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课堂小练笔”的盖头来

2012-01-28 17:20邵宇峰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想象课文情感

邵宇峰

(上虞市沥海镇三汇小学,浙江 上虞 31236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应该说,这种努力把“写”挤进课堂、读写结合的意识是好的。因为恰当的练笔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奠基”;而蹩脚的练笔,则像强行锲入的“钉子”,牵强附会,水火分离。所以,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以用来进行写作训练的,也不是所有的片段都可以用来练笔的,关键是要看这种读写结合的练笔是否有机契合、实不实在。让笔者掀起“课堂小练笔”的盖头来,看看“课堂小练笔”的真面目。

一、缘起:乱花渐欲迷人眼

(一)目标不明,雾里看花

盖头之一:漫无目的的“假练笔”

很多时候是“为练笔而练笔”,事先没有预定的教学目标,或者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够准确,使得练笔显得浮华有余、目的不明。现在,似乎达成一种共识,阅读观摩教学课要想获奖必须安排一定时间的写。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教师便绞尽脑汁,渐渐地也形成了一些套路。最常用的就是在课结束时,对学生说:“你想对××说些什么?拿起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应命而作,然后教师请个别学生读一读。这原本也是一件好事,但我们时常会听到学生发出一些不痛不痒的感叹,而教师也是一味地附和,使人感到有些生硬。这种小练笔设计被运用到任何一篇课文,结果是老师学生目的不明,大家都是雾里看花,毫无价值。

(二)思考不足,生搬硬套

盖头之二:画蛇添足的“空练笔”

教学的方法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有些老师设计了课堂小练笔,却缺乏全面的思考,使课堂小练笔出现了画蛇添足、生搬硬套的现象,无法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好处,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一位教师在执教《慈母情深》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慈母的深情,不断挖掘母亲“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其实,通过不断深入的研读,学生已经被那深深的母爱感动。但教师还是不依不饶,在后来不同层次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依然少不了这样的提问:“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为什么?”“母亲的此行此举,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甚至在课堂的结尾,伴着歌曲《母亲》的“那个人就是娘”,学生的情感已经到了高潮,但教师又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小练笔:你想对这样的一位母亲说些什么呢?

学了课文有感而发的小练笔,我们并不感到陌生,有些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为什么迁移到这堂课的教学中,却有着生搬硬套、画蛇添足的嫌疑呢?因为纵看整堂课,当学生对这位伟大母亲的敬佩已在不同层次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再让他们总的来说一说,学生是很难再有认识的提升、情感的升华。所以结果也正是如此,学生所写的并没有比他们的回答精彩多少,整个的过程成了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这样的一个教学环节也就成了空架子,是一次内容的重复,只不过是表达的形式不一样,画蛇添足而已。

(三)指导不细,千篇一律

盖头之三:毫无新意的“浅练笔”

课堂小练笔是读写结合的有效形式,教师找准了训练切入点,还应进行细致指导,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但有的老师仅仅告诉学生这是哪一类的练笔,没有进行细致指导,造成学生无话可写,或是简单模仿,千篇一律。

例如:学习《燕子》一课,请学生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总分的写法,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小动物。而对于如何抓住动物的外形特征这一点没有进行重点指导,学生的思路没有打开,又为了保险不出错,大都会选择写小兔、小猫等常见小动物,心照不宣,大同小异,毫无新意,照样没有达到训练的效果。

又如:在《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课堂上,有位老师设计这样一个填补空白型的练笔:“万分紧急关头,董存瑞想:_________。于是,他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课文是让学生体会董存瑞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学生自然按照这种思路写上:“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解放隆化,为了新中国,我必须马上炸掉暗堡。”学生的答案千篇一律,了无生趣。我们可以想象,学生长年累月面对这样的课堂练笔,还有多少真情可言?

(四)无需揣摩,取向偏离

盖头之四:令人担忧的“伪练笔”

随着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人师者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有一部分老师一味追求深解,忽视了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学生的思想上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如有位老师在教完《将相和》的故事之一“完璧归赵”后,要求学生就“秦昭王对蔺相如的心理”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于是有的学生写了如何让秦昭王除掉蔺相如,有的学生写此人不除、后患无穷等。此种险恶居心实在太令人担心了,我们不禁要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捏一把汗。

管中窥豹的几个镜头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鉴于此,作为一名实践工作者应冷静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练笔?课堂练笔到底怎样开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二、思考:咬定青山不放松

崔峦老师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张田若先生也说:“阅读课不能君子动口不动手。”毋庸质疑,作为课堂练笔,我们必须咬定“练笔的实效性”这座“青山”不放松,以课堂的深度阅读为土壤,以优质的练笔设计为阳光,在平等互动的评价中,让课堂练笔这座“青山”更加苍翠、俊朗,释放出迷人的魅力。

(一)内容有张力

练笔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所以练笔最好能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文本,考虑文本的“缺口”和可供“再造”的空间,即在文本中有比较大的空间或空白处安排练笔,可以让学生一展思维、想象的羽翼。

