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西医的区别及“中医西化”的危害性

2012-01-28 19:05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6期
关键词:西化西医西药

秦 芳



浅论中西医的区别及“中医西化”的危害性

秦 芳

(江苏省靖江市秦芳中医特色诊疗工作室,靖江 214500)

“中医西化”是个值得关注的老话题。中医与西医,在理论依据、诊断手段、治疗法则及药物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之处。中医西化会产生五大危害性一是扼制了对中医玄妙的探究,二是妨碍了中药优势的发挥,三是阻滞了中医技巧的进步,四是影响了中药的治疗效果,五是影响了中医人才的培养。因此应扼制“中医西化”趋势,发挥中医独特的功能,不能将两者生搬硬套地揉和在一起。

中医西化;中西医区别;危害

500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我国的中医药体系,有着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在诊治各类疑难杂症、防治重大疫病流行和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挽救了全世界无数病人的生命。它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充分体现了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

1 值得关注的“老话题”

近百年来,中医被西化已经成了“老话题”。那些持有西洋文化价值观的人,总想用西方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医药学,片面认为西医是科学的,而中医不科学,并以此作为攻伐中医的武器。早在几十年前,中医药事业就曾遭灭顶之灾。而近几十年来,中医正在被动地按照西医的理论基础、学术标准和管理体制进行着彻底的“现代化改造”。社会上有些人过于强调中医人员的文凭学历,而忽视了千百年来中医的延续主要靠的是“自学”和“师承”。一些民间中医用心血和生命换来的中医药成果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连无私的救人也会被人置疑。如此下去,将会使我们伟大民族独树一帜的中医药事业误入歧途,中医药学术和产业走向萎缩,中医药人才迷失方向。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试图从分析中医与西医的主要区别来论述“中医西化”的危害性,其目的是为了抛砖引玉,正本清源,还我中华民族中医药之本来面目,使之生机无限,并跻身于世界先进医学科技之列。

2 中医与西医的主要区别

第一,理论依据不同。中医是以古代抽象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八纲辨证、卫气营血等为理论框架,而西医是以近代的解剖学、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为其理论基础。用哲学观点看,前者属于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辨证法。如以“阴阳”概念代表疾病基本属性,“金、木、水、火、土”代表肺、肝、肾、心、脾以及其相生相克、乘侮关系等,表明了它试图以一物代表万物,以一说包罗万象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然而,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确有其客观实在性,其基本概念和内容并不违背现代唯物辨证法的内涵,如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转换的概念,都充分体现了唯物辨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运动规则。而后者属于现代哲学上的唯物论,其基本理论建立在直接对人体结构的解剖上,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上,以及对重要的生物高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的结构分析上。又如对人体某部位超声波图像反映和X线透视、摄片以及实验细菌培养、血象检查等等的参照,这些都是具体的、可见的、实在的东西。但从中医角度看,未免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毛病,而且这些“可见的”、“实在的”东西对中医来说可有可无,并无多大作用。因为中西医各自的思维方法和逻辑视角不同,中医偏向于从整体、动态、关系、时间、自然、生态层面上观测人的致病规律;西医偏向于从局部、细节、个体、结构、空间、物质等层面上观测人的致病规律。中医可以用抽象的方法前瞻出即将形成的疾病,从而未雨绸缪;西医利用工具检测出的是业已形成的疾病,并后瞻地施之以救治。

第二,诊断手段不同。中医是以望、闻、问、切“四诊”作为基本功,并借此完成诊断过程;而西医则借助理化分析、仪器窥视等现代科技作为主要的诊断手段。前者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即“观外形判内因”的观察方法。如观察舌苔颜色及其变化可掌握疾病属性和病之进退,根据浮、沉、迟、数之脉,反映可测之表、里、寒、热,还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后者除了症状诊断、化验诊断外,还有实验诊断、X线诊断、心电图与超声波及放射性核元素扫描诊断等,涉及细菌学、细胞学、血清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各方面的复杂检查。相对而言,中医是以“心”或“触”的感受与动态透析的方法来完成诊断;西医是以“物”的见证来确诊。当然,西医也兼以望、闻、问、切,但各自的理念不同、方法不同。又如中医切脉涉及到三部九候、奇经八脉主病,而西医只测每分钟脉搏跳动的快慢。所以,从诊断手段上看,前者是一门简单而深奥的“软科学”,后者是复杂而易知的“硬科学”,故两者不能相互同化。

