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红霞(浙江省杭州市大关中学)
《傅雷家书》传递了一位饱含深情的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谆谆教导。文中的两篇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傅雷用深情的笔触,要儿子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要做一个坚强的人。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傅雷饱含期望地告诉儿子,无论是人生的低潮还是高潮,都要勇敢、坚强。但傅雷夫妇在他们人生低谷的时候,却选择了自杀,你觉得他坚强吗?
(课件补充作者相关资料:傅雷在“反右派”运动中受到了严重冲击,1958年4月被划为“右派分子”,随之引起当时在波兰留学的傅聪出走英国,而傅聪的出走又使傅雷背负了“叛国分子”的罪名,最终导致傅雷夫妇上吊自尽。)
“傅雷是否坚强”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回答与我所预设的一样:有的说坚强,因为他用生命捍卫了文人高贵而坚贞的尊严;有的说不坚强,因为生命是可贵的,面对人生的低谷和苦难,不能舍弃生命,而应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去抗争。
预设开放性的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辨。然而,对于傅雷其人,不能仅用“坚强”或“不坚强”来形容。是不是应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傅雷的思想、性格、为人处世?深读文本中的父爱是否应从品读作者开始?
在阅读过程中,至少有三个主体在相互制约,除了读者主体以外,还有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阅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的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在阅读教学中,有学生、教师、文本、作者的共同参与,对文本的深阅读应从品读作者开始。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其人”即了解作者生平,“论其世”即熟悉写作的时代背景。一篇文章是特定个人写作的,是特定时代的反映,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可以既看到它的正确、积极的一面,又可以看到它不足、消极的一面,从而更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更全面地把握文章的内涵,更客观地评价文章的品格。
1.知其人,方能解其深意。教授《湖心亭看雪》一文,应着重体现对“痴”字的深阅读。读这篇清雅的小品文,引导学生感受雪中煮酒的情趣、体会深夜大雪的冷寂、品味“三大白”的浓烈和舟子不解的痴性,这些都必须有作者生平和背景介绍作为向导。
2.论其世,方能感其真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指导学生朗读全诗后,让学生从诗句中分析诗人形象,以“从诗歌中,你读出了一个的杜甫”为主问题,通过在对话中穿插作者生平,让学生逐步读出诗歌中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和诗人高大丰满的形象。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体验填出了三方面答案:外貌、处境、情感性格。外貌的赏读中,以一段作者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理解杜甫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之愁苦;加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解读,丰富了杜甫这位疼爱孩子的慈父形象;“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在湿冷的秋夜,杜甫在这不眠之夜,一定会为家计而愁,也为百姓疾苦而愁。诗中找不到顾影自怜的“小我”,而看到了浩然正气的“大我”。最后,学生读出的是:这是一个有着伟大胸怀和气魄的杜甫!
阅读是阅读主体和文本主体之间由浅到深的同化和调节。而自发的主体图式,只能同化文本显性的表层,其封闭性,使它难以触及隐性的中层和深层。而文本结构的深层,恰恰是作者灵性的深层。所谓还原,不仅仅是文本的还原,而且还是人的还原、性灵的还原。
文本创作往往源于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历程,阅读这些文本,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人进行心灵对话,走入他们不同的人生舞台里,感受文本中所舒展的个性生命的灵性。
明代的袁宏道就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他的散文《满井游记》虽是写景的游记,但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他那不愿受拘束的自由个性,他所描绘的早春景色处处洋溢着冲破束缚的自由之美。引领学生读出这些景物的自由之美,是作者崇尚自由的个性体现,但这并不是终点。“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流露的是作者太多苦涩的无奈。他的往复出仕是传统士子的政治理想使然,也存在无生计安能抒性灵的无奈。
作者往往会将他的思想情感浸润在文本的创作中,真正的阅读就是读者和作者心灵的对话。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文本细微处出发,体会作者的情感色彩和思想倾向。
1.以品带读,引领学生感受文本中作者火热的情感。《安塞腰鼓》以其忘情的奔放、狂野的倾泻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文章中的情感折射出来的魅力是无穷的,这都源于作者那难以抑制的创作热情。学生情感的生发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剂,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唤出学生的青春朝气,学生要用自己的声音演绎出文本的力量,在课堂里激起澎湃的情感之浪,散射闪亮的思想火花。
2.层层解读,指导学生剖析作者的思想内涵。《背影》的动人之处在于父亲那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作者起初却忽略了这种关怀,“心里暗笑他的迂”;甚至是公然拒绝:“爸爸,你走吧。”文章的高潮是,作者看着父亲为自己艰难地爬月台买橘子,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显然,文章有了情感的转折,才愈显深刻。然而,只抓住前面父亲的言行,虽然有连续性,还不能构成文本的深阅读。从少年自以为是和父亲总不放心的隔阂,到中年沉郁内敛和父亲孤独易怒的矛盾,朱自清笔下的亲子之爱和冰心的不同,不是心心相印的。这里的父子之爱是有隔膜的,但这便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渗透着人性的深度。
3.巧用留白,留给学生思考的拓展空间。回想《傅雷家书》的教学,我与学生的阅读不能止步于此。在讨论之后,应把学生的视点由课内引向课外,通过引入傅雷先生好友陈思和的评述,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拓展空间。
文本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记载着作者传奇的故事与生活经历;文本不是重复的符号,而是镌刻着作者个性的烙印和人生轨迹;文本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蕴含着作者火热的情感与智慧思想;文字是有感情、有思想的,语文是有生命的。因此,深读文本,应该从品读作者开始,还原文本后的生命本质,学会在咬文嚼字中剖析,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潜能。由此,学生就会被语文的独特魅力深深感染,就会情不自禁地通过读、写、思和对话,尽情释放自己的生命激情。
参考资料:
1.金圣华《傅雷与他的世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明〕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
3.刘永平《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
4.〔美国〕罗伯特·J.马扎诺等《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