1.争议之处挥笔

如《一面五星红旗》一文的结尾,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假设“我”趔趔趄趄离开面包店,又走进了山林中的小道,突然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猜想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是你,在这种陷入绝境的时候,你必须要拿这面国旗换面包,假如不换,你就很有可能丢了性命。这时你会选择怎样做?写下你的理由。

2.情到浓时开笔

如教学《生命的壮歌》一课时,课文最后写道: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学生无不被羚羊那团结友爱、勇于牺牲的精神深深折服。看到时机成熟,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练笔:猎人们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此时他们的心理活动一定很丰富,请把它写下来。这样的小练笔机会多得数不胜数,阅读教学的“读”和“悟”为小练笔作情感的铺垫,学生的情感就会喷涌而出,小练笔的效果当然是精彩纷呈。

3.经典精彩处动笔

以典型教材为例,在方法习得中提高练笔水平。在阅读教学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就不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可以在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处模仿。仿写时,首先要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

如《山中访友》一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尤其是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境,学习作者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由于指导得法,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将语言与仿写紧紧相连,实现了语言的迁移运用,学生的练笔片段比平时精彩不少,人物形象也丰满起来了。

(二)时机要恰当

有了好的练笔内容,还得把握好练笔的时机。练笔应该练在理解的深入处、情感的共鸣处、主题的升华处,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课文的“心脏”或“灵魂”,是不可多得的宝藏。此时此刻,教师不问一句,不着一语,但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象的王国里,自读自悟自写,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境界啊!

1.课文空白补一补

课文中含蓄、简练处,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把简练的写具体,把含蓄的补充出来。

《老人与海鸥》一文中,作者对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地坚持喂海鸥这一内容的叙述近似白描,于是成为一个言语生长点。罗才军老师就安置了这样一个想象写话:在这十多年来的每一个冬天,老人每天都要步行二十余里来喂海鸥,这期间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它虽然没有写在书里,也没有挂在老人的嘴上,但是我们一定可以体会得到。也许有一天一觉醒来,老人就感觉浑身无力,也许是昨天太累了,赶回来就病了,怎么办?你看到了怎样的老人?也许这一天喂完海鸥天色已晚,老人跌跌撞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老人……透过学生对来回途中老人的想象描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老人形象便呈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2.悬念结尾续一续

很多课文的结尾都写得比较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如《凡卡》的结尾:凡卡醒来后会怎样?学生心动已久,便思绪万千;又如《穷人》一课的结尾:“‘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这样既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

3.重点语句悟一悟

读文时,写批注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去欣赏佳词妙语,品味修辞手法的妙用,感悟课文内涵,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有助于他们的阅读个性,更为重要的是,拥有了自主的精神,久而久之为自己创作个性张扬的作文打好基础。

4.欣赏古诗改一改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内容精粹,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使诗中存在了许多“空白”之处。如果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一次很好的练笔。

例如:《江畔独步寻花》要求学生根据诗作,描绘出一幅鲜花盛开、彩蝶飞舞、燕语莺声的春日江边美景,对学生进行写景片断训练;再如:《小儿垂钓》要求学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头发蓬乱、手持钓竿、掩映在河边草丛中,行人问路、急忙摇手但却不应声的天真儿童自由自在、憨态可掬的可爱情态。

(三)写评需充分

在时间安排上不能太吝啬,既然设计了这个环节,事先就要充分考虑时间的合理安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写、去评价,这样才会收到预期效果。那种点缀式的练笔不如不要,不能学生还没写完,下课铃响了,老师也没来得及评价一下学生的练笔便走出教室。可以想象,这样的练笔无任何价值。既然课上要写,就应该有个评价环节,这样学生的练笔才会真正起到帮助理解、提高习作能力的作用。评价时,最好是多元评价,避免教师一言堂。学生写的一般都是真实的情感体验,是源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感想,哪怕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问题的,教师也不必求全责备,以鼓励肯定为主。

三、追寻:豪华落尽见真淳

在阅读教学中,只要充分激发学生情感,把握好写作时机,深挖写作素材,小练笔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生在课堂小练笔中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提炼素材,学会了锤炼语言,学会了抒发情感……课堂小练笔成了笔者阅读教学的点睛之笔,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练笔的兴趣,也激发了笔者挖掘练笔素材的兴趣,真可谓水到渠成!有句歌词唱得好:“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走在课改的路上,我们只有守着一颗平常心,冷静地审视和反思当前课堂“练笔热”现状,透过“乱花渐欲迷人眼”,咬定实效性这座“青山”,追寻“豪华落尽见真淳”,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地练笔,才能不失初衷,更有实效。

[1]干国祥.破译教育的密码[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2]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郦泺静.走出误区:让课堂小练笔真正有效[J].小学教学参考,2010(4).

猜你喜欢
想象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乐的想象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