第三,治疗法则不同。中医是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诊治为基本特点,而西医是以清除局部病灶为目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药理上相互作用,故只有一病致百病,而没有百病致一病的理论根源,某局部的病理变化与全身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这就决定了治疗某个局部病变必须从整体出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另外,中医还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即人与自然界具有严密的统一性。在治疗时,既应考虑到季节气候的变化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体的影响,又应考虑到气血运行中的因果关系,然后辨证施治,确定相应治疗法则,由此还产生了隔季治病的理论根源。

第四,药物性质不同。中药是天然的动、植、矿物药,西药是运用化学的方法提取或生物合成的办法获得的化学药物。中药直接取材于大自然,大自然中万物均为药。草药吸雨露之精华,集天地之灵气,一经入药,又直接以原药材煎服为主,只要准确诊断和用药,即能标本兼治。众所周知,是药都有三分毒。问题的关键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中医,不仅能娴熟地运用中草药的主要功能,而且还能把这三分毒准确无误地用于治病救人,通过炮制、配制等手段,把毒副作用降低到最低限度,甚至为零,从而收到以毒攻毒的奇效。西药来源于现代科学方法的提取和专门技术的生产,以制成品使用,且剂型固定,有的还具有多种毒副作用。中药作用在于“性”与“味”及其“归经”、“入位”。“性”即寒、热、温、凉、平;“味”即辛、甘、酸、苦、咸、淡;“归经”:即药走何经络;“入位”:即药效可达到的部位。中药在组方的原则上,讲究“君、臣、佐、使”和“升、降、沉、浮”,以及正治(逆治)、反治(从治)等用药法则,并随证加减,变化无穷。因此西药与中药性质是根本不同的。

3 “中医西化”的危害性

毋庸置疑,中医和西医是两门不同的科学,中药和西药的对象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截然不同。因此,企图通过现行的行政法规和行政管理手段来实现对中医药的西化,必然对中医药事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危害。

3.1 遏制了对中医玄妙的探究 有人赞成中西医结合,片面认为中医的五行学说等不符合现代科学,缺乏理论依据,主张对中医理论作一番重构,实际上就是想用西医理论来解释人体生命与疾病现象。如此,中医的特色就被抹杀了,等于否定了中医。笔者认为,他们的错误认识在于:对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医药领域的发现、发明和立说,凡是用现代科学手段证实不了的都一概视为子虚乌有,认为必须彻底抛弃,从而断送了对中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研究,他们只相信属于西医的“骨骼看病”……直观的“眼见为实”,却始终看不到古人曾有高于今人的一面。天有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人有肺、肝、肾、心、脾“五脏”。一年有365d,人有365条经络,人在停止呼吸的3h之内,其经络仍然不会消失。所以,中医运用较多的是“经络看病”,中医关于经络的理论学说,至今还不能为现代解剖学和物理学所破译。所以,不能不说,兼有“灵”、“玄”二机的中医药是何等之深奥。

3.2 妨碍了中药优势的发挥 现在,已有很多中药为西医所用,结果往往妨碍了中药优势的发挥。如西药用作消炎止泻的黄连素针剂,用作增强抗病能力的黄芪、刺五加注射液,还有板蓝根、丹参注射液等,都是从这些中药里提取的主要有效成分。然而,某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认为,认为许多中药被中医使用尚可,而为西医所用则不可或欠佳。因为在一味中药里,既有疗效突出的主要成分,也含有其他复杂的成分,或起制约作用的相反成分。如“三七”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既活血又止血;又如黄芪,既补气又利水。正因为中药多种成分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既对立又统一,相生相成,互辅为用,方出疗效。可与之相反,西药只要某种有效成分而舍弃了其他成分,也不讲药物“相须”、“相使”的配伍应用,故往往难达疗效,还会出现服药后的毒副作用。为什么中药没有副作用或副作用很少,其缘由就在于多种成分作用和“君、臣、佐、使”的配伍作用,其疗效也与此有关。同样,在中药组方里掺入西药成分,结果也会影响中药的疗效,如“维C银翘片”、“速效感冒片”等初服有效,再服则无效,甚至还有副作用,这是中西结合的不良产物。笔者从亲身的实践中体会到,中医药独特的疗效和免于手术的优势是西医所无法替代的。

