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颖 刘 健
教育新论
培养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浅谈中医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及意义
王慧颖1刘 健2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广州 510405;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中医教学目前的困境除了与中医大环境有关之外,从人才的培养模式看,与教学模式有密切关系。本文从中医人才的特点出发,指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最高层次,也是最为成功的模式。
兴趣;中医教学;人才教育
建国以来,我国在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都设立了中医学院,加强中医人才的培养,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也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反映学生在传统中医素养上与教学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临证时难以灵活运用,从教学层次和教学方法上,尚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1.1 学校教育的瓶颈 目前我国中医人才的培养,还是以高等学校教育为主,学生从高中毕业后,进入中国传统医学的教育,文化转变较大,大部分学生短期内难以适应,因为高中阶段相当部分的课程是理化课程,语文教学中古文部分相对较少,面对大学里诸多中医古籍,学生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无论从心理层面还是能力层面,都有较长的进入过程。更有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甚至有部分学生反感传统医学的学习。
从目前的教学来看,教材的编撰,大都以现代文写成,与中国传统医学的古籍编撰有极大的不同,无论从体例、顺序、还是内容上,都大异于过去,但是我们回顾中医名家的成长过程,无一例外的都是走过了中医经典的漫长浸润,没有中医经典医籍的营养,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从中医的历史看,不现实。从教学层面看,虽然大学中普遍丰富了多种教学手段以期提高教学水平,但是学生的中医素养未见明显提高,多媒体是形,不是神,只有让学生大量、长期的浸润于中医经典医籍中,才能根本提高学生的中医素养,目前的中医高等教育大部分仍停留在填鸭的层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2 中医毕业生所面临的外部严峻形势 近年以来,高校急剧扩招,中医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呈不断增加的势头,使原本就不乐观的就业局面更加紧张。而毕业生中,大部分都走向了基层的医疗单位,中医特色不突出,西医使用仍旧占相当大的比重,学生的落差很大,在目前的信息交流充分的情况下,对在校学生产生了明显的负反馈效应,对学生坚持学习中医的信心造成极大打击,中医的继承和发展面临困境。这个外部形势反过来引起了中医教学的深层次思考:在教学层面,如何培养一大批坚定的中医学习者,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继续使用完善中医精华,是中医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几千年前,中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指出:教学有三个层次“知之者莫如好知者,
好知者莫如乐知者”,在这三个层次中,知是最下的层次,好知者是中等层次,而乐知者,是教学的最高层次,核心的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西方有谚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优秀的教育理念,强调了愉悦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体验[1],背后隐藏的更为深刻的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学习充满渴望,保持旺盛的求知欲[2]。学校教育的目的是素质教育,而专业教育是终身的,是陪伴一个医生的学习、体验,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往复过程,而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强大的兴趣和求知欲的话,一者不现实,二者效率极为低下,对于中医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到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几乎不可能达到这个高度,很难想像一个人可以长期在不喜欢的心理背景下,保持旺盛的工作态度并达到入迷的状态,而如果一个人从根本上对一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未来的提高和发展是水到渠成的,也是教学要达到的最高层次,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达到乐知的最高层次,就是要认识两个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和渐进性的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体分析如下:
3.1 多途径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 首先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来自于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学者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同时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优秀综合素质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保证,而低劣的教师综合素质会使学生因为对一个教师的厌恶而厌恶一门课程,需知“爱屋及乌”的另外一面是“恨屋也及乌”[3]。
PBL教学法是目前大力提倡的新型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深入领会其精髓,根据授课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授课的内容和要求,设计出有价值的、切中要害的高质量、有效、适时的提问,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水平的提问,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性。其次,作为中医学教师而言,只限于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广泛涉猎与中医教学相关的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和文学以及现代科学知识,不断汲取其中的精华并把它巧妙地融入到中医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解答学生的问题时旁征博引,左右逢源,令学生心服口誉,对中医学产生信任和兴趣。
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医学知识和逻辑分析判断,从表入里的去伪存真,分析、解决问题。比如,在中医妇科学中崩漏一病的讲解中,作者就设计了古典名作《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案例,通过总结书中王熙凤的症状,结合她的禀赋,设计一个崩漏的病案:王熙凤一生争强好斗,书中说她小月之后,在家一月,不能理事,天天两三个太医用药。凤姐儿自恃强壮,虽不出门,然筹划计算,想起什么事来,便命平儿去回王夫人。任人谏劝,她只不听,谁知凤姐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复添了下红之症。她虽不肯说出来,众人看她面目黄瘦,便知失于调养。一直调养了七八个月,才渐渐恢复。但终究是没有好,不久因血崩撒手人寰。案例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古典文学的熟悉人物形象,可以将学生迅速引入案例的分析中,学生通过对此案例的学习,能熟练的掌握崩漏的症状、病因、辨证、转归和预后等,且印象深刻,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妇科学的过程中,不但有愉悦的学习体验,而且培养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为学生将来的中医妇科学的临床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渐进性的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培养要循序渐进,要在教学中谆谆善诱,不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从作者的教学体验上,一些优秀的中医人物传记(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片段)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些性情实足的人最能激发人的认同感,另外就是要培养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然而然的中国文化认同。中医其实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认同中国文化,就打下了中医兴趣的强大基础,在国家日渐强盛的今天,尤其是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教育的大好时机。
其次,除课堂教育之外,可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如带领同学义诊,使之直接看到中医的疗效,如针灸的运用便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马上缓解患者痛苦,使同学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思想,并能理论联系实践,为日后临床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课外的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座谈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融学生学习知识与娱乐为一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目前中医西化的大环境下,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中医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的首要任务。只有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个人修养、工作态度,并充分了解学生所求所盼、所思所想,才能充分尊重和发挥其优势,调动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1] 燕国材.新编普通心理学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211.
[2] 龙兆国,万成松.面向21世纪医学微生物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4):39 .
[3] 文艳平.PBL教学法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 (4):42.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10
1672-2779(2012)-01-0030-02
(本文校对:韩世辉 收稿日期:201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