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现“工艺之道”的艺术类校园实践文化建设*——兼及柳宗悦的工艺美学思想

2012-01-28 12:52:40王建良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工艺文化设计

王建良 闻 彦

实践属性是教育的内在属性。教育实践是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育人注重培养大学生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工艺文化的实践属性是其特质之一。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体现工艺之道的实践性教育尤为重要和突出,而如何让实践文化体现工艺之道,工艺之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养成则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话题。日本学者柳宗悦在其著作《工艺之道》《工艺文化》《民艺论》等作品中详细阐发了工艺之道的道德内涵、伦理特征、美学视角,充满吸引力地呈现了为生活服务的工艺文化概貌。柳宗悦的努力开创了日本民艺运动的热潮,“日本民艺运动的宗教倾向是由柳宗悦个人的思想基调所决定的。他对于宗教哲学的探究使日本民艺运动思想更多倾向于个体感知和人格内省的自觉。”[1]

非但以“民艺”为主导的工艺美术需要突出工艺之道的美学品质,现代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带来的个性张扬也并未让设计告别传统,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在精神气质上一脉相通。“现代人类设计意识觉醒,促发设计成为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设计过程是凭借观察力和智慧探求各种新形式、新想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成为新的生产力,不断适应人类需求、推动科技进步。一切设计都是为了消费的设计,为民众所需,为企业所用,设计行为才有了意义。”[2]说到底,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在服务生活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共同传达校园实践文化精神,体现“工艺之道”。

徐杰舜等教授将人类学的实验方法运用于课堂,取得了实践教学的重大收获,《田野上的教室》从案例中分析实践文化形成的“田野性、互动性、参与性、主位性”[3]原理,揭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4]的教育“四大支柱”的科学内涵。正如书名所预示的典型意象,“田野”这个人类学专有名词正释放出注解“实践”的巨大能量。田野相对于课堂形式而存在,包括各类观察、访谈、体验等各类形式的一手经验获取渠道,校园实践文化就包含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践、主题鲜明的社团实践、立德立人的思政实践、就业创业的职业实践、特色教学的两课实践、励志竞技的竞赛实践等具体载体,充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富有生态智慧的工艺文化,孕育实践育人的浓厚文化氛围。

一、“工艺之道”的道德意义

工艺文化的道德意义往往超乎工艺之上,又融于工艺之中。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在道德要求上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对设计者与工艺师而言,工艺道德意味着对个体劳动的尊重、享受劳动的过程并获得提升,产品符合个体的兴趣与操守,人与物在创制中统一;二是对接受者或消费者而言,工艺道德就意味着愉悦地接受产品,并在生活中感到“合用”,在即时的或长久的使用中建立起信任,积累对物品的美好情感,人与物在使用中认同;三是对产品而言,设计者与工艺师以充满信仰力量的双手制造器物,让器物成为美与用的合成,产品成为完整的存在,在接受者的生活中实现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

二、“工艺之道”的文化价值取向

工艺文化的精神价值取向和工艺的美学视角息息相关,符合道德的工艺,必然有其美学要求。在多种美的类型中,工艺文化的美更偏重于实用美学,“质朴、自由、健康”是主要的标记。颜文樑为代表的实用美术教育家坚持“所开展的艺术教育并非花园里的玩偶或富人们的消遣,而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它所要做的,是在全社会撒下艺术的种子,希望艺术能够成为美育生活,整治国家、完善社会的一种途径和方式。”[5]美育生活是工艺文化的终极价值目标,实用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以生活为旨归,柳宗悦分析比较了“贵族的工艺”“个人的工艺”“民众的工艺”之间的意趣差异,认定工艺之美的典范必将是美的极致。“工艺之道是不会变化的,为用途服务的强有力的制品,实际上就是简朴。只有这样的性质,才是使器物质朴而又健全的一大因素;只有这样的质朴之德,才可以说是低廉的器物所具有的特权。这是平易而又寻常的,只有这样才是保障美的条件。”[6]153生活包罗万象,在生活需求的金字塔结构中,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大众在日常起居、交际、分享中建立与产品的亲密关系,赏识“平易而又寻常”的美。

