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玉红(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
作文教学中,学生怕作文,一到写作文就咬笔杆,实在没有可写的,半天不动笔的现象很多,语文教师对此也一筹莫展。如何扭转作文教学艰难的现状?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探索作文教学新的出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在有计划的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尝试灵活机动的作文写作训练,充实学生的写作内容。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也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所以,语文教师应结合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插上飞翔的翅膀。
有个笑话说,一个书生参加科举考试,急得到处乱转,娘子在一边笑着说:怎么考试比女人生孩子还难呢?书生气急败坏地说:“女人生孩子,肚子里有啊,可是我参加考试,肚子里什么也没有。”笑过之余,课堂上看学生苦思冥想却什么也写不出,是否和书生很像呢?学生没什么可写的,是作文训练中最实际的问题,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中学生对新生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也很感兴趣,结合这一点,教师可以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资料,随即引导学生针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应当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这些人和事,能够带给我们哪些启发。结合议论文的写作,避免学生就事论事,激发学生充分思考,最后再布置作文,学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发愁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我们在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知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这里最主要的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用知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来。通向这样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有现实性和积极性。我们认为,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作文写作最能体察一个人的思想和思考,中学生心智还不成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生活,也充分发挥了教育的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叶圣陶先生曾说:“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工夫。准备工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的流淌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八年级上期有综合性活动“让世界充满爱”,当时学生进行写作时很苦恼,范围太大了,写什么好呢?
看着学生作难,笔者灵机一动,可以结合刚刚学过的《背影》一课,文学大师朱自清用朴素的语言,着力表现了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格外地感人。学生刚刚写一小片段,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再次感悟亲情呢?于是笔者调动学生先回想自己比较感动的家庭生活,也可以想想父母的背影,刚开始提问一些写作水平中等的学生,抛砖引玉,慢慢打开学生的思路,后来学生发现生活中真的有一些很珍贵的材料,大家畅所欲言,教室里,发言声从涓涓细流慢慢成了滔滔江河,学生各有所得。此次作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有几篇精彩的,也写父亲的背影,感人肺腑。有几篇写母亲的,写出了新意,如自己牙不好却爱吃甘蔗,妈妈就想办法剁甘蔗粒给自己吃。学生都说这样写作文才过瘾,也明白了只有在生活中细心,才能下笔不发愁的道理。
前面谈的是如何打开学生思路,写作前还要求学生细致构思。就是积累材料、确定主题和文体之后,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选用材料,到安排结构,拟制提纲,动笔前的思维活动。通俗地说,就是立意谋篇。它包括确定中心、择取材料、安排结构等。学生都爱看央视的一个节目“交换空间”,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48小时就可以做好装修了呢?学生纷纷说之前设计师已经做好了所有的设计,48小时就是动工实施的过程。由此引导学生重视构思,再来审视有些学生写了一半、否定后重新开始的被动,强调构思的好处。未雨绸缪,做好全局规划,才是作文成功的保证。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一篇文章,情真自能动人,但语言表达更见功力。有了文章内容,引导学生重视表达,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语文教师的任务。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怎样引用诗句、运用修辞等。实际上,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是一道道精神的佳肴。课堂上要让学生口吟心诵,感受语言的魅力,注重积累,还可以通过仿写来进行训练。
很多语文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从自然里获得莫大收获。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大自然以其神秘的魅力和智慧,让每一个走进的人都得到启迪。课堂上利用自然的变化,探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诉之于文,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帮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让学生体味到写作的快乐,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心愿和追求。这更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寻找到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捕捉灵感,给学生提供一个抓手、一个成长的舞台,在默默耕耘中期待“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