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蓉丽 涂 凡
中药剂量大小与疗效的关系分析
谢蓉丽 涂 凡
(河南省商城县中医院,商城 465350)
中药剂量;中药功效;中药配伍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只有通过合理的配伍,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强或改变其原来的功用,消除或缓解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发挥其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综合作用,使其各具特性的群药物连结成一个新的有机整体,使其符合辨证论治的要求,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适应病证的治疗需要。此即所谓“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方从法出”,以及君臣佐使的配伍组成,是谴药组方必须遵循的原则。而具体药物的选择,配伍关系的安排,药量大小的确定,以及剂型服法的要求等,都与病症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四时气候的不同,地区方域的各异密切相关,在选用成方时,也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予以灵活化裁,加减运用,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药味的加减,用量的多寡,剂型的更换都会使其功用发生不同的变化。
例1 《伤寒论》中的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都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物组成:
小承气汤有大黄四两(君)、枳实三枚(臣)、厚朴二两(佐);其大黄量倍于厚朴,功能为泄热通便,消痞除满;用于阳明腑实证。
厚朴三物汤有厚朴八两(君)、枳实五枚(臣)、大黄四两(佐);其厚朴量倍于大黄,功能为理气行滞,消胀通便;用于治疗“腹满痛而大便秘结”之气滞便秘。
厚朴大黄汤:大黄六两(君)、厚朴一尺(君)、枳实四枚(臣),功能为:开痞满,通大便;用于治疗痰饮结实证之支饮胸满兼有腑实便秘者。
例2 枳术汤(《金匮要略》):枳实七枚(12g),白术二两(6g),功用:行气消痞。主治:气滞水停。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枳实倍于白术,以消导为主。
枳朮丸(《脾胃论》引张元素方):枳实一两(5g),白术二两(10g),功用:健脾消痞。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胸脘痞满,不思饮食。白术倍于枳实,以健脾和胃为主。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生黄芪四两(120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功能: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本方中黄芪剂量为其余各药剂量总和的五倍以上,用黄芪每剂为120g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最明显,而60g者次之,30g者最不明显。
药理研究证实:甘草与甘遂配伍应用,用量相等时无相反作用,且能解除甘遂的毒性,若甘草用量大于甘遂时,则有明显的毒性反应,甘草用量越大,毒性也越大。
四君子汤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如果加大方中炙甘草的比例,这种作用反见削弱。炙甘草量达到或超过全方总量和的三分之一时,吞噬作用则明显降低。
定喘汤(《摄生众妙方》):白果21枚,麻黄3钱,苏子2钱,款冬花3钱,杏仁1钱5分,桑白皮3钱,黄芩1钱5分,半夏3钱。功能:宣肺降气,祛痰平喘。主治痰热咳喘。用白果21枚时作用最强,如白果减量则其作用也随之降低,不用则作用消失。
六神丸的抗炎作用以原方效果最好,如有一味药量改变,可使作用明显减弱。
人参白虎汤的降血糖作用在知母:人参=1:5时,其降血糖作用尚强,若比例为5:9时,降血糖作用几乎消失。
病例:一男,阑尾切除术后半年,自觉腹部胀痛,变换体位或可缓解,得矢气而后快。已经服用过多种理气活血通便药物,其中五灵脂也用过,但其用量最多不过9g,效果不佳,病情渐加,经放射诊断为肠粘连,不全梗阻。根据其有手术史,痛有定处,舌质紫暗,脉弦紧有力等,辨证为气滞血瘀,腑气不通。处方重用五灵脂60g白芍30g黄芩10g甘草10g,水煎服,一剂痛减,5剂症状消除。遂连服上方15剂后,原方改散剂内服,一次10g,1日3次,连用半年未见复发。
一女,患痉挛性斜颈三年,曾在某医院两次手术,术后半年症状复发加重,服用归芍六君子汤,每剂加蝉蜕30g,一月后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一男孩,14岁,患风湿性舞蹈病半年,在黄芪桂枝五物汤中加蝉蜕25g,治疗三月后,症状得以控制。
近年来,在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川芎50~70g,不但效果良好,且未见不良反应。
