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训练的理性回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训练策略的思考

2012-01-28 17:20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燕子语言文字绿色

钱 波

(上虞市永和镇中心小学,浙江 上虞 31236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极具观赏性。但是,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用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有的甚至完全舍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这样的课堂上,语言文字的训练遭到忽视,甚至弱化、漠视,曾一度被视为“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语言文字训练大有被挤出课堂之势。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极其不利的。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不应“淡化”甚至“失落”语言文字训练,而应将课堂植根在“语言”和“文字”这两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但同时也反对机械的、重复的、毫无生趣的语言文字训练“卷土重来”。为此,思考与尝试如何在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课堂”上让“失落”的训练“理性回归”成为当务之急。

一、“新课堂”的训练更应关注“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为此,课堂上的训练要尽可能减少目标单一性的训练,要尽可能将训练转移到多元的维度上去,尽可能让训练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说,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请看一特级教师教学《燕子过海》重点段的教例:

第一步:反复读这一段,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课文,看学生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第二步:学“燕子”,亲历“辛苦、艰难”。“燕子不分昼夜地飞啊飞,同学们,我们也和燕子一起飞啊飞。”(学生学燕子飞,三分钟左右,他们由最初的兴高采烈变为后来的气喘吁吁)教师在一旁不停地提示:“继续飞,不要停,不分昼夜地飞。你们才飞了几分钟就觉得累了,可燕子是不分昼夜地飞,多么辛苦啊!”找出文中表现燕子“辛苦、艰难”的句子,找出句中的三组反义词。

第三步:说体验,读好“辛苦、艰难”。做完飞行的动作,再学燕子那样伏在甲板上(让学生伏在课桌上)。教师拿笔当话筒采访“燕子”:“燕子,燕子,你为什么不慢慢地飞下来而是像雨点那样落下来?你为什么不好好地站着而是伏在甲板上?这旅途为什么让你觉得劳累?”由于是亲身经历、体验,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燕子的“辛苦、艰难”。此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们把“辛苦、艰难”读得情真意切。

第四步:合作讨论。“当你看到燕子飞来的时候,请不要伤害它们吧!你可知道,在到达目的地以前,它们飞过大海,是多么辛苦、艰难!”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课文在这里为什么要用感叹句?假如你是水手,你想对燕子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第五步:再读这一段,把你的感受、体验、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在这个教学板块中,教师置语言学习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通过读、演、说、议等训练,特别是采访中设计的问题,既让学生感到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也让学生在解读词语、品味语言的同时情感受到陶冶,能力得到发展。其中“飞下来”和“落下来”、“站着”和“伏着”的词语比较训练不露痕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者的用词之精妙。这种融语言学习与悟意入情为一炉的训练,确实起到了包容、促进、加深感悟的作用,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总之,我们不要人为地割裂训练与感悟,只有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两者才能互相促进。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语文教师一定要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这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箴言。

二、“新课堂”的训练更应注重“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过程不应以教学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的实质是一个动态的感悟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教师给予学生独立的与文本对话的机会,学生才有可能在文本的世界里看到属于自己的东西,尽管这样的独立感悟常常会显得稚嫩,却是学生自己的、富有个性的,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课堂。但很多老师将此理解为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显然这是十分片面的。归还阅读的空间,其实质是要归还思维的空间,也就是要使学生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想问题,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会说自己想说的话,学做一个独立的人。在学生个性化阅读时,教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要注意意识的引导,尊重更应体现在教师有意的引导上。

如特级教师周益民执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他是这样引导学生对“绿色”的解读的:

师: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可是大自然也有红花、彩霞呀,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1: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活力。

生2: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色,就等于获得了生的希望。

生3: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4:绿色是环保的同义语,要吃绿色食品,住绿色住宅。

……

师: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课堂”叫作“绿色的——(生:课堂),总不会是说到了植物研究室吧!

