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帛书》到 《黄帝内经》经脉名称发展之探究

2012-01-28 14:45赵树宏张艳春马淑然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帛书厥阴少阴

赵树宏 张艳春 马淑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教研室,北京065001)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学中一门独特的学说,其中,十二经脉理论是经络学说的最主要部分。本文主要从 《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 《阴阳》)、《足臂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 《足臂》)到 《黄帝内经》来简述经脉名称的发展过程。

1 经脉数量及名称的演变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 《阴阳》与 《足臂》是迄今发现最早、较全面记载经脉的著作。《阴阳》记载的经脉名称是:钜阳脉、少阳脉、阳明脉、太阴脉、厥阴脉、少阴脉、臂钜阴脉、臂少阴脉,此外,尚有肩脉、耳脉、齿脉。《足臂》记载的经脉名称是:足泰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足少阴脉、足泰阴脉、足厥阴脉、臂泰阴脉、臂少阴脉、臂泰阳脉、臂少阳脉、臂阳明脉。上二书均载录11条经脉,《阴阳》主要从阴阳命名;《足臂》则在阴阳的基础上增补了足臂。

《灵枢·经水》载: “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该篇章中医运用应象思维,用自然界河流的运行对应说明人体经脉理论,从该篇看出经脉数量已完善成十二条,经脉名称已体现出手足、阴阳、脏腑的命名原则。

《灵枢·经脉》中更明确的记载十二经脉的完整名称。如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

综上所述,从 《阴阳》开始,经过 《足臂》的逐渐整合,再过渡到 《黄帝内经》,经脉数量及名称都经历了一个完善过程。

2 经脉数量从十一到十二的发展

在经脉数量上,《帛书·经脉》只载十一脉,《灵枢》载有十二经脉,《灵枢·经水》、《灵枢·经脉》由帛书《足臂》记载 “手二阴”明确为 “手三阴”,分出了 “手厥阴”。剖析其缘由经脉数量的完善主要是中医天人相应的应象思维具体应用的理论成果。如 《素问·阴阳别论》载:“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灵枢·经别》载: “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经水》载:“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

但在 《灵枢》某些篇章中仍有十一脉的记载,也足以看出经脉由十一到十二的逐步完善过程。

3 经脉名称的命名原则

经脉可以根据其阴阳之气多少、所循行部位及属络脏腑关系等各命其名。《阴阳》从阴阳命名,《足臂》在阴阳基础上增补了足臂,《灵枢》则在两者基础上又补充了脏腑。其中,《灵枢·经脉》篇使十二经脉完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经络体系,每一条经脉名称都规范的按照“手 (足)——阴阳——脏腑”的命名原则来命名。

3.1 阴阳的划分原则 《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只提到了少阳少阴、太阳太阴,直到第六篇《素问·阴阳离合论》才明确提出三阴三阳,在原二阴二阳基础上增加了厥阴和阳明。并在其他篇章中阐明阴阳之气有多少之分。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圣人面南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灵枢·阴阳系日月》曰:“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古代医家将此理论引入经络学说,阴经阳经推衍为三阴经三阳经。即阴经分为三阴经:阴气最盛者为太阴,阴气稍少者为少阴,阴气最少者为厥阴;阳经分为三阳经:阳气最盛者为阳明,阳气较盛者为太阳,阳气最少者为少阳。

3.2 手足的配属原则 人体气血发于脏腑,通过经络布散全身,充养形体,故经络内属络脏腑,外联缀肢节,循行手足。如 《灵枢·经水》载:“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

经脉与手足的配属关系是:循行于上肢以手命名,循行于下肢以足命名;循行于内侧以阴命名,循行于外侧以阳命名。如 《灵枢·经水》载: “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可知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引入到经络学说上下与手足相应。又如 《素问·金匮要略真言论》载: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据此命名循行于手足内外侧经脉的阴阳属性。

3.3 脏腑的配属原则 脏腑配属关系的引入使经脉名称得以完善,配属依据详见于 《素问·金匮要略真言论》。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该句 “背”“腹”为上下之意,与手足相对应。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脏腑分阴阳,脏属阴,所属经脉亦属阴;腑属阳,所属经脉亦属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据此可知,位于胸(上)部的肺为 “阳中之阴”,阴气最盛,与太阴相应,又因位于胸 (上)部与手相应,故名曰手太阴肺经;心为 “阳中之阳”,阴气少于肺,故与手少阴相应,名曰手少阴心经;未提及之心包,为心之护卫,其阴气应较心为少,故与手厥阴相应,名为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腹(下)部的脾为 “阴中之至阴”,至者极也,故与太阴相应,又因位于腹 (下)部与足相应,名曰足太阴脾经;肾为 “阴中之阴”,阴气少于脾,故与足少阴相应,名曰足少阴肾经;肝为 “阴中之阳”,阴气最少,故与足厥阴相应,名曰足厥阴肝经。

阳经则根据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命名。《素问·血气形志》曰:“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藏象学说也明确了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故足少阴肾相合表里阳经命名为足太阳膀胱经,据此命名余阳经为: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

此外,一些学者[1]从 《黄帝内经》运气七篇 “巳亥厥阴风木,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等理论推演形成足厥阴肝、手少阴心、足太阴脾、手少阳三焦、手阳明大肠、足太阳膀胱等部分经脉名称。

4 小结

经络学说是历代医家在广泛的实践基础上逐渐总结而成,对中医诊断、中药归经及针灸推拿学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我辈应该从理论探源到临床应用对经络学说进行深入剖析与研究。本文通过引用 《黄帝内经》经典条文来论证经脉数量和名称的发展过程及命名原则,以期为初学者提供经典理论依据,为研究者提供理论研究切入点,使 《黄帝内经》这部理论奠基之作更好的指导中医学发展,使经络学说的相关理论更好的得以完善。

[1]梁永林.从天人相应观念出发谈十二经脉的命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4(4):19.

猜你喜欢
帛书厥阴少阴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厥阴病篇再论
论少阴“三急下”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楚帛书近十五年研究简述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论《伤寒论》少阴病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