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天华 陶 昆 王丽娜
小儿阑尾炎感染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贾天华 陶 昆 王丽娜
目的探讨小儿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的原因及护理体会。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对小儿阑尾切除术114例,有41例是患儿就诊时已经发生感染,其中21例合并腹膜炎,12例坏疽性阑尾炎,8例合并全身感染、发热、呕吐、嗜睡。结果经抗感染治疗和综合护理疗效满意。结论小儿阑尾炎较成人易发生穿孔合并腹膜炎,早期明确诊断,术中术后的正确治疗和护理可以提高小儿阑尾的治愈率。
小儿阑尾炎;感染;治疗;护理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童常见的急腹症,以5岁以上的儿童多见。因病情变化快,所以常常误诊,发病率虽较成人低,但病势较成人严重。引起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为阑尾腔梗阻、细菌感染、血流障碍及神经反射等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具体原因可能为小儿受凉、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肠道内细菌侵入阑尾;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扁桃腺炎等使阑尾壁反应性肥厚,血流受阻;阑尾腔被粪石、异物或寄生虫堵塞,阑尾腔内容物引流不畅,细菌繁殖等都可引起阑尾炎。
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实施小儿阑尾切除术114例,年龄3~16岁,男76例,女38例,有41例是患儿就诊时已经发生感染,其中21例合并腹膜炎,12例坏疽性阑尾炎,13例阑尾周围脓肿,8例合并全身感染、发热、呕吐、嗜睡。体温37.5~39.5℃。血常规检查结果:白细胞(3.9~13.8)× 109/L,中性粒细胞0.73~0.90。
阑尾腔若长时间被阻塞就会引起阑尾本身的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血,从而引发阑尾坏死穿孔。腹膜炎的并发率和阑尾穿孔率高,甚至致死、对阑尾周围脓肿患儿入院后应严密观察症状、体征,并行实验室及B型超声检查。病情进展者应即手术治疗,手术以引流为目的。有12例坏疽性阑尾炎、有粪石包裹粘连给予清除,分离粘连时要动作轻微,避免暴力,造成二次损伤。21例并发腹膜炎的患儿有革兰氏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对其选用氨苄青霉毒、庆大霉素及甲硝唑进行治疗。8例中毒症状较重者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对病程长的重症患儿,术后纠正失水、酸中毒及低血钾。
阑尾炎化脓、坏疽及穿孔,阑尾完好者则行单纯阑尾切除和腹腔引流,应熟练掌握小儿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特点,详细询问病史,充分认识其临床特点。对病因不明的急性腹痛、呕吐、腹泻及发热者,应警惕急性阑尾炎的可能。对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伴根部穿孔者,可行阑尾切除带蒂后腹膜式侧腹膜瓣修补盲肠壁及腹腔引流术,亦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术中发现阑尾化脓包裹者,应提起腹膜用吸引器洗净脓液,轻柔钝性分离脓肿粘连,竟可能找到阑尾加以切除,妥善处理阑尾残端,局部冲洗后放置引流管。掌握小儿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关键。
观察病情变化,由于体液免疫功能的不足,补体缺乏和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差,再加之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因而,容易出现高热,白细胞升高较成人明显,中毒症状也较严重。所以要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神智意识及精神状态。按医嘱用药,补充血容量,维持患儿循环稳定,做好中心静脉压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平衡监测。做好家属的工作,对患儿做好安抚,不要过早的进食,鼓励患儿早起离床活动,以促进排气。
小儿急性阑尾炎诊断较成人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临床表现为不典型性。小儿生理解剖的特殊性:盲肠位置高,炎症不易局限,转移性右下腹痛不明显,右下腹压痛部位不固定;腹肌不发达,肌紧张不明显;阑尾易穿孔并易发生弥漫性腹膜炎等。小儿主诉和表达病情的不正确性:不能诉说疼痛的规律,不易指出疼痛的部位,甚至因恐惧(医院、医生、手术及各种治疗等)而不肯说出疼痛,真实的自觉症状往往被掩盖。查体困难:学龄前儿童及婴幼儿由于哭闹及不配合使查体非常困难,尤其是在腹痛明显的情况下。单纯性阑尾炎呈两条平行的等号征;化脓性阑尾炎呈C字或V字形,其断面变粗;坏疽性阑尾炎壁增厚呈典型的双壁征。急性阑尾炎患儿表现为发热及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在小儿内科就诊而收住院,容易造成阑尾炎诊断延误。本病早期确诊能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凡小儿有急性腹痛、腹泻、呕吐及不明原因发热症状,应高度警惕急性阑尾炎的可能。年龄越小,越易发生穿孔及腹膜炎情况,严重者可导致感染性休克而死亡,因此全面掌握小儿病理、生理特点,给予足够的重视。
[1]徐可强,谈瑞芳,谢广文.非典型急性阑尾炎294例临床分析[J].大理学报,2005,21(16):1841.
[2]夏慧敏,符柳江,魏青.腹部超声诊断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中的作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4,25(2):108-109.
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