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杲关于编辑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编辑最高追求的论述与研究

2012-01-28 15:27郭德征
中国出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编校图书质量

文/郭德征

系统学习刘杲的《刘杲出版文集》(199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刘杲出版论集》(1998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和《出版笔记》(2006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后,使笔者深深感到:刘杲关于编辑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编辑最高追求的论述非常丰富,研究非常深透,并贯穿于刘杲编辑思想的整个体系之中;三者之间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具有鲜明的编辑职业特色、时代特色和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编辑的使命感

马克思曾对人的使命做过这样的阐述:“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每个人对自己的使命无论是否意识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使命感是激发人们前进的永恒动力,并在这种使命感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人生的价值。刘杲编辑使命感的鲜明特色,就是将人的使命与编辑的职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与当代的中国编辑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就为编辑的使命赋予了丰富的、鲜活的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内涵。

(一)编辑的神圣使命是文化建设

把编辑的使命命题为文化建设,这是刘杲从社会的分工中得出的职业性结论,因此具有普遍意义。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图书是载体。图书承载的内容是文化。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文化。”[2]“内容产业的关键在于内容。出版物的内容一刻也离不开文化。出版产业的根基就在于文化。文化是出版的根、出版的命。”[3]“出版、出版,所为何来?归根到底,只能是为了文化建设。”[4]“一旦失去了文化,出版还有什么?对没有文化的出版,可以称它这个或者那个,就是不能称它出版。”[5]因而,他进一步指出:“对出版单位的评价,离不开出版单位对文化建设贡献的大小。”[6]刘杲的这些论述,从社会分工到社会实践,从成因到结果,从正面到反面,都简明扼要地告诉人们,编辑的使命是文化建设。

刘杲在从普遍意义上透析编辑文化使命的同时,还以发展的眼光和鲜明的时代与地区视角,阐述了当代中国编辑所承担的文化使命。他指出“党和国家科学地规定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出版工作用什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用图书,用图书承载的文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所需要的古今中外文化”。[7]

刘杲关于编辑使命的论述,使编辑工作者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是做文化工作的,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于对文化建设的贡献,文化建设是编辑工作的永恒主题,并引领当代中国编辑为履行自己的文化建设使命而努力奋斗。

(二)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是编辑工作的基本指导原则

刘杲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矛盾的辩证统一观,阐述了编辑出版工作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他指出:“经济再重要,毕竟只是出版的手段。文化建设才是出版的目的。出版要实现文化建设的目的,不能没有经济的手段。出版的经济手段无论怎样强大,也不能失去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如果背离了文化建设这个根本目的,经济手段对出版有什么意义呢?什么积极意义也没有。”[8]“出版物有两重性。就其内容而言,它是精神产品;就其载体而言,它是物质产品……这种两重性,在出版工作中,常常表现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9]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10]“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由我国出版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11]以上分析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编辑要履行好自己的使命,必须从“文化是目的,经济是手段”[12]的这一基本点出发,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合,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贯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工作指导思想,否则我们就可能在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中迷失方向,甚至走向自己的反面。

(三)编辑要为实现党和国家的总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以文化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编辑所承担的使命放在我们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明当代中国编辑的工作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这是刘杲关于编辑使命感的核心内容。他指出“新闻出版部门各项工作,说到底,是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服务的”。[13]“当前要集中力量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服务”。[14]刘杲的这些论述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编辑的使命就是为党和国家的总任务服务,当前就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服务;服务的重点是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基本手段是通过高质量的出版物达到服务的目的,并强调这是当代中国编辑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义务。

二、编辑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包括个人社会责任和职业社会责任。编辑的社会责任感,就是编辑在特定社会里为履行自己的文化建设使命所做的付出。刘杲对当代中国编辑的社会责任感,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他指出:“我们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是要在我们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候,认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5]并明确指出好作品的标准就是“切实保证图书质量”,[16]“出版物的质量,是指思想政治质量和科学文化质量,还有编校印制质量”。[17]显然,确保出版物的三大质量,就是当代中国编辑能否担当好社会责任的基本任务和唯一的衡量尺度。

(一)把好导向关,履行好政治责任

将把好导向关、确保作品政治质量视为当代中国编辑的首要之责,是刘杲关于编辑社会责任感的核心内容。他指出:“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是为什么的?我们之所以要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因为我们是共产党,因为我们在入党志愿书上就填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是前提。我们执行党的出版方针,是因为我们立志要搞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要在我们现在的工作岗位上尽到我们的社会责任,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18]“出版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19]刘杲在以上论述中,从当代中国编辑是干什么的入手,把我们正在从事的编辑工作与我们党正在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起来,这就使当代中国编辑有了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奋斗的工作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自觉地秉承党的意志、遵循党的出版方针,去以极大的政治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担当起时代所赋予的政治责任。而衡量落实这种政治责任的唯一尺度就是,多出坚守和扩大社会主文化阵地的好作品,坚决杜绝任何导致混乱甚至动乱的坏作品。

