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流”看大学课堂教学

2012-01-28 14:04山西省晋中学院杨建艳
中国轻工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信源信息流大学

□ 山西省晋中学院 杨建艳

信息流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提出,信息流是指信息的传播与流动,是信息的一种动态存在形态,信息流分三个过程: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信息流这一概念比信息内涵更丰富、更能反映出事物动态发展的概念。

引入信息流的概念,就可以直接把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进行考察。黄建业等认为,教学过程中存在三种信息流:资源流、反馈流与协作流。大学课堂教学是一个通过信息的传递而实现信息流动的过程,其实质是在信息活动中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信息的交流,从面对面的直接交谈到采用各种现代化的传递媒介来接收和传播信息,并进行加工、利用,以发挥信息的功能与作用。

一、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流

大学课堂教学存在着三类信息:一是输入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受或获取的来自教师与学生的信息,这是引起学生认识和激发思维的重要因素;二是固有信息,是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是接受新信息、创造新信息的基础;三是输出信息,是学生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并输出到外界环境的信息。在信息流动过程中,进行着知识信息、方法信息等信息的传递与加工,信息就在这张网上不停地流动着,这些纵横交错的信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学课堂教学信息网络,从根本上说,教学信息就是这种信息流动而形成的信息。

在香农的信息论中,信息传递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信源、信道(信息传输)、信宿。大学课堂教学的“信息流”过程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和交换教与学的信息。教师是信息源,是资源流,是信息的编码者和发送者;学生是信宿,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反馈流,要对接收的信息加以解码、贮存及运用;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手段是信道。信息沟通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完成的,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协作流。信息流的重要之处是包括了个性①,两个主体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都应因人而异,彰显个性。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处于最佳状态,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时期,思维的概括性、批判性、独立性等品质都处在发展与成熟过程中,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此,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大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积极地理解、消化,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学以致用,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与高效利用。

二、大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流”理念的缺失及成因分析

笔者在对大学课堂进行观察时发现从“信息流”这个角度看,“信息流”的理念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信息流的“个性”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没有注意到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大学课堂教学的“信息流”过程中,作为教师来说,引路人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作为学生来说,只是一味地接收,却没有意识到,作为“信宿”来讲,仍然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大学教师(信源)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是信息的编码者和发送者,要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与加工,以利于把这些信息以有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的采集与加工处理稍有不足,就会使大学教师作为信源的重要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1)教师的能力水平、知识经验不足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

教师在“输入信息”这个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有着高超的教学能力,能把书本知识编译成学生易懂的信息,将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输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有些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知识未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对学生讲解时,似茶壶里煮饺子,不知道如何对学生表达或语言表达欠妥,晦涩难懂,影响了信息输出的效果。

(2)教师不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固有信息”,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

目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教师手把手、保姆式的传递信息,学生缺少了思考问题的空间,导致思维停滞,没有激发起思考的动力与积极性。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看,思维的独立性、逻辑性、创造性等认知能力逐渐成熟,教师在指导学生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能否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结构去传递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地、探究式地接收信息的能力是信息传递有效性的关键。

(3)教师对学生的输出信息认识不清楚,导致信息传输无效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习惯了进门开讲,下课走人的方式,对于课堂上多少人听讲,多少人反馈或学生的课堂反应似乎视而不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效用。

2.大学课堂“信道”阻塞,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而实现的。用什么手段传递信息,怎样传递都会影响学生对信息的接收。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单向沟通,即教师讲、学生听,效果最差;教师与学生双向沟通,同时允许学生之间的沟通,效果较好;教师成为相互沟通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学生双向沟通,效果最佳。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占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其间师生互动是互动的主要形式,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和全班同学间的互动,学生互动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②,使信息在大学课堂中不能有效传递,信息反馈的作用也难发挥其作用。

3.大学课堂“信宿”主动性不足

大学生有形成新的学习、思维的愿望,但难以摆脱中学时代的习惯,自学能力不强,对专业课的学习浮于表面,缺乏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个别学生由于对某些课程缺乏兴趣而被动应付,专业思想不牢固。