工艺文化的内核未必与当下的流行趋势相吻合,传统工艺在传承和保护中不断加入现代元素,意图成为时尚的一部分,但工艺文化如果完全时尚化,则又是进入迷途。现代设计张扬个性与创造力,但作为“绿色生产力”必须与大众生活相结合,让现代性成为设计生活的灵感源。以工艺之道为特征的实践文化在精神内核上应该有三个向度的辐射。

其一是在实践文化中体现质朴的精神。当下社会的浮华已经遮蔽了质朴的美,“大美无言”的浑然境界已被借用成炫技的术语,经济社会的“兑现”功能使得无功利心的创造越发难以为继。重归质朴是实践文化的首要之道。质朴对实践文化意味着务实的态度、单纯的趣味和非功利的心态。

其二是在实践文化中体现自由的精神。自由是所有文化类型共同的追求目标,在艺术领域,个人创作以其充分的个性展示赢得自由的舞台,而工艺与设计过程常常被认为是不自由的,在不自由的属性中实现自由当属不易。工艺与设计往往有预设的功能与风格,创作者的自由不能体现在意图上,自由是对创造对象的随心把控,是无拘束地释放手与笔,在无所掣肘的心态中表现平易的美。自由对实践文化意味着反复操练、不断加深的掌控感与成熟度,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物我相融境界。

其三是在实践文化中体现健康的精神。健康是对人、物、生存状态的总体要求,健康复合了形式美学与功能主义的要求,工艺文化的健康特质表现为“合用”与“优美”,健康对实践文化意味着形与质的统一,要求完善使用功能,并排除繁琐的纹饰,辅助于健康的生活。

三、德艺双馨、心灵手巧——工艺文化的养成之道

艺术院校以培养学生成为“德艺双馨、心灵手巧”的高技能艺术人才为目标。德艺双馨语出《国语·周语》:“其德足以昭其馨香。”[7]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 (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心灵手巧语出孔尚任《桃花扇》:“香姐心灵手巧,一捻针线,就是不同的。”[8]形容能工巧匠在艺术构思和技艺手法方面的独特能力。这不仅是对技能的评价,还概括了工艺文化所追求的修养境界,达到心手相谐的自由状态。德艺双馨、心灵手巧也可以看做是工艺文化的养成目标。

1.工艺文化的养成环境——优化生态环境。环境是文化形成的温床,“历史的推移会赋予各个时代以种种持质。要作更进一步地区别,标准就是民族性。如某个时代充满信心,某个时代疑虑重重;某个时代和平,某个时代杀气腾腾;某个时代强韧,某个时代贫弱;某个时代朴实,某个时代轻薄。”[6]117时代环境制约社会文化的走向,校园环境影响校园文化的风格。生态环境建设包括观念、环境、制度、行为等各项目的连续作用,对身处其中的人、各类生物提供成长的养分,形成文化特色。

环境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是自然环境的优化,细致规划道路、楼群、广场、水面、绿化等各项目,形成校园各具特色的校园景区,突出植物环境与专业背景知识的比照意义。同时加强公共空间建设,实现交流、共享、情感维系等功能,通过中心人文景观凝聚大学精神,充分挖掘文化脉络、所在地的文化史实,传递大学核心价值。

艺术院校以“实践致用”为指导,建成以生为本、工作室制、功能复合的实践文化环境,积极构建服务型专业教学体系和生态化素质育化体系的“双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依托行业企业,创新形成了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对接,学生学业与社会职业对接,使开放、合作、致用、成长的实践文化成为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2.工艺文化的养成基础——倡导服务意识,贯穿共识教育。服务意识教育是共识教育的一项内容,共识教育是文化形成的基础。对培养工艺作者的艺术院校而言,工艺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无名”,工艺作品不像纯艺术品那样,不署名就缺失了主体价值,工艺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并不显现在署名的细节上,在服务他人、服务产品的过程中,作者以“手艺”获得认可,这是远播声名的主要途径。