根据药理研究,川芎不但有中枢镇静作用,且能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小剂量能兴奋心脏,大量则使心脏抑制。
付文禄用川芎嗪治疗脑血栓病人,开始用常规量(80~100mg/次),效果不佳,后增至200~400mg/次,病人肢体功能恢复正常。
周虎临床应用川乌30~60g,治疗阴寒内盛的胃脘痛,寒邪偏胜的痹症效果较好。
刘尚延常用细辛5~15g,配入复方中对许多牙痛患者应用观察,均无不良反应,且疗效更佳。
刘逢臣对多种疼痛,咳逆上气之证,在相应的配伍中,大剂量应用细辛(10~15g),收到满意效果。
据文献介绍,细辛入汤剂的用量,即使是散剂的四倍,十二倍,也不至于引起不良反应。汤剂中的细辛用至15g,只要煎煮20min,其毒性也不会超过散剂的3g。
《千金翼方》中的三黄丸,主治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等,此方的变化如下:
春三月:黄芩120g,黄连120g,大黄90g;
夏三月:黄芩180g,黄连210g,大黄30g;
秋三月:黄芩180g,黄连90g,大黄60g;
冬三月:黄芩90g,黄连60g,大黄150g。
(水蜜为丸,服一月)
《徐大椿医书全集》载四时加减柴胡汤方药如下:
柴胡60白术60大腹槟榔4枚并皮用陈皮37.5生姜37.5桔梗52.5
冬三月柴胡稍多
春三月减去白术,增枳实
夏三月又增甘草,仍用枳实、白术
秋三月同冬三月,惟陈皮稍多。
(水煎分温三服,半小时进一服。用治疗五脏寒热)
黄连、龙胆草,用1~2g能健胃、增进食欲,3~6g可燥湿泻火解毒,大量则会刺激胃壁,引起恶心、呕吐。
防己小量能使尿量增加,而大量则作用相反。
红花少用能活血,多用则破血。
艾叶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巅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白术中剂量健脾止泻,大剂量则可通泻。
五苓散的利尿作用,按照仲景方剂量则效果最佳,若各药等量则利尿效果减低,颠倒药量效果更差。
山楂功能:消食化积,活血散瘀。6g祛瘀力强,9~12g温通力强,可用于治疗慢性肝炎,15~30g用于治疗慢性胆囊炎、萎缩性胃炎等(药理:降血脂、疗心衰)。
决明子功能:清肝明目,润肠通便。3~6g治疗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云翳、虹膜炎等;9~12g治疗老年性哮喘、胃炎、胃溃疡、急性肾炎、急性尿路感染等;20~30g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慢性胰腺炎、高血压等。(药理: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与降血压的功效,对防治血管硬化与高血压病有一定的疗效。)
桑白皮功能:泻肺平喘,利尿消肿。6~9g有退热作用,10~12g有祛痰镇咳作用,15g以上有利尿及轻泻作用。
石菖蒲功能:开窍宁神,化湿和胃。3g治疗冠心病,6~10g治疗老慢支以及梅核气,30g可治疗中风后遗症、慢性肠炎之久泻。
水蛭功能:破血逐瘀。1.5g研磨粉末吞服,一日2次,主治肺心病;5~10g治疗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所致头晕;12~15g治疗脑溢血后遗症、癥瘕痞块。(破瘀血而不伤新血)。
苦参功能: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5~8g有利尿消肿作用,治疗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等,且有平喘止咳作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10~15g治疗菌痢、钩端螺旋体病以及各种皮肤病;30~60g可用于外治感染、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症。
龙骨、牡蛎功能:平肝潜阳,收敛固涩。6~10g有摄汗作用,对鼻衄血、月经过多者有止血作用;治疗高血压有潜阳之功;12~15g对哮喘有定喘作用;20g以上有安神作用。(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
泽泻功能:利水渗湿泄热。6~10g治疗黄疸型肝炎、急性肠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之多汗等;15~20g治疗乳汁不通、急慢性湿疹;25~30g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低血糖所致眩晕。
泽泻利水湿、消肿胀、清湿热。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具有抗动脉硬化以及降血脂作用。
柴胡功能: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3~5g用于升举阳气;6~12g用于疏肝解郁;15~30g主要用于解肌退热。
以上所记点滴体会,或有不当之处,在此与各位同仁商榷,以遇获仁智之见。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42
1672-2779(2012)-01-0077-03
(本文校对:韩世辉 收稿日期:201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