握未来的学习方向,及早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大学学习规律,学习目的更加清楚;职业规划已基本成形,专业兴趣和发展方向出现分化;高年级大学生掌握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专业问题的素质。因此,针对三、四年级大学生实施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能够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导师通过引导高年级本科生参加科研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加强科技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兴趣。

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与意义:(1)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以咨询、指导为核心,兼具管理职能,是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要求的育人管理模式;(2)有利于师生交流,发挥教师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全面咨询和指导,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的健康成长;(3)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分级导师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的师资供需矛盾,其次,充分利用退休教师这一宝贵资源,发挥老教师的余热,返聘一些身体好、水平高的离退休教师,可以壮大师资力量,缓解当前导师资源紧张的现状[11]。还可聘请一些社会精英和成功人士担任本科生导师,这不仅可以扩充本科生导师队伍,缓解矛盾,而且社会精英和成功人士也是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增强奋进的动力。

3.本科生导师的遴选

笔者旨在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导师遴选问题、职责问题、模式选择问题、效果评价问题以及配套制度问题五个方面做出初步探讨,以期能够引起更多的学者专家的思考。导师的任职资格应该具备以下4类要求:(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能尊重、热爱、关心学生,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2)原则上具有中级以上(含)技术职称或硕士学位并承担教学科研工作满2年者;(3)熟悉业务,了解本专业的情况和发展方向,对专业前沿动态有深入的了解,有一定的科研能力;(4)热爱学生,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

4.导师的职责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2)指导学生安排学习进程[12];(3)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专业思想,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4)做好学生的考研和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规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5)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6)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进行指导;(7)与辅导员、教学教务人员及学生管理部门加强联系,配合做好相关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5.分级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地质专业本科生分级导师制工作已在我院初见成效。导师在对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大学的学习方法、大学生活的规划、学风建设等方面的指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导师在思想上引导新生,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2)导师在学习上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考试成绩逐渐提高,不及格率明显降低;(3)本科生导师对学生考研提供方向指导和课程辅导,学院连续3年考研率在50%以上;(4)与学生一起进行校园科技活动,为学生科研立项提供指导,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中,我院的2个代表队均取得骄人的成绩;(5)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参与班级活动,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增进师生关系;(6)本科生导师积极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协助本科生联系用人单位,促使我院自2008年以来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2010年达99.4%,2011年更是高达到了99.8%,就业率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是在全校独占鳌头。

本科生分级导师制度是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学院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从实行以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分级导师制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才,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科生分级导师制不仅确保了学生顺利毕业,而且确保了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为学生更好的步入社会保驾护航。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地质院校应把本科生分级导师制作为一种制度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全体教师将在实用型与创新型地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 周萱,吴令云.本科生导师制—创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趋势[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8,(1):62-64.

[2] 王建方,吴文健,满亚辉,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6,(1):44-46.

[3] 陈燊.对我国高校实施导师制的思考[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77-81.

[4] 刘俊英.本科生导师制—研究性教学的课外发展与延伸[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16-217.

[5] 吴玉国,宋崇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6):138-139.

[6] 丁龙华.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激励约束机制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4):67-68.

[7] 李俊霞,常亮,张岑岚.大学教育管理实行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88-189.

[8] Enders M S, Highsmith R P, Simon G. Future education trends — what does industry want[C].9th Biennial SGA Meeting,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Digging Deeper. Trinity College Dublin, Ireland,2007,(8): 79-82.

[9] Noel C W. Economic Geology Research and Teaching in Asia—What is needed? What can we do?[C].9th Biennial SGA Meeting,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Digging Deeper, 2007,(8): 75-78.

[10] 杨仁超,李增学,樊爱萍,等.山东野外地质走廊实践教学体系地质特征与教学前景[J].中国地质教育,2010,(1):43-47.

[11] 张如庆.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83):225-226.

[12] 戴翔,万红先.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4-5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372 (2012)02-0023-06

收稿日期:2012-01-02;修回日期:2012-04-28。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学研究项目“依托学科优势,培养创新型地质人才的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09226)。

作者简介:杨仁超,男,副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学、沉积岩石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Grade Tutorial System Probing and Practicing on Undergraduate Student of Geology Major

YANG Ren-chao, WEI Jiu-chuan, WU Qiang, FAN Ai-p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10, China

Abstract:Some disadvantages exis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geological educational pattern on bring up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romoting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 an excellent educational system, undergraduate student tutorial system take on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se respects. Positive rol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tutorial system on personnel training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t is considered that grade tutorial system practicing on undergraduate student is an effi cient path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nowaday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Grade tutorial system is not only propitious to learning and been brought up for the pupils, in favor of optimiz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s and pupils, but also be helpful to promoting abilities of practicing, probing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geology major; undergraduate student; grade tutorial system; personnel training; higher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