服务是工艺的核心。服务首先是对社会需求的把握。对学校而言,在课程中渗透工艺文化的服务精神是最关键的,“强化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两大专业群建设,实现课程与行业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要求与职业标准对接”[9],课程服务对接社会需求,其次要对接学生需求,让学生在接受服务中学会服务他人与社会,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独立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人才”[9]。

3.工艺文化的养成原则——建立团队秩序。文化是认识、习惯与讲究的共同体,维护的纽带就是信仰。对于共同的文化根源的认同、对行业规范的遵守、对行业利益的维护,吸引了大部分情感的投入,是团队组建有形与无形的基础。信仰是团队的灵魂,自工艺成为生活辅助开始,团队的力量就一直存在,从行会到各类协会,团队以各种方式发挥作用。行会组织渗透到工艺的产生、销售、评价、保存等各个环节,从业人员对行会的依赖非常明显。现代意义的团队合作辐射面远远超出工艺领域,工艺文化的合作性体现在团队创造力的开拓。我们常将创造看做个体的努力与顿悟,但在设计作为绿色生产力的今天,最恰当的创造力来自于团队,团队的分工与合作是对创造力的保护,可以将创意最大限度地发挥。

团队秩序包括个人角色处理、集体信仰、分工与协调等,每个团队都有相对一致的信仰价值和利益目标,团队成员的自然分工各有侧重,工艺团队的特性表现在“为了社会,自由主义必须放弃;为了世界的秩序,必须超越意识性;为了修行的彻底,必须离开异常性;为了恢复正常,必须改为实用性,为了生活的提高,必须克服少量性”[6]31,工艺之道追求自由但不主张自由主义,为大多数的美放弃少量的美,在重复中显露别致,这也是工艺团队的价值原则。

4.工艺文化的养成方向——渗透实用美学,开展技艺训练。工艺文化价值由物质实用价值、精神观念价值、行为制度模式三个维度构成,具有情感性、创造性、自发性、民间性、实用性,工艺文化的建设将促发校园实践文化朝着务实、创新、独立、合作的方向发展。“工艺之美是基于实用目的之下的‘用具之美’。要符合实用的要求,必须注重材料、造型及用途。同时符合这三个条件,并且造型自然毫不做作时,即符合健康、朴实、谦虚的精神。”[10]故此,实用美学不仅与生活相通、与设计相通,更与普度众生实现天下大美的哲学境界相通。

主题教学法是较为便利的体现实用美学的实践文化策略。主题教学运用“感受、观察、发现、色彩与材质研究、造型研究、造型的运用研究、设计样品的实现、主题展示”的连贯过程,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以团队的教学方式使各个单项科目之见形成一个互动的整体。主题教学在教育理念上,以学生为本;教育策略上,以兴趣为师;教育方法上,以体验为先;教育进度上,以过程为重。师生在沟通中相互启发,形成平等尊重的人格特性。获得自信,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取主体的满足感,并乐于包容不同形式的存在状态。这对把握实用美的内涵是极为贴切的,正如柳宗悦描述的那样,茶道是美的宗教。他们品味着清贫之美,从而使鉴赏也进入了生活。

[1]王峰.柳宗悦民艺理论中的宗教思想刍议[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 (4):78-80.

[2]曹雪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原型”意义[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 (4):122-126.

[3]徐杰舜.田野上的教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10.

[5]王建良.论苏州美专实用教育思想的内涵及传承.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2009 (6):141-144.

[6]柳宗悦.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曹建国.《国语》简注通说[M].张玖清,注.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12.

[8]孔尚任.桃花扇[M].长沙:岳麓书社,2002:213.

[9]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Z].

[10]徐艺乙,孙建君.民艺论·前言[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8.

猜你喜欢
工艺文化设计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山东冶金(2019年6期)2020-01-06 07:45:54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世界农药(2019年2期)2019-07-13 05:55:12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种设计叫而专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铜业工程(2015年4期)2015-12-29 02:48:39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