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

2012-01-28 12:52陈美玉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5期
关键词:孔乙己语文课堂思维

■ 陈美玉(江苏省常熟市实验中学)

《语文课标解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的。韦志成先生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而课堂提问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问题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在听课和教学的实践中发现,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如下问题:

1.提问过于频繁。有的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在课上安排许多问题。学生往往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思考的切入点或想清楚如何表达,下面的问题如“连环炮”接踵而至,学生只能“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或应付。

2.提问不精准。一些教师由于课前没有精心设计提问,提问语言表述不严密,问题缺少明确针对性,导致学生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更不能深入思考。

3.控制问题答案。有些教师见学生不回答问题自己就回答了;或是在学生没回答完就打断学生的问答,按预先准备的说法讲完了;或是在学生答错后没有尝试换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就讲述了个人观点。

4.忽视学生提问。语文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师生在问答过程中,思维容易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怕提出的问题会招致老师的批评,很少提出自己的疑问。

针对课堂提问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学实践中可从四个方面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情趣

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开启学生心灵、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那么,教师如何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呢?

首先要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总是兴趣的导因。”课堂提问若新颖,必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如教朱自清散文《绿》时,我抓住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设疑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惊诧?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绘梅雨潭的绿?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问题处处问到点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通篇阅读的兴趣。教师结合教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其次,巧妙抓住教材内容的“自相矛盾”之处提问。教师有意给学生设置“矛盾”,使学生形成心理冲突,并产生解决“冲突”的欲望,再提问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季羡林《幽径悲剧》时,我一开始便让学生思考:“本文写的是幽径上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可却花大量篇幅描写幽径四季之美和古藤萝之美,这是否矛盾?”当学生持否定态度时追问:“作者是怎样描摹幽径之美和藤萝之美的?描写的目的是什么?藤萝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悲剧?为什么会遭遇这样的悲剧?”这样的提问势必激发学生的兴趣,迫使他们急切地研读课文,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深浅适宜,调动学生主动性

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须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深浅适宜。这就需教师从宏观上把握课文,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要想使所提问题难易适中,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内涵;还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熟知他们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体系,把难问题分解成诸多小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如教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时,我采用了分层设问法。先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把握作品的线索和情节。接着发问:“小说通过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性格特征?”进个问题难度稍增,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深入分析后归纳整理。趁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时,我因势利导,提出了更有深度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菲利普夫妇的形象?”这样一组设问既使学生把握了重难点,又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课堂阅读的情感需求。

三、迂回设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有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如果一堂课教师总是直接提出一些缺乏启发性和激励性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就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可采用迂回设问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迂回设问”,就是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及时提出一些铺垫性问题或具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分析研究问题,使学生一步一步接近预设好的结果。

如教授鲁迅《孔乙己》时,需要学生分析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句中“排”字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如果我直接提问“‘排’字有什么表达作用?”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解决,有些学生甚至不知从哪个角度思考。于是,我就先问“孔乙己把九文大钱排给谁看?”这样一来,问题的难度急剧降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排给掌柜和短衣帮看。此时,我再邀请一位学生以橡皮为铜板到讲台上表演“排”这个动作,其余学生以教室为咸亨酒店,把自己设想成掌柜或短衣帮,揣摩孔乙己表演这个动作时的心理。经过迂回设问,辅以现场表演,学生明白了孔乙己的心理。迂回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想、大胆地说,实现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也就实现了有效学习的目的。

四、突破窠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许多教师都有一种体会: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固然与传统观念、教育体制等有关,但是也与教师教育理念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很密切的关系。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如讲完《马说》一文后,我问学生:“韩愈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此慨叹自己怀才不遇;但也有人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与其坐等他人发现,不如主动出击,毛遂自荐’。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这种不落窠臼的提问方式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又可实现思维的优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其次,教学中应注重激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质疑,发展求新思维;鼓励学生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而产生创新的冲动。如教学张岱的《于园》,读到“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时 ,有学生提出:“池塘里不是有水么?既然有水,那人怎么可能在池底走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许多学生的共鸣,于是我鼓励学生在课余利用网络等方式查找相关资料,再进行课上交流。学生热情高涨、讨论激烈,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了创新意识。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同样,课堂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语文课堂本是精彩的课堂,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如果课堂提问是有效的,则语文课堂必然是有效而精彩的。

参考资料:

1.周海兰《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之探究》,《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

2.吕成立《优化课堂提问 启迪学生思维》,《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

3.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4.瞿保奎《教育学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孔乙己语文课堂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