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吴学敏
由于高等学校的职责在于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所以高等院校的科研应包括专业科研与教育科研两类。专业科研主要指教师对任教学科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在高职教育领域,它主要侧重于专业技术的应用及开发研究,而不是基础理论科学研究,以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推广以及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为主,此类科研即本文所指的应用技术科研;教育科研则主要指教师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入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教育科研(教研),在高职教育领域,它主要侧重于高职教育及教学方法的规律探讨。从这层意义上看,这里讲的科研是个涵义宽泛的概念。
观点越辩越明。经过了2010年初高职院校究竟是否要搞科研的争论,至今,“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科研;要以科研促教学;加强科研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观点已成为大多数人共识,但就现实而言,“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①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人教授如是说。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本文力图从“三 W”角度,即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及怎样做(how),在对高职科研准确定位基础上,探讨科研工作在高职中的必要性,并积极寻求高职科研创新机制。毋庸置疑,专业科研和教育科研在高职院校同等重要,但为论述简洁清晰,本文重点探讨高职专业科研,即应用技术科研问题。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是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说高职院校必须走教学、科研、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此处科研是狭义意义上的科研,即应用技术科研。
从《意见》可看出,高职专业科研在定位上不同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其科研重点不是关注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而是通过技术成果转让及推广、技术服务及指导等活动注重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目标在于服务行业和区域。
科研即科学研究,是人们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某类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进行探索和论证的活动,其结果往往被用来指导实践。从研究对象上看,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类。就现代自然科学而言,它一般包括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应用科学三大类。这三部分既是科学体系的不同组成部分,又是彼此密切联系的三个不同层次。基础科学是研究物质本质和各种运动形式基本规律的科学,是技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技术科学是以基础科学理论为指导,目的在于提示同类技术的一般规律,如二战后的原子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能源科学等;应用科学是综合运用技术科学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解决具体工程及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生产模型的科学,如机械工程技术、电气工程技术等,它直接作用于生产,针对性强,讲究经济效益。这三类科学又由相应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构成,如基础科学由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组成;技术科学由技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组成;应用科学则由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生产技术等)构成。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不但要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需具有某一岗位群必备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可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的复合型人才。②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专业科研的研究对象是应用科学,具体包括应用科学理论及技术,重点为应用技术。
科学研究按过程分类,一般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类。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科学研究的结构体系。基础研究是对新知识、新原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探索工作,它不以任何特定的应用为目的;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知识、新理论用于特定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研究也可称为技术研究,或技术开发,是指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将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为生产产品或完成工程任务而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
高职院校的性质和实力决定了高职专业科研的定位不应是基础研究,而应是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高职应用技术科研应与企业紧密结合,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为宗旨,将重点放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产业及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上,通过技术开发、技术转化及推广、技术服务等形式,力求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并引领行业企业开发新技术。
高等院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创建于1810年的柏林大学则首次明确地将科学研究作为大学职能之一。所以,高职院校若不提科研,只讲人才培养,那么,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将无法体现。有例可循的是,作为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德国也非常重视高等技术应用学院的科研工作。1975年,联邦政府在出台的《高等学校总法》中规定,高等学校的任务是通过科研与教学来扶植和发展科学技术,使学生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或艺术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训练,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
从实践角度看,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技术服务能力。事实证明,人才培养及技术服务能力的实现均有赖于科学研究的推动。科学研究是实现学院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功能的基础,是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高职的培养目标不是从事简单、机械化操作性工作的蓝领工人,也不是白领,他应该培养的是“灰领”,灰领人才的质量标准则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动手技能和较强的生产型科研能力。如此质量的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而教学质量不仅受教师教学能力影响,也与其科研能力、专业水平相关,两者相辅相成。为此,高职院校应通过制度设计,以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为产学研结合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之目标,使科研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能有效地反哺教学。专业科研与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能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教师参与科研,不仅能开阔专业视野,熟悉和了解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也能增强研究性思维,提高专业水平。通过科研,教师不仅可提高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能力,也能据此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增加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除了包含教学能力,也应包括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的“试金石”。
(2)能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将科研同学生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参与一些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学习,指导他们在专业科研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增强其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进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3)可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
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站在专业制高点,在教学中,将从生产一线得来的最先进、最实际的研究成果及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引进专业建设和教学,在丰富并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使教学内容及时得到更新、所教课程密切联系实际并紧跟技术前沿。这不仅可以让学生适时了解现代技术发展状况,也可帮助他们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所以,科研有助于“用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人才”。
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实现对学生的培养任务,还要结合自身优势专业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研究应用技术,进而实现对社会的服务职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可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借助科研,以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及技术指导)为突破,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以赢得企业支持。这不仅可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可为学校创造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学院各系还可组织专业教师对合作企业进行科研调查,积极寻找为企业服务的突破点,利用自身优势,参与企业科技攻关。
