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岳凤 张俊龙 王 军 郭继林 李 玮 孟颖霞
(山西中医学院,太原030024)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时代,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抓好精英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高等中医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必然要遵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医药人才总量的严重不足和分布不均使得中医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我国现阶段的必然要求。而中医人才的教育具有培养周期长、临证实践强、感悟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几千年来,中医人才培育一直是在走精英教育的路线。
1.1 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及其医学范式 祖国医学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产生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之下,经过几千年漫长的医学实践的总结,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不断完善和发扬,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1]。中医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医学范式,其人才培养有着独特的培养方式和成长过程,即以临证经验为思维原点,以疗效为判断依据的认识论轨迹,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构成以阴阳五行和脏腑学说为基本框架、独具特色具有鲜明实践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根基。因此,数千年的中医药之所以能够取得长足发展,正是遵循了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理与药物相对应的范式。
中医应当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保证中医的主体,即:中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其本身自有一套理论体系与发展规律,为继承和创新提供保障。
1.2 院校教育与师承结合的精英教育理念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将中医学的普遍性,即共性、规律性的知识总结出来,集中讲授给学生,初步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而中医教育本身鲜明的特色和丰富临床实践技能又具有特殊性,这便是师承教育的力量所在。师承教育由于对应性极强,对坚实中医基础知识,培养医学感悟能力、临证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大有裨益。
院校与师承相结合的教育充分体现了精英教育的特点,即针对性较强、严密性强、发展后劲大。这种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方式,大大降低了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其培养过程严进严出,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老师优良的医德医风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具备了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解决工作中难题的潜质[2]。通过对学生的精英教育,其诊疗技术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为今后进入社会的精英阶层打下基础。
1.3 中医药人才实践尝试 在经历程序式的中医院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医鲜明的个性化诊疗特征被弱化,学生只会照搬书本进行临床实践,丢失了中医学因人、因病制宜的理论核心。在改革实践中,我们采用模块式教学,将中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分成五大模块进行,分别是中医基础模块、中医经典模块、中医临床模块、西医基础模块和西医临床模块。在“重基础、诵经典、拜名师、多临床”的指导原则下,根据模块间的逻辑顺序以及模块内知识门类间的逻辑顺序,一、二学年之内要将中医基础模块、中医经典模块全部完成,西医基础模块基本完成。三、四学年学生驻医院,进临床。学生上午分小组跟随导师临床实践,下午或晚上小组授课,教学内容在一个自然班分为几个部分,以小组为授课单位。四个学期完成中医临床模块和西医临床模块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2.1 中医学的文化属性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药文化在其孕育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中国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精华,凝结了东方科学思维方法的精髓,体现了中医药学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的行为规范。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西医关注的多是人的自然属性,中医则更加关注人的社会文化属性。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中医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没有尊重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中医学的文化内涵及精神认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的停滞。
中医学是基于人文和生命的医学,它以阴阳五行等人文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医学体系,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同时,融入了人文关怀、人文精神、人文品格。中医学倡导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核心理念对传播和推广优秀的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通识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利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医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并将其贯穿当代大学生人文修养塑造的全过程[3]。在当前大众教育的背景下,凸显出中医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通过弘扬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传统文化、人文科学是中医学的根,缺乏人文素质的修养,很难领略中医学在东方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丰富理论内涵。
2.3 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尝试 尊重中医学的人文属性,就必须加强国学教育,提高中医大学生的中医人文素质,培育中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增强其传承发展中医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医乃仁术”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健全的身心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改革实践中,我们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的调整、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开展将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不断地渗入、强化,内化于学生的个人修养与职业素质中。
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医哲学基础、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国医学史、医学心理学等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国学经典选读、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音乐欣赏、中国古诗词鉴赏、医学辩证法、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学等选修课程。
在第二课堂教育中我们建立了思想素质平台(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教育)、心理素质平台(人际交往、情感情绪)、文化素质平台(国学素养、艺术修养)及专业素质平台(暑期巡回医疗、周末义务服务)。注重实践性、运用性的教育,解决“行”的问题,使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培养从人文的视角和人文理解来看待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开阔学生的胸襟和视野,培植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真正达到知行合一。
当代中医大学生不仅承担着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保证人类健康的社会责任,更肩负着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将中医药学术的精英教育与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广大中医药学子以医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建立起符合中医规律和中医思维的知识结构,以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植出提供知识营养和发展动力的文化土壤。将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关系深入到骨髓,才能对中医药发展事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中医药学才能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沿着自己应有的发展轨迹实现伟大复兴。
[1]濮欣.弘扬中医文化促进中山文化名城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7):577-579.
[2]梁小伊.浅谈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的理性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9):12-14.
[3]张宗明,申宁.加强中医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医学与社会,2010,23(8): 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