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但往往是信息的接收者达不到信息的发送者的期望或者接收信息失败,在大学,形成“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不良风气,学生们习惯了教师考前划重点,为了考试而考试,上课缺少了动力。在课堂上,学生语言上的沉默、思维的停滞与懈怠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于学习缺少了正确的认识与动力,对于“信源”所传递的信息缺少了选择与思考的能力,失去了信息传递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的信息沟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而学生则是接收信息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信源”和“信宿”的作用,提升大学生接收、传递、加工信息的能力,才能使信息流在传输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其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提高大学课堂“信息流”过程效率的对策

大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师将备课的静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展现,利用生成性资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对课堂中呈现的新信息进行重组,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并给予合理恰当的评价,使师生间的观点在信息交流碰撞中得到尊重、共享,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再理解,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1.充分发挥教师(信源)的重要性

从“信息流”的信源来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属于信息传递的首要环节,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大学教师被人们看作是知识的化身,是学富五车,才高五斗的学者,是某个专业领域的权威,教师应不断给自己充电,具备广博的知识,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信息加工的能力,深入浅出,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传递信息。

(2)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或表情等信息,判断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做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使信息得以双向传递,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

(3)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同步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能动的,在师生之间的信息通道里,师生心理同步的效应越大,教师讲授的知识被学生主动吸取的就越多,学生还会自觉排除干扰信息的影响,去专心捕捉教师的有效信息。学生积极性高,才会使课堂教学的信息流变为能动的、具有理智的、又有情感的动态意识流。

2.保证信道通畅,提高信息流通的有效性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共振。正如有位教师所说“教师应当通过解释性、判断性的语言调学生的频,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在学生的主体性还不健全时,教师有义务代替他们做些事。好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是鸦雀无声的……”

大学课堂不应该以学生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为满足,而是竭力使受教育者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能够卓有成效地去开拓人类新的认识领域,教学不再是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知识的一个小型现代图书馆,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一名数学家思考数学,像红学家思考红学那样去思考,使知识的获得过程体现出来。

(2)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重视知识的简约化、结构化,让学生着重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和术语,最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高等学校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核心的学科理论,还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技能,培养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3)完善信息传递的手段

运用直观教具、电教图片等易感知的直观形象,吸取较多的课外知识,从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3.调动“信宿”的积极性

在进入大学以前,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指导与安排,进入大学之后将逐步离开老师的庇护,从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建构者,使原有信息储备条理化、结构化,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知识,从而充分体现自身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学阶段的学习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从依赖性到自主性的转变,大学生要积极适应这样一种转变,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大学,由于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需要,教师的讲解起引路的作用,讲授相关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入门,令其学会学习和思考,所以大学生需要在信息流中辨别与确定方向,重视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各种信息,进行科学研究的尝试。

信息的传递不仅要求信源和信宿间要有信息沟通,还要求信源和信宿之间存在信息量的差值,即具有信源对信宿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大,信宿从中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学信息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和创新欲望,最终信息只有真正被他们吸收、内化才能体现信息的意义与价值。大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才能积极而主动地学习,把学习视为己任,才能自我监控学习过程,逐步培养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迎接新的挑战。

总之,大学课堂是由信息流的三要素调节与支配的,作为一个信息集中的地方和信息流动的场所,“信源”应源源不断地发送大量的信息,充分调动“信宿”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方式使信息有效地被学生吸引。作为教师来说,也应多注意“信宿”所反馈的信息,使信息达到多向互动与交流,只有把信息流的理念贯彻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大学课堂真正成为信息流动的场所。

注释:

① 李卫华,李师贤.信息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6(7).

②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3.

[1]黄建业,龙贵江,孙琼玲.构建多元化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信息流模式[J].昆明大学学报,2008(19).

[2]黄桂清.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流及其控制探微[J].中共桂林市委学校学报,2003(6).

[3]孔青.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互动[J].江汉大学学报,2001(10).

[4]曾天德.大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2(9).

猜你喜欢
信源信息流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基于极化码的分布式多信源信道联合编码
广播无线发射台信源系统改造升级与实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基于信息流的作战体系网络效能仿真与优化
大学求学的遗憾
可信度的博弈: 伪健康信息与纠正性信息的信源及其叙事
基于空间差分平滑的非相关与相干信源数估计*
基于信息流的RBC系统外部通信网络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