(二)把好内容关,以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引导和教育读者

把好内容关,以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引导读者,是刘杲编辑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他指出:“出版工作的光荣职责是向广大读者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要特别注意图书的社会效果,决不允许造成精神污染。”[20]“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充分满足广大读者的正当阅读需要。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要迎合低级趣味和腐朽文化。这也是我们的责任。”[21]“对读者既要适应,又要引导。”[22]为了强化编辑在教育和引导读者方面的社会责任,他多次强调“编辑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并指出:通过编辑的选择,来实现 “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抑制腐朽文化”。[23]刘杲的上述论述,不仅指出了把好内容关是当代中国编辑应尽的社会责任,而且还指出了把关的基本手段是选择,重点、难点是能否正确处理适应与引导、教育的关系,而判断引导和教育的是非标准 ,就是看你是否是坚持做到了大力发展和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决改造和抑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这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编辑出版工作者更加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目标和途径。

(三)把好编校关,以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服务读者

刘杲关于编辑社会责任感的又一重要思想,是把做好编校工作视为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三大内容之一。他明确指出:“提高图书质量的决定性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到位,包括编辑选择和编辑加工的到位。”[24]并强调“这是整个编辑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对提高图书质量至关重要”。[25]他针对当前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尖锐地指出:“有些出版单位过分强调策划,而策划又单纯着眼于市场,忽视甚至取消编辑加工,这是很片面的。”[26]为了确保编校质量,他还强调:保证图书质量也是对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求,一切编辑活动都不能违背编辑的基本规律,要建立以提高图书质量为中心的责任制。刘杲的上述论述,为编辑工作概括提炼出了以下重要理念:确保出版物的编校质量是对社会负责的重要体现;做好编校工作是确保出版物质量的重要环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循编辑工作规律、严格按标准制度办事,是做好编校工作的重要保证。

三、编辑的最高追求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人的追求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奋斗目标决定人生的价值取向。人的追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职业性。人的最高追求是相对于人的一般追求而言的。对编辑的最高追求是什么?刘杲给出的响亮回答是“出版传世之作”。[27]他系统阐述了编辑的一般追求、最高追求和如何实现最高追求。

(一)打造精品、出版传世之作是编辑的最高追求

“什么是传世之作?我们做图书编辑工作的人常讲,无论如何,总要出几本书能立得起来、传得下去。否则,多少年过去,留下什么呢?烟消云散,什么也没有……传世之作当然是高质量的,是精品,是精品之中的精品。传世之作是高峰:思想理论的高峰,文学艺术的高峰。”[28]“我们要出版的传世之作,是代表中华民族复兴、代表社会主义时代的标志性图书,是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杰出成果的代表。它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后代。”[29]为了进一步说明传世之作的特征,他还对畅销书和平庸之作进行了评析。指出:“对畅销无所谓褒贬,关键在于内容。内容有好有坏,所以对畅销书的评价也不一样……畅销不问内容高低单以‘票房’论英雄,似乎有失公正。”[30]“平庸书就是一般化,就是低水平重复。”[31]“这种低质量的种数上升,带来的是虚假出版繁荣。满足于虚假出版繁荣而不警觉,是很危险的。”[32]从以上刘杲的比对分析中,不仅使我们对编辑的最高追求是出版传世之作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如何看待畅销书、如何对待平庸书,也有了正确的认识,进而启发引导我们以更加清晰的奋斗目标投身到编辑出版事业的实践中去。

(二)改革创新是打造精品力作的基本途径

如何打造精品、出版传世之作?是一个涉及编辑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刘杲在这方面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在这里重点研究他有关改革创新的论述。他指出:“精品图书的核心是创新。”[33]“创新是发展,是进步,是突破,是提高。只有创新,图书才有生命力。”[34]“精品战略贵在创新,要把出版原创性作品放在优先地位。着意追求新发现、新发明、新材料、新观点、新形式、新风格。或超越前人、或填补空白、或独树一帜、或领异标新,总要有新境界,有新贡献。”[35]学习刘杲这些改革创新论述,对我们的最大启发是:打造精品尽管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起“龙头”作用的是改革创新;出版传世之作虽然需要艰难的攀登,但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再加上我们的精耕细作,就会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不断取得成功。对此我们满怀信心和决心。

注 释:

[1]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3]、[4]、[5]、[6]、[7]、[8]、[12]、[14]、[16]、[21]、[22]、[23]、[24]、[26]、[27]、[28]、[29]、[30]、[31]、[32]、[33]、[34]、[35]见《出版笔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9]、[10]、[11]、[17]、[19]、[26]见《刘杲出版论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13]、[15]、[18]、[20]见《刘杲出版文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猜你喜欢
编校图书质量
ABSTRACTS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图书推荐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班里有个图书角
质量投诉超六成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