3.3 阻滞了中医技巧的进步 如针灸疗效在于手法的补泻技巧;切脉的奥妙在于手指的感应与心之灵感,这种感应与灵感,完全取决于实践经验与知识积累。当然,还离不开四诊合参。如果片面地把活的技巧改为死的格式,硬性地将中医往西医的道上拉,虽然操作程序简单化了,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中医人员的惰性,使年轻一代的中医人员止步于器械的依助,而不再致力于技巧和技术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技巧的传承和进步。

3.4 影响了中药的治疗效果 现在中药固有的“汤剂”剂型正在西药化。因为有人一提起服用中药,便嫌煎熬麻烦,味苦,不便携带,希望把所有的中草药都制成像西药那样的片、丸、粉、针等剂型。然而,有的人并不知道,中药的剂型是有相当讲究的。自古以来,不同的剂型有着不同的说法和作用。例如汤剂水煎,可使各种有效成分通过热能溶解于水,进而发生化学反应并融合成一体。服用后容易被吸收,作用明显,还便于灵活处方,以适用各种病情,尤其是复杂多变的病证。“丸”寓“缓”意,犹如大敌当前,只能缓慢行动。且因丸剂服用虽便,但溶解吸收缓慢,加之又不能灵活选用处方,且长期保存困难,故而影响疗效。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固有的中药“汤剂”这个剂型,连煎药器具、水质、煎熬的时间、火候、先煎与后煎以及服用方法等都十分讲究,否则会使药效降低甚至无效。已有几千年传统的中药煎服,至今没有改变,自有个中道理。

3.5 影响了中医人才的培养 现在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为中西结合的医生,即中医看病一味靠西医的方法诊断,且不能靠独立把脉识病和处方用药;还有许多中医在治疗上往往给病人先挂吊针,稍有见效再用中医巩固;或一面用中药,一面用西药。还由于有的中医诊脉的基本功不扎实,又不得不依赖西医走“捷径”,如此的中西结合的结果,往往把病情搞得复杂难治。

当然,西医亦有其长处,笔者并非反对西医。但矢志于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中医人才必须专攻中医,充分挖掘中医的奥秘,掌握中医的技巧,积累中医的经验,弘扬中医的传统,发挥中医的优势。否则,将不可能成长为真正的中医人才。

1950年,毛泽东主席为全国第一届卫生工作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毛主席的指示高瞻远瞩,为我国的中西医药如何“团结”并“组成”战线的问题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总之,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有着殊途同归之效,然而毕竟是两个不同概念和门类的学科。上述诸多因素决定了中医、西医只能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只能并立、并论、并重、并举,不能将两者生搬硬套地揉和在一起。否则,可能会在数十年之后,中国之中医应用不但不如日本、朝鲜等国,甚至这个民族瑰宝将有被彻底遗弃的危险,这并非危言耸听。

(本文校对:王治华 收稿日期:2012-01-08)

Harmful of Westernization of TCM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Qin Fang

(Folk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ngjiang 214500, China)

“Westernization of TCM” is an old topic of concern. There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heoretical basis, diagnostic Tools , treatment and the nature of drug. “Westernization of TCM” will have been five major dangers: One is to curb the exploration of mysterious TCM. Second, the advantages of TCM will be hampered to play. Third is to block the progress of techniques in TCM. Forth is to affect the efficacy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ifth is to affect the growth of TCM talent. These factors can only be determined to play their unique role , can not be applied mechanically to be together.

Westernization of TCM; Difference; Harmful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6.063

1672-2779(2012)-06-0094-03

猜你喜欢
西化西医西药
西药和中成药的配伍使用致不良反应分析
刍议中医何以西化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