(学生会心地笑了)

学生对于“绿色”的理解是多元和个性化的,但这种多元理解和教师的有意引导密不可分。正如英国诗人萨特说的那样:阅读是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个性表达源于对文本的深入对话和教师的有意引导,课堂的训练才会因此而精彩!

三、“新课堂”的训练更应注重“精讲多练”

特级教师张庆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他提出的语文教学的八字方针“读读写写,写写读读”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强调“精讲多练”。精讲即讲精练、讲精华、讲精髓,画龙点睛,提要钩玄,要言不烦,惜时如金,当然也要求学生的问答简明扼要;多练是相对精讲而言,即让学生多读、多写,自主参与言语实践。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有“脱离文本,过度发挥”以及“用学生的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体语言实践”的现象。因此要强调:疑问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还要咬文嚼字。

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训练中要求面面俱到、点滴勿漏是不可能的,效果也未必好,这就要求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简洁,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从而使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更精练、更精彩。

下面是全国第六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汪秀梅执教的《鸟的天堂》的教学片段:

生(感情朗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新的生命”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还可以与伙伴交流交流。

(生自由地读、体会、交流)

生1:是躲在树叶中的鸟在动。

师:哦,那是飞倦的小鸟们归巢了,躲在茂密的叶丛中,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感觉到了“生命的颤动”。所以作者感到——(生读)

生2:这是生命涌动之美,因为这树的生命力很顽强,好像每一刻都有新的叶子在生长出来。

生3:我觉得树叶太绿了,在阳光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

师:那翠绿的颜色,绿得鲜亮,绿得发光,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所以——(生读)

……

师:那是风吹,是鸟动,是阳光的照耀,是新发的嫩芽,是那绿叶本身就蕴育着的无限生机,所以——

生(齐读):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这是树叶在颤动,是生命在颤动,分明也是作者的心在颤动,所以他情不自禁地赞叹——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这也是我们的心在赞叹——

生(齐读):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正是由于有了这美丽善良的南国的人,才有了这神奇美丽的南国的树。假如你就是那第一只飞来的仙鹤,你发现了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你将怎样召唤你的亲人、朋友来此安居乐业?请你写下最能打动他的话。

(师提示:可以用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生练写片段,写后交流)

生1:在南国有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遮盖住整个小岛,独木成林,那树叶绿得发光,绿得发亮,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儿缝隙,那儿冬暖夏凉,是我们生活的天堂!

生2:我发现了一个天堂,那儿依山傍水,丰衣足食。一株树就是一片林子,周围很静,人们朴实善良。

……

教师恰如其分的教学预设为学生积累的阅读情感找到了一个喷发点,听说读写的技能得到了综合训练,抓关键词“南国”以一唱三叹、一板三眼的课堂节奏,通过迁移练笔,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训练方式的多样性,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要求,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形成,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四、“新课堂”的训练更应追求“创新”

语言文字训练的创新应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教师在设计语言文字训练材料、方式的时候要不断创新,不断以新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语言文字实践的积极性;二是要将训练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结合起来。如若能将上述两个层面的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训练在求异中出灵感、出新意,我们的课堂必定是鲜活灵动的,学生整体素养也将得到不断提升。在现今一些著名特级教师的教例中就有许多典型的例子。

譬如于永正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完《草》这首诗歌后,将背诵、课堂总结“改换新貌”,收到了令人叫绝的语言文字训练效果。具体设计如下: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今天学习的诗歌背给妈妈(或哥哥、奶奶)听?

(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逐一请学生到讲台前)

师:(轮到学生给奶奶背诵时)现在,我当你的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不写,干嘛写草呀?

生:(一愣)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

师:后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奶奶像你这样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

刘勰曾说:“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的确,人生有尽,知识无涯,在有限的人生里,去穷尽万物之奥妙实在太难了。还是凭着天性,顺乎自然去做吧!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奠基固本,扎实训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3]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J].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0(1).

[4]王崧舟.这美丽的南国的课[J].小学语文教师,2009(2).

猜你喜欢
燕子语言文字绿色
绿色低碳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燕子叫
燕子一家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