(2)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通过对来自生产实践的课题进行研究,高职院校可借助技术开发、推广及创新研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为区域经济模式升级与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做贡献。这就要求学院深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围绕自身优势专业和学校已经取得的科技成果,在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方面找项目、选课题。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提升社会吸引力,必须有高水平的科研。科研既是高职院校提升育人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也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为有效发展应用技术科研,高职院校应以 “研”促“教”、为“产”服务思想为指导,遵循“以校企合作为发展平台,以学院传统为发展特色,以区域需求为发展重点”三个原则。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③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既需要在内部实现自身的合作,更需要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现协同创新的基础就是合作。合作,就是要转变迄今为止还在起作用的“个体研究单兵作战”的方式,大力倡导“联合攻关兵团作战”的新观念。
从目前实践看,高职院校能否与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紧密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关键在于学校的科研水平。学校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适用性较强、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科研成果,将无法实现校企“双赢”,学校在“合作”中就没有地位、没有主动权,也就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研”是切入点,在校企合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融合、推进作用。所以,一方面,要使校企合作深入持久,形成良性循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应用技术科研,否则,校企合作这桶“水”永远不能盛满。在功能上,高职科研是促进校企双方结合的动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职业教育属性,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也为教师从事应用技术研究以及成果转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职科研工作应以此为基础,依托校企合作发展平台,依托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在方法上突出与企业合作的特色,不仅科研内容要来自企业,科研过程服务企业,科研结果也必须回报企业。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高职院校科研应从企业需求出发,项目要来源于企业实际需要并有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此,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走访调研企业,及时获取企业目前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还可以邀请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的研发人员或专业人士开展技术讲座,介绍专业技术发展最新动态。科技管理部门应善于把从不同渠道搜集到的科研信息,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和教师特长,加以科学分类管理,建立企业技术和学院专业数据库,供科研团队和广大教师进行科研选题及学生毕业设计选题时使用。对于一些企业急需解决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以及对外技术服务可能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课题,学院层面要整合有关资源进行重点攻关。
其次,高职要鼓励教师把科研与企业需要结合起来,及时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各种实际困难,以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己任,通过技术互助、校企“双赢”以实现持久合作、良性互动。为此,学校可根据教学安排,全年不间断地安排师生技术服务项目,为企业随时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以增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
高职科研不仅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还应以学院品牌专业与历史传统为突破口,确立自身科研特色。特色既是高职院校生命线,也是高职院校立足之本。
首先,科研重点应与特色专业及技术应用相结合。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部属学校。这些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几乎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特色,其服务的方向就是为行业或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积淀了该校在社会上的特色优势。要保持特色专业之“特”,高职院校就要围绕这些特色专业开展科研工作,重点研究在新的办学环境下如何保持并增强这些专业的特色发展,研究特色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研究特色专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适应性,这些都需要通过科研立项和专门的、长期不懈的研究才能完成。
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以服务江苏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机电技术为特色,通过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把机电等5个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与科研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结合了起来。同时,学院还依托江苏机电职教集团平台,实现了学校与合作企业的深度融合。在集团内,企业提供设备、资金,学校提供场地,校企之间在科技联合申报、联合攻关、共享科技成果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另外,学校充分利用企业与学校共建的“江苏省精密制造研究开发中心”等资源,就机电等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不仅将学校建设成了江苏省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还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研究出一批高质量的成果搭建了平台。
其次,特色专业需要特色教材来保证,而编写符合特色专业需要并能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材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的科研内容之一。要完成这项科研任务,就得从科研立项入手,经过科学论证、深入调查、客观分析,最终取得成果,并将成果应用于特色专业的教学活动中。
高职科研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这是由高职院校的区域性特点决定的。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要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同当地经济发展、技术发展态势结合起来,要瞄准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同企业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结合起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与企业一起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共同开展技术和产品研发,这既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又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教师科研水平。
高职院校拥有研究地方问题的天然优势,应结合自身优势专业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开展以区域需求为主要内容的科研,关注在当地支柱产业中产生影响的经济现象,同时对经济转型期的某些经济问题进行前瞻性分析和对策研究。高职院校要以新技术研究推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为区域经济模式升级与发展服务,这既是高职院校科研的价值导向与追求,也是其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的前提与基础。由此形成的研究成果不仅能真正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还能够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中培育高职院校独特的科研方向。
首先,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当侧重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面向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第一线,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研究,不仅注重解决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也能主动满足区域及行业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各类应用技术服务。在研究过程中,应在区域经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找课题,针对区域需求,重点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注重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所在地区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高新技术推广与指导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技术培训中心。
其次,搭建科研平台,构建科研服务体系。为增强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的“参与度”和“发言权”,引导教师从事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应用技术科研能力,增强学院服务社会及服务企业的能力,学院不仅要搭建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每个专业都建立针对企业或行业的研发中心,还可开展技术服务工程,派专业教师走向社区,开展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等服务,建立学院对接行业、二级院系(专业)对接企业、教师(课程)对接岗位的科研服务体系。
总之,科学研究能力既是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专业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形成的基础和支撑,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依赖地方经济,大力开展技术研究、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使科研工作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 徐啸寒.中山大学前校长在汉呼吁职校重视科研:百所高职科研总经费,不及一所重点大学的一半.楚天都市报,2012-6-25.
② 谢明荣,邢邦圣.浅谈高职培养目标.中国教育报,2001-02-19.
③ 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北京日报,2011-04-25.
[1]李玉兰,朱振国.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高职院校不能忽视研究[N].光明日报,2009-02-03.
[2]张登宏.高职院校科研反哺教学路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75-78.
[3]汤爱丽.高职院校是否需要搞科研?——2009年媒体关于高职院校科研问题的讨论综述[J].职教论坛,2010(27):25-27.
[4]邬大光.增强科研能力推动协同创新[N].中国教育报,2011-05-07.
[5]雷宇.“少年高职”的“幼儿科研”亟待成长[N].中国青年报,2011-6-28.
[6]王强.科研引领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0):34-37.
[7]吴宪洲.试论高职院校科研及其特色[J].当代职业教育,2010(8):7-9.
[8]任君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