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材建设研究

2012-01-28 14:04天津科技大学张贵珍刘宪斌王运花
中国轻工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卓越工科工程师

□ 天津科技大学 张贵珍 刘宪斌 王运花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文件精神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环节,也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教材建设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一种共识。因此,高校“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材建设这个基础性环节,只有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在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编写、出版一批适应“卓越计划”需要的高质量工科教材,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卓越的工程人才。但现有的教材已成为影响高校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对目前高校工科教材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教材建设的情况,提出了几点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相适应的教材建设对策。

一、当前高校工科教材建设的现状

面向未来培养的卓越工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材既能体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新型教学模式,又能够体现新技术和新工艺,跟上本专业发展的前沿。经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在我校及其他高校调研发现,目前高校工科类教材更新速度较慢,不能反映当前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跟不上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前沿,缺乏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的有机结合,同时传统的知识结构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材建设作为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目标方向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的广泛重视。迄今为止,高校教材建设的研究内容涉及教材的评价与选用,教材编写与精品教材建设,教材内容更新,教材管理以及教材管理队伍,编写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些研究在提高我国教材建设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足之处是大部分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一般意义上的“高校教材”,忽视了不同学科教材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尤其是关于工科教材的研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影响了工科精品教材的建设和工程人才的培养。其次,从CNKI检索的文章看,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以来,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师资队伍的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的建设上,而且多是一些经验总结性和展望性文章。总的来讲,目前的研究还没有深入到教材领域,教材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中的重要作用还未受到足够重视。

二、工科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1.更新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

作者在编写教材时,对教材中自己已经熟悉的内容难于割舍。由于作者知识面的关系,很难全面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有些新的知识很难补充到新教材中。同时教材从开始编写,到出版及再到发行需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教材的更新速度比较慢,难以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时代要求。

2.缺乏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案例的有机结合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是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过去的工科教材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材中缺乏如何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典型实例;配套的习题脱离生产实践,内容比较陈旧等,造成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不愿意读书。过去教材的编写没有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3.缺乏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交融

在工科教育中,教材通常是把一个学科作为一套概念体系,一种研究活动的过程、方法、技术和结果作为整体进行介绍,缺乏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交叉和融合。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都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才能解决,学科交叉既是重大技术问题实现突破的跳板,也是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然选择。

4.缺乏与现代先进教学方法相适应的内容

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行的工科教材多为叙述式的,很少有与先进的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内容。因此,今后优秀教材的建设中既要体现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同时又要融入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

5.知识内容相对匮乏,工程特色不明显

现行的工科教材中,编写手法呆板、保守,只注重理论的灌输,重视概念表述的严谨与准确,重视分析、推理过程的严谨,注重数学表达式和数学运算的完整。而忽略了与现代化大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知识涉及面窄,基本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教师的工程设计研究的新成果没有及时地补充到教材中,使学生不能了解到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与科技的最新发展脱节,而且雷同问题也较为突出。教材中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的吸纳与综述所占比重普遍较低,教材的更新速度比较慢,难于适应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6.学校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各学校的聘任制政策对教材建设支持力度不够,许多工科教师忙于科研项目,没有太多的精力用于教材编写。

三、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材建设研究对策

目前,各高校都在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把教材质量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内容先进科学,编写质量好的高水平教材。要大力锤炼精品教材,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材编写、评价、评优、选用和管理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要保证教材选用的整体水平高,使用效果好。

1.加强教材建设的领导管理

各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是全校教材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各学院教学副院长、系主任要把教材建设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当做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各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委员会要加强对本单位教材建设的指导。学校要积极采取强有力措施,支持、鼓励和组织教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或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教材建设实行“编”、“选”并重的原则,大力推动高质量教材的选用,避免低水平重复教材列入规划项目。

2.完善制度,确保选用优秀教材

为保证教材选用质量,让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教材进课堂,学校要在《教材建设工作规范》中明确教材评价与选用办法,制订教材更新机制,积极选用新编教材,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的获奖教材,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以及同行专家认定的优秀教材。对首次使用高水平优秀教材的课程,学校应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同时,各学院要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审批程序。对工程应用性强的专业教材,要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新教材,使高质量的新版教材成为教材选用的主体。这些教材应体现各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能够反映学校在该领域的学术水平,在国内同类教材中居领先水平。

实行教材质量跟踪与信息反馈制度,要认真听取师生意见,定期检查教材建设情况。

3.教学内容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教材建设必须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途径,突出学生理论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符合认知规律和形式多样的原则,例如,既可以以文字教材为主,录像、录音、幻灯、电影、电视为辅,也可以编写出以音像为主的实践教学教材,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编写出高仿真性的实践教材和案例教材,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4.教学内容要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材编写中要融入仿真实验的内容,不仅便于学生自学,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5.教材建设要具有时代性

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的补充应体现与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进步,它是一定时期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的总结和固化。特别是在一些发展迅速的学科领域,如信息类等学科,教学内容更需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力图反映最新的信息技术和研究成果。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鼓励教师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6.要注重教材编写过程的管理

首先,高校要遴选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编写教材,鼓励高水平教授(名师)领衔编写名课教材,要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材编写队伍。主编及编写者要认真学习《著作权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其次,要对教材编写人员进行培训,统一的认识,经常开会交流,集思广益,提高他们的素质,同时到企业了解最新的技术知识,与企业专家进行交流,请进来参与教材的编写,在教材编写中体现与工程实际紧密联系的习题。再次,要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及事业发展,在教材编写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就业的需要。通过与学生交谈,召开学生座谈会的形式以及对毕业生就业后情况开展跟踪调研,让学生参与到教材的开发过程中。

7.创设教材建设的激励机制

学校教材建设基金要用于资助出版本校教师编著的优秀教材。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的作者除获得各级经费资助外,还将享受学校规定的教学资源配置。凡教师编写符合出版要求,具有一定水平的教材,应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在聘期考核和晋升职称时优先予以考虑。

总之,当前形势下,工程教育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12]4号)文件精神,教材建设要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相适应,处理好知识、工程能力和创新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最新动态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1]苏晓云.浅议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J].高等教育,2011(3):75-77.

[2]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3]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0(8):4-5.

[4]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00(12):139-141.

[5]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理工教育,2010,92(4):49-52.

[6]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04(4):110-112.

猜你喜欢
卓越工科工程师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青年工程师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