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继承 袁 伟
螺旋CT在肺癌术前检查中的作用评价
胥继承1袁 伟2
(1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放射科,枣庄 277300;2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CT室,枣庄 277300)
探讨螺旋CT在肺癌术前的诊断价值。分析46例肺癌患者的CT 表现,总结其特征性表现。中央型28例,周围型18例,肺内转移14例,纵膈转移23例,23例见分叶,16例见有胸膜凹陷、毛刺征,12例支气管呈刀鞘状凹凸不平,8例腔内阻塞呈盲端,5例压迫支气管、并破坏向对侧移位,3例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15例肺动、静脉管壁被包绕,32例可见支气管动脉供血,5例合并体循环供血。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全面了解肿瘤的形态、位置、范围、血供、转移及临界关系,对肺癌术前定位、分期及制定手术方案有重要指导作用。
16层螺旋CT;肺癌;影像诊断
肺癌是我国常见的呼吸道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此病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1,2]。采取有效的诊断方式,早发现、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3]。本文分析46例准手术肺癌患者的术前的CT检查,总结其特征性CT表现,评判CT检查的临床意义。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准手术肺癌患者46例,男性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5岁(46~9岁),患者因咳嗽、咳血胸痛、查体等来院就诊。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西门子16层CT扫描仪,管电压120kv电流60~200ma,旋转时间0.6s,重建层厚5m,重建间隔1.25mm,螺距1.375:1,碘海醇80~100ml,注射速率2.0~3.5ml/s,动脉期22~26s,静脉期40~60s,扫描结束后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蔽显示(SSD),容积再现(VP),最大密度投影(MIP)。
中央型28例,其中23例出现分叶、脐凹征;周围型18例,16例见有胸膜凹陷、胸膜牵拉征,均有不同程度短细毛刺;发生肺内转移14例,其中5例表现为肺内多发小结节;仅通过MIP重组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23例,12例支气管呈刀鞘状或鼠尾状,表面凹凸不平,8例腔内阻塞呈盲端,3例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腔内结节状隆起;5例压迫并破坏支气管呈弧形压挤向对侧移位;15例肺动、静脉管壁受侵被包绕;32例肺癌肿块可见支气管动脉供血,其中5例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所有供血的肿瘤血管的数目、起源均通过后处理得到清楚显示,其中单支供血18例,表现为供血动脉主干或分支扩张或迂曲走向或走行至病灶内,多支供血9例,表现为2支或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病灶,相互交通吻合呈血管网,多种动脉供血5例,表现为支气管动脉和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同意病灶。33例病变明显强化,8例轻度强化,5例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
肺癌是常见的呼吸道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早期无特异临床症状,在出现症状如痰中带血时,病变往往已是晚期,因此肺癌早检出、早诊断是提高生存率关键。肺癌的CT征象主要有分叶征、强化征、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4]。肺癌术前检查确定临床分期,在于精确界定肿瘤的大小、与支气管、血管的关系。本组病例提示螺旋CT对肺癌的术前检查效果较好,对于显示肺癌腔内外病变、管壁增厚、阻塞病变、转移性改变、血供特点等,检出率较高,为手术提供可靠地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一站式术前检查有助于全面了解肺癌肿瘤的位置、范围、血供、与气道、临近大血管的关系,对于肺癌的术前定位、分期、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韩伟,李菊兰.螺旋CT与普通CT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比较[J].临床医学, 2003,23(3):59-59.
[2] 张林,王成文.螺旋CT肺血管成像在中心性肺癌的应用[J].农垦医学杂志, 2005,27(2):13-14.
[3] 王淑芝,蒋慧杰.60例常规CT与螺旋CT在中心性肺癌的对比研究[J].医用放射学技术杂志,2002(5):76.
[4] 林栋.螺旋CT诊断肺癌的价值[J].临床医学杂志,2007,45(3):25-26.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58
1672-2779(2012)-01-0098-01
(本文校对:韩世辉 收稿日期:201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