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玲 高天舒
硕博论坛
消渴病湿热证的论治探析
胡玲玲1高天舒2△
(1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本硕连读2005级,沈阳 110032;2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从消渴病的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及各代医家对消渴的治疗等方面,总结出消渴病湿热证的中医临床用药特点,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消渴;湿热证;病因病机;脾;文献研究
甲骨文记载,殷商时代即已提出“尿病”这一病种,可能是最早认识消渴病的记载。《素问•奇病论》有“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之记载,历经数千年而沿用至今。消渴病一词首见于《古今录验方》,由隋末唐初甄立言所著,书中云:“消渴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而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者,数小便者,皆是肾消病也”。
2.1 外受暑湿 喻嘉言:“天之热气下,地之热气上,人在气交之中,受其炎蒸,无隙可避。湿热者,先受湿后化热,其来也渐”。《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指出南方多湿,与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2.2 脾气虚弱 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湿邪内生,与固有的虚热相杂和,而成湿热之证。消渴湿热证患者,肥满为痰湿之外象,实为脾虚生湿所致。
2.3 饮食不节 《丹溪心法·消渴》云:“酒面无节,酷嗜炙煿……于是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热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说明了饮食不节,嗜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升降失职,痰湿内生而致病。
2.4 情志因素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在现代生活中,因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的重重压力,导致情志不遂,日久肝气郁滞,横乘脾土,终致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湿郁化热而致病。
2.5 先天禀赋 《灵枢·五变》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素体虚弱,津液亏损,再加外受暑湿、饮食失节、情志失调、房劳过度,耗精伤液等合而致病。
有体型肥满,精神困钝,头重如蒙,身重肢倦,脘痞腹胀,汗出粘腻,渴而多饮,小便黄浊、短少,或尿频尿急,排出不畅,大便秘结或溏粘,或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或腹痛、泄泻,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舌淡红,舌苔白腻或黄厚腻,脉濡或滑数等症状。
消渴湿热证,是以阴虚、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治疗上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为此祛湿、健脾、醒脾是一个主要措施。《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即佩兰,入肝脾胃经,可化湿醒脾。
4.1 祛湿 湿在上焦者主以轻宣,尤重宣肺气化湿。“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常用杏仁、枳壳、藿香、桔梗、豆豉、生栀子等;可用五叶芦根汤、黄连苏叶汤等方。
湿在中焦者主以辛开苦降,若热重于湿时可用苦寒燥湿清热法,常用药物如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栀子等;若湿热并重,可辛温、苦温、苦寒并用,代表方白虎加苍术汤等。
湿在下焦者主以开上畅中,淡渗、通利水道,驱湿于外,“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若热偏重者,可选用苦寒泄火,通利水道之品,如栀子、竹叶、木通等,代表方剂茯苓皮汤。
4.2 理气 所谓“治湿不理气,非其治也”,故治湿热适当配伍理气行滞药物,以宣畅气机。治疗消渴病湿热证时,常于祛湿药中配入健脾益气、醒胃消导之品,以促进水湿之运化,如薏苡仁、白术、肉豆蔻、山楂、砂仁、神曲、麦芽等品,或少佐开通肺气之品,以通调水道,如枳实、厚朴、大腹皮、陈皮、杏仁、桔梗等。近代名医张锡纯治消渴病方——玉液汤中均重用补气健脾之黄芪,认为黄芪能助脾气上升,散精达肺而燥渴自除。
4.3 滋阴 化痰祛湿之品性多偏于温燥,而消渴病湿热证伤本重在气阴津液亏虚,故芳香、辛燥、淡渗、宣散诸品要轻于温病的用量,且不宜久用,还应同时加入生地黄、沙参、玄参、葛根、天花粉、玉竹等养阴生津之品。施今墨先生擅用苍术配玄参降血糖,他解释为:“用苍术治糖尿病,以其有‘敛脾精’的作用,苍术虽燥,但伍玄参之润,可制其短而用其长”此言甚妙。元代朱丹溪根据“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提出“滋阴降火”之法,如:消渴,养肺、降火、生血为主。又提出:“天花粉乃消渴神药也”。
此外,消渴湿热证患者若血脂增高或伴脂肪肝者,加用四逆散合山楂、决明子、干荷叶、泽泻、何首乌等以消脂、祛湿、醒胃。若以肥胖为主,则主以健脾化湿,以香砂六君子汤或苓桂术甘汤为主,常佐以藿香、荷叶、春砂仁、厚朴、苍术等芳香化湿之类。若为血压难降者,予天麻钩藤饮以平肝潜阳,合用生龙骨、生牡蛎、磁石、僵蚕等潜阳熄风之品。
消渴病湿热证用药,以轻疏灵动为贵,祛湿而不伤正气。清热祛湿的同时佐以理气、化湿、燥湿,药物大都辛温苦燥,久服易伤阴,所以祛湿药物的运用必须适可而止,同时治疗中要注重养阴保津。
△指导老师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08
1672-2779(2012)-01-0027-02
(本文校对:张文娟 收稿日期:201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